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缺陷单桩竖向承载性状的现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成华 李全辉 +2 位作者 张美娜 苏娟 占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07-3213,3230,共8页
为评价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因形成缩径、扩径、断桩、泥皮等缺陷导致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变化的程度,针对缺陷桩单桩开展了现场模型试验研究。进行正常桩和缺陷桩的竖向静载模型试验,测试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对比缺陷桩和正常桩的单桩承... 为评价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因形成缩径、扩径、断桩、泥皮等缺陷导致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变化的程度,针对缺陷桩单桩开展了现场模型试验研究。进行正常桩和缺陷桩的竖向静载模型试验,测试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对比缺陷桩和正常桩的单桩承载特性,分析了缩径、扩径、断桩、泥皮等缺陷对单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对比正常桩和缺陷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得出了基于文中缺陷桩设计方案的结论,缩径缺陷和泥皮缺陷均使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降低,降幅在正常桩极限承载力的15%范围内;扩径缺陷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无明显陡降点,桩顶沉降较正常桩递增缓慢;断桩缺陷影响荷载-沉降关系曲线中反弯点的出现位置,即反弯点出现时的桩顶位移与断桩缺陷距地表的距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桩 缺陷桩 现场模型试验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海拔隧道火灾燃烧与烟气温度现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峰 黄玉冰 +1 位作者 朱磊 王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120,共7页
随着我国川藏铁路和高原公路的不断修建,超高海拔地区"三低"环境特征将对高原隧道火灾燃烧和烟气扩散特性产生严重影响。文章采用移动模型隧道火灾试验平台对成都平原、海拔3544m、4103m超高海拔山区在相同油盘尺寸和燃料体... 随着我国川藏铁路和高原公路的不断修建,超高海拔地区"三低"环境特征将对高原隧道火灾燃烧和烟气扩散特性产生严重影响。文章采用移动模型隧道火灾试验平台对成都平原、海拔3544m、4103m超高海拔山区在相同油盘尺寸和燃料体积条件下,火灾燃烧和烟气温度分布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火灾热释放率和火源区拱顶温度不断下降,燃烧时间明显增长;与平原地区相同火灾规模相比,超高海拔隧道火源区拱顶温度略有下降;超高海拔地区拱顶纵向温度衰减速率显著低于平原地区,火灾高温烟气热浮升力效应在超高海拔隧道内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海拔 火灾 烟气温度 现场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东大桥隧道锚现场模型试验及承载能力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余美万 张奇华 +4 位作者 高利萍 罗荣 李玉婕 王帅 边智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8-346,I0006,F0003,共11页
金东大桥隧道锚建在复杂岩体地层中,尚无类似的工程经验借鉴,为分析该桥隧道锚承载能力,在实体锚上游侧山体边坡开挖模型试验洞,制作相似比1∶11的隧道锚模型,采用后推法进行模型试验,包括弹塑性阶段试验、蠕变试验和满负荷的超载试验,... 金东大桥隧道锚建在复杂岩体地层中,尚无类似的工程经验借鉴,为分析该桥隧道锚承载能力,在实体锚上游侧山体边坡开挖模型试验洞,制作相似比1∶11的隧道锚模型,采用后推法进行模型试验,包括弹塑性阶段试验、蠕变试验和满负荷的超载试验,配套进行了岩体(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岩体声波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锚岩体性状与实体锚基本接近,模型锚围岩声波低于实体锚,模型锚地层具有较好的地质代表性;模型锚至少在8倍设计荷载作用下变形处于近似弹性阶段,在6倍设计荷载长期作用下未出现蠕变现象,推断实体锚围岩的超载稳定系数>8,长期安全稳定系数>6,成果可为类似复杂围岩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东大桥 隧道锚 现场模型试验 承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黏(粉)粒土料充填管袋高效脱水工艺现场模型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海民 束一鸣 +3 位作者 常广品 刘云锋 刘欣欣 顾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09-215,共7页
针对高含黏(粉)粒土料充填管袋脱水固结速率慢,无法满足一天一层管袋施工要求的问题,通过现场大型充填管袋脱水模型试验来验证前期室内试验研究提出的放水排泥、充排结合的快速脱水施工方法。通过现场实时监测管袋充填施工及脱水过程中... 针对高含黏(粉)粒土料充填管袋脱水固结速率慢,无法满足一天一层管袋施工要求的问题,通过现场大型充填管袋脱水模型试验来验证前期室内试验研究提出的放水排泥、充排结合的快速脱水施工方法。通过现场实时监测管袋充填施工及脱水过程中不同部位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固结度、含水率、级配和干密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施工方法的优劣,验证了室内试验提出的高含黏(粉)粒土料充填管袋坝高效脱水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管袋 高含黏(粉)粒土料 脱水固结 现场模型试验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家岗长江大桥软岩隧道锚现场缩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代明净 周昌栋 +1 位作者 曾德礼 朱腾飞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75,共8页
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为主跨1160 m的钢箱梁悬索桥,为了解该桥江北侧隧道锚的承载能力,在现场同类软岩中建造1∶12隧道锚缩尺模型,进行设计载荷试验、超载试验、破坏试验及流变试验研究。现场试验过程中对锚塞体模型及围岩变形量、应力等... 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为主跨1160 m的钢箱梁悬索桥,为了解该桥江北侧隧道锚的承载能力,在现场同类软岩中建造1∶12隧道锚缩尺模型,进行设计载荷试验、超载试验、破坏试验及流变试验研究。现场试验过程中对锚塞体模型及围岩变形量、应力等进行监测,分析锚塞体模型及围岩的受力变形特征及流变特征,并依据相似原理类推实桥隧道锚及围岩的受力变形特征及流变特征,对比实桥隧道锚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1P_(缩)(P_(缩)为缩尺模型设计拉力)荷载时,左、右锚塞体模型最大变形量在0.2 mm左右,7P_(缩)荷载时,锚塞体模型锚面最大变形量为2.36 mm;破坏试验中,隧道锚模型的超载稳定性系数为7~8;在1P_(缩)、3.5P_(缩)、7P_(缩)荷载时,锚塞体模型变形、流变特征均不明显;由缩尺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可推得伍家岗长江大桥江北侧隧道锚设计方案的承载能力为7P~8P(P为实桥设计拉力),大桥江北侧隧道锚方案满足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隧道锚 现场缩尺模型试验 流变试验 变形 应力 承载能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岩锚梁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涂志军 崔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9-1144,共6页
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厂房之一,采用了岩锚吊车梁结构形式,厂房开挖跨度和高度分别为28.30 m和79.88 m。由于岩锚梁通过两条宽度为0.5~8.5 m的陡倾断层,其施工期与运行期的稳定性成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厂房洞室... 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厂房之一,采用了岩锚吊车梁结构形式,厂房开挖跨度和高度分别为28.30 m和79.88 m。由于岩锚梁通过两条宽度为0.5~8.5 m的陡倾断层,其施工期与运行期的稳定性成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厂房洞室群的尾水闸门室中,选择具有相似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进行了现场模型试验研究,包括主要监测仪器的布置和加卸载过程设计,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模型试验表明岩锚吊车梁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安全性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锚吊车梁 现场模型试验 地下厂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锚围岩抗拔机制及抗拔力计算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奇华 李玉婕 +2 位作者 余美万 罗荣 邬爱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0-820,共11页
在普立特大桥隧道锚现场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揭示了隧道锚围岩变形破坏过程:围岩破坏面从锚体底部与围岩接触面附近启裂,并逐渐向外呈圆台状扩散,破坏形式为拉剪破坏。并且,锚体前部临空岩体被拱出而发生拉破坏。破坏面... 在普立特大桥隧道锚现场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揭示了隧道锚围岩变形破坏过程:围岩破坏面从锚体底部与围岩接触面附近启裂,并逐渐向外呈圆台状扩散,破坏形式为拉剪破坏。并且,锚体前部临空岩体被拱出而发生拉破坏。破坏面上的应力分布随着拉拔荷载增大而发生复杂变化。基于此,通过在破坏面上建立力的平衡关系,提出了隧道锚围岩抗拔力计算模式。该计算模式与现有文献不同,体现了夹持效应以及破坏面上的复杂应力变化。破坏面上的应力分布需要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论证得到。今后,在针对不同强度、不同结构特征的岩体进行全面试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破坏面形态和应力大小进行取值建议。采用该模式验证了试验结果,估算得到大桥原型锚碇的极限抗拔力非常大。目前隧道锚设计普遍偏于保守,隧道锚在中、软岩中仍然可以使用。讨论了破坏面形态特征可能的变化、岩体结构特征对抗拔力的影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锚 现场模型试验 抗拔机制 抗拔力计算公式 破坏面 夹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钻孔灌注桩群桩效应系数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戴国亮 戴永兴 +1 位作者 刘云忠 龚维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7-112,共6页
应力叠加理论的群桩效应系数公式理论性较强,考虑了桩长、桩距、桩的排列、以及桩间土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应力叠加理论,通过多种工况的算例,定量地分析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群桩中桩数、桩间距、桩长以及桩径与群桩效应系数的关... 应力叠加理论的群桩效应系数公式理论性较强,考虑了桩长、桩距、桩的排列、以及桩间土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应力叠加理论,通过多种工况的算例,定量地分析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群桩中桩数、桩间距、桩长以及桩径与群桩效应系数的关系。计算表明:桩数的增加、桩间距的减小、桩长的增加、以及桩径的增大都使得群桩效应系数减小,但它们各自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当桩数超过10×10后,桩数的变化对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非常微小;对于超长桩,一般要求桩间距达到10D左右可不计群桩效应的影响;桩长L<50D时,衰减较快,当桩长L>50D时,衰减较慢。最后通过进行8组超长群桩(1、2、4、9桩多种桩群和多种桩距、桩径)的大比例尺现场模型试验,验证应力叠加的群桩效应系数公式的适用性,可为超长钻孔灌注桩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钻孔灌注桩 群桩效应系数 应力叠加 大比例尺现场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坡度对路堤风吹雪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庆宽 梁朋飞 +4 位作者 高岭 何书勇 李海飞 贾娅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94,共8页
路堤边坡坡度是影响风吹雪区域路堤积雪的重要因素,利用现场模型试验以及流场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边坡坡度对路堤积雪影响规律,分析积雪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路堤周围积雪范围与流场风速减弱区域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并非定量对应,用流... 路堤边坡坡度是影响风吹雪区域路堤积雪的重要因素,利用现场模型试验以及流场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边坡坡度对路堤积雪影响规律,分析积雪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路堤周围积雪范围与流场风速减弱区域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并非定量对应,用流场中风速减弱区域简单地定量判断积雪范围的方法误差较大;迎风边坡坡度的改变对路堤周围积雪分布影响较大,较缓的迎风边坡坡度将有效地减小路堤周围积雪量和积雪范围,路面更不易形成积雪,可以减小风雪流对路堤工程的危害;背风边坡坡度的改变对路堤周围积雪影响较小,路堤设计时可作为次要因素考虑;根据试验和模拟结果得出路面不易积雪的临界边坡坡度在40°和45°之间,保守起见,建议工程应用中取40°为路面不易积雪的临界边坡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吹雪 路堤边坡 现场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计算的讨论
10
作者 方玉树 《矿产勘查》 2009年第9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桩基沉降计算 经验公式 桩长 应用范围 现场模型试验 持力层 计算结果 压缩模量 桩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聚物防渗墙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应变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成超 杨建超 +3 位作者 石明生 关欢 蔡兵华 李忠超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10,共8页
高聚物防渗墙是针对土质堤坝防渗加固的新型防渗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应变特征却少有研究。以堤坝模型试验为基础,建立堤坝高聚物防渗墙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交通荷载(大车正载、大车偏载、动态冲... 高聚物防渗墙是针对土质堤坝防渗加固的新型防渗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应变特征却少有研究。以堤坝模型试验为基础,建立堤坝高聚物防渗墙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交通荷载(大车正载、大车偏载、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防渗墙的横向应变以及竖向应变,并且通过与现场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研究揭示了高聚物防渗墙的应变随深度呈现先快速增大至峰值后减小至稳定状态的三段式变化规律;得到了在相同位置作用不同冲击荷载和防渗墙在不同位置作用相同冲击荷载时的应变变化曲线;发现了高聚物防渗墙表现出一定的柔性特征,有利于防渗墙防渗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防渗墙 堤坝 交通荷载 数值模拟 现场模型试验 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科学院主持编制的两项团体标准报批稿通过审查
12
作者 罗荣(撰写/摄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F0003-F0003,共1页
2021年9月12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标准化委员会在武汉主持召开会议,对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持编制的团体标准《岩石流变试验规程》(报批稿)、《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现场模型试验技术规程》(报批稿)进行审查。
关键词 隧道式锚碇 长江科学院 悬索桥 报批稿 团体标准 重点实验室 现场模型试验 岩石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