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工坊的现代重构——陈炉古镇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景衡 雷振东 《南方建筑》 2015年第4期58-62,共5页
陈炉烧陶历史始自宋元,古镇存有大量重要历史窑址,形成了极具烧造特色的聚落环境。但从上世纪人民公社化时期陶瓷产业工业化开始,烧陶产业持续衰落,劳动力流失,陈炉这膛1400年来延续不断的炉火即将熄灭,保护与发展陷入了困境。文章立足... 陈炉烧陶历史始自宋元,古镇存有大量重要历史窑址,形成了极具烧造特色的聚落环境。但从上世纪人民公社化时期陶瓷产业工业化开始,烧陶产业持续衰落,劳动力流失,陈炉这膛1400年来延续不断的炉火即将熄灭,保护与发展陷入了困境。文章立足陈炉独有的烧造产业资源优势,以陈炉的"复兴为核",从空间单元重构入手,在形态设计环节整合生产、生活、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要素,支撑产业积极转型,唤醒产业发展动力,重新点燃陶艺产业烧造的炉火,探索具有动态适应性的古镇复兴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炉古镇 传统工坊 现代重构 保护与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与传统德育的现代重构 被引量:3
2
作者 冯夏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3-135,共3页
社会转型期德育与公民教育面临新挑战、新问题。从传统与现代视野、从伦理的文化的生态的等等角度作新的探索,很有必要。
关键词 传统德育 现代 现代重构 现代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批评性”传统及现代重构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利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6-133,共8页
文学批评的“批评性”问题随着“文学性”讨论而凸显,也随着当下批评发展面临挑战及问题而愈显重要性。基于“原始以表末”之立意,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的现代转换角度探讨“批评性”资源发掘及利用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以“文以明... 文学批评的“批评性”问题随着“文学性”讨论而凸显,也随着当下批评发展面临挑战及问题而愈显重要性。基于“原始以表末”之立意,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的现代转换角度探讨“批评性”资源发掘及利用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以“文以明道”的批评之道的本体论、“即体成势”的批评之体的文体论、“激浊扬清”的批评之用的现代转换之三位一体构成阐发“批评性”内涵精神,形成一脉相承的“批评性”传统及学理逻辑,推动当代批评发展及其“批评性”回归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批评性 批评之道 批评传统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德性管理伦理的扬弃与现代重构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辉 王红梅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187,共6页
在现代管理中重提德性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能为现代管理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主体,又能为现代管理实践提供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德性管理伦理建设,传统德性管理伦理在伦理精神塑造、组织考核选拔、民间舆论... 在现代管理中重提德性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能为现代管理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主体,又能为现代管理实践提供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德性管理伦理建设,传统德性管理伦理在伦理精神塑造、组织考核选拔、民间舆论控制等德性养成机制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传统德性管理伦理产生于封建社会,其重私德而轻公德、强调服从而忽略平等的价值观,与现代管理伦理的公共精神背道而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调整使德性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逐渐消解,遭遇了价值认同危机及养成机制不足等困境,现代社会管理仍需借鉴传统德性伦理来促进管理之"善"的实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德性管理伦理的德性内容及养成机制加以重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构建个人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体系,重建德性自修、家教训导、组织约束、道德楷模等德性养成机制,加强对组织管理者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激励,才能使德性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管理 德性伦理 扬弃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多利亚时代”的后现代重构——评《维多利亚时代与后现代历史想象: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栾丽梅 李正栓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5-226,共2页
20世纪以来,后现代文化对维多利亚时代的重构在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尤其是解读过程中所揭示的有关于解读自身以及置身其中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宗教、审美等不同领域的价值判断。金冰教授《维多利亚时代与后现代历史想象:拜厄特“新维... 20世纪以来,后现代文化对维多利亚时代的重构在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尤其是解读过程中所揭示的有关于解读自身以及置身其中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宗教、审美等不同领域的价值判断。金冰教授《维多利亚时代与后现代历史想象: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研究》一书艺术地分析了重构过程本身所体现的现实文化批评意义,对历史与现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均作了较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小说 现代文化 历史想象 现代重构 拜厄特 历史与现实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漫:民族文化的审美表达与现代重构 被引量:3
6
作者 柴红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4,共4页
国漫的稳健发展,有赖于其对文化根脉的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国漫文创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也是国漫文创适应时代主题、展示文艺新气象的动力源泉。纵观近年来的国漫精品,或取材民间神话故事加以... 国漫的稳健发展,有赖于其对文化根脉的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国漫文创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也是国漫文创适应时代主题、展示文艺新气象的动力源泉。纵观近年来的国漫精品,或取材民间神话故事加以创意改编,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审美再现,或借用现代符号系统重构中华传统美学等,在增强文化自觉、保持文化价值、倡扬文化理想的同时,坚定地宣示了民族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国漫文创 创意改编 审美表达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经典理论命题“过程说”的现代重构 被引量:1
7
作者 苏云放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9期1630-1632,共3页
关键词 经典命题 猜想与反驳 过程说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银兵 李孟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8,共12页
传统节日作为记忆、保存和展示特有文化的象征仪式和事象,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得以被传承与保护。而现代则以尊重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依托,借助工业化、市场化、文明化及技术化手段和方式,从而实现传统... 传统节日作为记忆、保存和展示特有文化的象征仪式和事象,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得以被传承与保护。而现代则以尊重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依托,借助工业化、市场化、文明化及技术化手段和方式,从而实现传统节日的被创新与再造。传统节日现代化实践中内蕴着传承与创新两种并行存在的状态,决定和衍生出传统与现代、现象与本质、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政治等矛盾关系及其在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中的客观规律性,并最终型塑着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传统节日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乡愁与文化乡建: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被引量:8
9
作者 李银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82,共9页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也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还能为农业强国建设培根铸魂。在人们秉持传统而又追求现代、建设乡村而又向往城市、安于现实而又怀揣理想的当前,文化乡愁与文...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也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还能为农业强国建设培根铸魂。在人们秉持传统而又追求现代、建设乡村而又向往城市、安于现实而又怀揣理想的当前,文化乡愁与文化乡建在乡村文化现代化实践中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文化乡愁侧重于表达人们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依恋与珍视,文化乡建旨在强调人们对现代乡村文化的形塑与再造,二者都深深熔铸于新时代乡村文化现代化过程及其结果之中。因此,在认识和厘清文化乡愁与文化乡建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构需要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理路的基本前提下,立足乡村民众现代化,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乡村社会全面进步,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乡愁 文化乡建 乡村文化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僚主义与大学体制的现代性重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松青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我国大学教育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导源于官僚主义文化环境,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现代性重构需要从官僚主义文化环境改造入手,将严密科层制化的、行政命令式的、资源控制和价值理念诱导的官僚主义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建立官僚体制与学术权力... 我国大学教育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导源于官僚主义文化环境,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现代性重构需要从官僚主义文化环境改造入手,将严密科层制化的、行政命令式的、资源控制和价值理念诱导的官僚主义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建立官僚体制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稳定平衡,重塑大学的自主精神,形成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自我主体性,恢复大学的本真与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僚主义 大学体制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农兵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性”重构
11
作者 杨经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1-158,共8页
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 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语,“工农兵话语”在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三点:语言的革命进化观,语言的经验实证观,语言的实用目的观。三者之间以“工农兵语言”为扭结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遂使“工农兵语言”成为具有某种先锋实验性的语言资源,进入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视域。从文学现代性重构角度看,“工农兵话语”是特定历史语境下顺时应势的“革命”选择,其中有合理的一面——文学现代性重构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和现象级存在;同时,由于它谋求的是建立整齐划一的话语言说和写作秩序,从而一定程度上漠视了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艺术涵容度和审美表现力,以及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兵话语 延安文学 文学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现代儒学的创新之作——评《现代儒学重构研究》
12
作者 吴翠丽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3期111-111,共1页
如何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议题。儒学作为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中国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这种理念,南京大学杨明博士的近著《现代儒学重构研究》... 如何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议题。儒学作为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中国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这种理念,南京大学杨明博士的近著《现代儒学重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现代儒学”为题,以“重构”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晚清以来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西学的逐步东渐,儒学如何应对挑战、自我变革的思想历程。全书逻辑清晰,结构谨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儒学 创新 书评 现代儒学重构研究》 杨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彩画语言构成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森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4-196,共3页
新观念和新材料的介入,使水彩画艺术语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的水彩画艺术语言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的表述要求。对之进行宏观审视,探究现代文化语境,在维护和完善水彩画语言的同时,注重“原创性”和“融合性”,不断寻找和丰富现代... 新观念和新材料的介入,使水彩画艺术语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的水彩画艺术语言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的表述要求。对之进行宏观审视,探究现代文化语境,在维护和完善水彩画语言的同时,注重“原创性”和“融合性”,不断寻找和丰富现代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构成 边缘化 表现与完善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价值观念之当代重构──《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
14
作者 赵红梅 梅德高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西方价值观念 传统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 中国传统 西方文化 俄狄浦斯情结 现代重构 中国文化 创造性整合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目的论——胡适对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经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138,共6页
中国新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特征的语言变革,是中国新文学倡导者胡适进入并推进'文学革命'的起点与基础。胡适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承担着社会文化变革与文学变革双重工具效能的白话文;... 中国新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特征的语言变革,是中国新文学倡导者胡适进入并推进'文学革命'的起点与基础。胡适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承担着社会文化变革与文学变革双重工具效能的白话文;其二是文学和语言双向对应、互为目的的'文学的国语'或文学母语。从最初的语言工具论到后来的语言目的论,是胡适文学语言观调整和演进的过程。当其'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共识时,新文学便成为人们领受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语言的艺术'。尽管胡适关于新文学语言的话语建构,涉及的仅仅是对中国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却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启了一扇门,它所彰显的正是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愿景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语言工具论 语言目的论 母语文学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写人文论的兴衰际遇与重构机遇
16
作者 李桂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5,共12页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本土以"意象""形神"为核心的传统写人文论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化。在既往一段历史时期里,它先是经历了"以西释中"初始阶段,后被"形象塑造""人物描写"等话语体...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本土以"意象""形神"为核心的传统写人文论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化。在既往一段历史时期里,它先是经历了"以西释中"初始阶段,后被"形象塑造""人物描写"等话语体系所取代,此后又被西方"叙事学"文论所遮蔽,写人文论遭到消解、削弱。尽管如此,传统写人文论仍然凭着"观象入思""立象尽意"等诗学底蕴和"观画得趣""形神气韵"等画论底蕴,保持了一定的生命活力。在强调文化自信、文论自觉的当下,乘文论话语全球化"空间转向"之势,我们应立足本土,通过对传统写人文论蕴含的空间性画论潜质加以发掘,结合对以"意象""形神"为本的传统写人诗论、画论的激活重构,使新式写人文论谱系再度奏效于当今文学批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人文论 形神 典型 空间转向 传统谱系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微
17
作者 祁海军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1,共6页
习近平多次阐述和倡导作为中国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国家交往的规范性概念和独具现代中国特色的天下观,不仅超越了利益诉求、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的范畴,而且改写了“大国崛起必然走向国际冲突”的陈旧叙事... 习近平多次阐述和倡导作为中国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国家交往的规范性概念和独具现代中国特色的天下观,不仅超越了利益诉求、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的范畴,而且改写了“大国崛起必然走向国际冲突”的陈旧叙事逻辑,是对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合理反驳和历史辩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二者血肉相融的具体成果,生成了当前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景观,引领中国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传统天下观 现代重构 国际倡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