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论纲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俊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共7页
随着现代意义的都市在中国的崛起,一种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新型的文学类别——都市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探求都市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都市文学的品格、特质,无疑具有很强... 随着现代意义的都市在中国的崛起,一种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新型的文学类别——都市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探求都市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都市文学的品格、特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这里登载的三篇论文,或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阶段性特征,或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都市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意味的种种现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刊希望借此专栏(本期当然只是一个开始)推动尚有不少言说空间的都市文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都市文学 文学研究 人生 情欲 现代文学 海派文学 都市文化 启蒙思想 文化理性 “五四”文学 京派文学 乡村道德理性 老舍 茅盾 社会学理性分析 苦难意识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都市文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光芒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100,共5页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现代性诉求的嬗变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以群体意识为核心的前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共同"在场"营造了多元对抗的文化 审美格局,三者的不同矛盾形式与消长的规律,内在地决定了现代都市文学由萌...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现代性诉求的嬗变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以群体意识为核心的前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共同"在场"营造了多元对抗的文化 审美格局,三者的不同矛盾形式与消长的规律,内在地决定了现代都市文学由萌生到分化再到成熟的演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都市文学 现代 审美现代 启蒙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里的陌生人”——析施蛰存的小说视角兼谈现代都市文学的一种审美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李俊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9-44,共6页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美特质与艺术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视角 现代都市文学 施蛰存小说 艺术个性 审美特质 小说创作 陌生人 形态特征 审美倾向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现象与现代都市文学
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2-32,共1页
陈思和在《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一兼论张爱玲现象)(《上海文学》1995年10期)一文中指出;张爱玲不是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代言人 而是综合了都市现代化进程中旧的不断崩坏、新的不断滋生、旧与新又不断转化的文化总体特征。
关键词 张爱玲现象 现代都市文学 现代都市文化 都市现代 上海文学 总体特征 民间文化形态 美学风格 藏污纳垢 陈思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前现代”质素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骧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8,共12页
中国现代三四十年代的都市小说流脉在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发生断裂,这已经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革命对现代城市的偏见及其在重返城市后对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书写范围被严格窄化为工业领域的生产斗争,工人阶级取... 中国现代三四十年代的都市小说流脉在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发生断裂,这已经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革命对现代城市的偏见及其在重返城市后对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书写范围被严格窄化为工业领域的生产斗争,工人阶级取代现代都市文学中的摩登男女、庸碌市民而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题材小说 现代 社会主义改造 现代都市文学 现代城市 三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都市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飘零——解读张爱玲
6
作者 赵敬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47,共4页
失家者的悲苦 张爱玲首先是一个失家者。 家的意义这里主要是指家庭,系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和社会关系的单位。虽然自降生之日起我们就注定要在生命的旅途、“在路上”奔走,但家却时常把我们从“路上”拉回来,与“外面的世界”暂时地间... 失家者的悲苦 张爱玲首先是一个失家者。 家的意义这里主要是指家庭,系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和社会关系的单位。虽然自降生之日起我们就注定要在生命的旅途、“在路上”奔走,但家却时常把我们从“路上”拉回来,与“外面的世界”暂时地间离开来。这是一个憩歇和休整的处所。在正常的情形下,它除了物质上的供给和保障外,还给我们安全、亲情及温暖之类的精神滋养。我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是在家中度过的。在这个意义上的家,张爱玲也曾数度拥有过,但不幸都一一失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张爱玲文集》 《新民晚报》 现代都市文学 中国文学 《红楼梦》 “路上” 胡兰成 20世纪 “绝望的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