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24
1
作者 骆郁廷 王瑞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3,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重点转换那些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转换的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重点转换那些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转换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价值观 现代转换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兼论研究方法、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59,共7页
反思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应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展开历史化与元批评的对话。影响的焦虑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应以文学形式及其历史,以及审美—意识形态内容的内在研究为基础,逐步削弱“古代”和“现代”... 反思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应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展开历史化与元批评的对话。影响的焦虑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应以文学形式及其历史,以及审美—意识形态内容的内在研究为基础,逐步削弱“古代”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割裂感与焦虑感,继承五四时代的世界主义胸怀,以开展理论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化 元批评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42
3
作者 牛凤燕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168,共7页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精华"与"糟粕"同时存在、传播内容尚未实现现代转换、传播定位过于注重知识...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精华"与"糟粕"同时存在、传播内容尚未实现现代转换、传播定位过于注重知识化商业化娱乐化等问题,制约了传播实效。应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方向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导功能的充分发挥、新技术应用的批判反思等方面,创新传播路径、完善传播体系、依托媒介融合优势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传统文化 传播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岭南文化工具主义——兼论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权时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57,共6页
岭南文化是一种工具性文化,它的功能在广东改革开放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它为广东改革开放建设披荊斩棘,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又给广东改革开放建设增加堕力,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革和提升岭南文化工具主义,实现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工具性文化,它的功能在广东改革开放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它为广东改革开放建设披荊斩棘,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又给广东改革开放建设增加堕力,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革和提升岭南文化工具主义,实现岭南文化现代转换,实现岭南文化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文化 工具主义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义后仁:儒家仁义的现代转换——与西方正义相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晁乐红 龚浩宇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31,共6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根本;西方伦理以正义为主旨。前者因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适应性最终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仁义的历史局限性逐渐突显。只有吸纳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根本;西方伦理以正义为主旨。前者因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适应性最终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仁义的历史局限性逐渐突显。只有吸纳西方正义的合理元素,对仁义进行现代转换,先义后仁,且义含守法、义含公平、义含公义,才能使儒家传统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仁义 西方正义 现代转换 先义后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传统的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传印 邓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65-71,共7页
我国史学资治鉴戒的教化和求真求实的实证传统,作为优秀的史学遗产是当前史学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史学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我国那些优良史学传统抱残守阙,没有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现代转换并赋予它们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意义... 我国史学资治鉴戒的教化和求真求实的实证传统,作为优秀的史学遗产是当前史学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史学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我国那些优良史学传统抱残守阙,没有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现代转换并赋予它们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意义有一定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史学传统有必要在拓宽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贴近现实生活等方面进行现代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不能失去史学的学术品格和自身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遗产 现代转换 史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乡规民约的基层社会治理与现代转换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传统乡规民约在历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劝善性"乡规民约倡导乡民"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乡村社会通过行教化而益善行、厚风俗、锻造伦理美... 传统乡规民约在历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劝善性"乡规民约倡导乡民"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乡村社会通过行教化而益善行、厚风俗、锻造伦理美德;"惩戒性"乡规民约对存在于乡民社会的赌害、盗匪、斗殴、有伤人伦风俗、破坏环境生态的行为进行"罚处",通过惩戒实现乡村社会良好秩序之维持。传统乡规民约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以教化民、以礼成俗;调解息讼、维护稳定;弥补国家法不足。我们在挖掘传统乡规民约基层社会治理价值、促成其现代价值转换时,应当克服传统乡规民约漠视乡民主体权利的倾向,充分保障乡民人权;应当克服乡民诉讼意识窒息的倾向,注重提升民众的法律意识;在充分发挥其处理"民间细故"的裨助作用而弥补国家法不足的同时,不能越过国家法的"红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乡规民约 基层社会治理 现代转换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 被引量:5
8
作者 冯黎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53,共6页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之间、在革故鼎新以张扬现代性的新异原则与辨析古代文论的历史原貌之间、在重构古代文论元话语以强化其阐释有效性与维持古代文论的典雅文化地位之间、在划定古代文论学科属性以赋予其现代知识类型与尊重古代文论的前学科性意义形态之间,我们难于抉择又急于抉择。我们越是接近现代性,我们就越发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在文化功能上的两面性,所以当现代性在中国展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便日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题之所以提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现代性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和谐观及其现代转换的可能向度 被引量:4
9
作者 曹树明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101,共4页
孔子和谐观遵循着由外在到内在的逻辑层次:差异是和谐的必然前提,礼乐是保证差异之间和谐的外在制度安排,仁德则是外在礼乐制度的内在道德理性。其和谐观的基本特征有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性近论的人性预设和家庭本位的伦理意识。在... 孔子和谐观遵循着由外在到内在的逻辑层次:差异是和谐的必然前提,礼乐是保证差异之间和谐的外在制度安排,仁德则是外在礼乐制度的内在道德理性。其和谐观的基本特征有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性近论的人性预设和家庭本位的伦理意识。在孔子和谐观的现代转换中,至少有三个可能的向度:在民族文化关系上,从"用夏变夷"到文化生态的范式转换;在社会存在结构上,从等级到阶层的形态转换;在人际关系上,从血缘到业缘的重心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和谐观 现代转换 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社会资本及其现代转换——基于景宁畲族民族自治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国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103,117,共9页
在景宁畲族民族自治村的调研发现,村庄内蕴充足的传统社会资本,在社会关系层面,主要包括以家、亲族、宗族为核心的传统结构型社会资本;在制度规范层面,主要包括以族谱、族规等具有规范性意义的制度性社会资本;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有以... 在景宁畲族民族自治村的调研发现,村庄内蕴充足的传统社会资本,在社会关系层面,主要包括以家、亲族、宗族为核心的传统结构型社会资本;在制度规范层面,主要包括以族谱、族规等具有规范性意义的制度性社会资本;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有以民俗节庆、祖先崇拜为机理的具有信仰、价值意义的认知性社会资本。这几种类型的传统社会资本经过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推动,利用景宁畲族传统节庆"三月三"为载体,经过现代性转换,传承和发展了畲族原生态文化,扩展了传统以社区地缘和血缘为特征的社会资本,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整合社会资源、扩大民众参与起到了较强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资本 现代转换 景宁畲族“三月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被引量:6
11
作者 钱中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9-50,共2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17日至21日在我校举行。这是由我校中文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中外文化文艺理论学会联合举办的一次学术盛会。钱中文、霍松林、张少康、杜书瀛、陆贵山、蔡钟...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17日至21日在我校举行。这是由我校中文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中外文化文艺理论学会联合举办的一次学术盛会。钱中文、霍松林、张少康、杜书瀛、陆贵山、蔡钟翔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文艺理论界知名学者与会,共同就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处境,如何看待传统以及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会议收到论文30多篇。本刊将从本期起陆续选发其中的部分优秀论作,交流此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本刊也欢迎全国文艺理论界的学者惠赐探讨这一问题的论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转换 当代文论 文艺理论 学术研讨会 中国古代 古代文论 有中国特色 西方文论 文学研究 我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面临的任务 被引量:7
12
作者 江畅 陶涛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4-182,共9页
中国传统价值观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现代转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还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尊道贵德、仁爱、推己及物、五福、修身等观念需要大力弘扬,家国天下同构、家长制、官本位、忠君、经权等观念需要进一... 中国传统价值观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现代转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还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尊道贵德、仁爱、推己及物、五福、修身等观念需要大力弘扬,家国天下同构、家长制、官本位、忠君、经权等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刻更新,个体、公民、权利、社会、现代法治等现代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完成这些任务是构建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价值观 中国现代价值观 现代转换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是否可能 被引量:5
13
作者 晏辉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5期43-45,共3页
儒家伦理包括理念和行为两种形态,由此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就分化为儒家伦理思想的现 代转换和以儒家伦理为基调而形成的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儒家伦理思想的转换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 能的。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现代转换 可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行政伦理现代转换的三重指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振杨 刘祖云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Z期22-24,共3页
当代行政伦理建设既要寻求传统文化的内源性支持,又要借鉴外部的先进理念,同时还须立足于时代境遇,探索内源支持与外部借鉴的有机结合。因此,实现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换,需要从三个视阈展开:一是从"仁政"到"善治"... 当代行政伦理建设既要寻求传统文化的内源性支持,又要借鉴外部的先进理念,同时还须立足于时代境遇,探索内源支持与外部借鉴的有机结合。因此,实现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换,需要从三个视阈展开:一是从"仁政"到"善治"的价值观念型塑;二是从"礼治"到"法治"的治理模式变迁;三是从"德治"到"德制"的实践路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行政伦理 现代转换 善治 法治 德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的历史局限与现代转换 被引量:4
15
作者 梅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2,共6页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资源。但传统伦理精神固有的内在矛盾性、制度匮乏性和理想人格与现代化的冲突性使得其进行现代转换成为必要。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从重德轻理转向德理并重、道德人格从顺从依附转向...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资源。但传统伦理精神固有的内在矛盾性、制度匮乏性和理想人格与现代化的冲突性使得其进行现代转换成为必要。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从重德轻理转向德理并重、道德人格从顺从依附转向独立自主、道德约束从个体良知延展到制度公正、德性修养从至圣道德扩大到世俗道德等为现代和谐伦理秩序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 历史局限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气论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元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0-84,共5页
古代文气理论源远流长,但自清代之后渐趋式微。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唐弢继承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从音节、字句等语言形式方面认识文气,避免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神秘性,增强了操作性,是文气理论的重要发展。80年代刘锡庆否定了单纯... 古代文气理论源远流长,但自清代之后渐趋式微。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唐弢继承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从音节、字句等语言形式方面认识文气,避免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神秘性,增强了操作性,是文气理论的重要发展。80年代刘锡庆否定了单纯从字句上理解气势的观点,认为“气”一方面是内在的逻辑力量,一方面是外在的语言表现,完成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现代转化。文气论对现代文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现代转换过程和前人的正反经验提示我们,现代文论建设必须强调作者个人修养,注重作品、作者、社会、自然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克服神秘主义倾向,扩展“养气”途径,增强“养气”、“缀文”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论 现代转换 神秘主义 语言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迎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3,共5页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俭抑奢、倡导理性消费、生态消费、精神至上等优秀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其从典...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俭抑奢、倡导理性消费、生态消费、精神至上等优秀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其从典籍书斋走向广泛的社会认知和践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现实消费引导发展等各个方面释放正能量,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消费思想 奢俭 当代价值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回眸:再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4
18
作者 代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62,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历史终结论 中国学术界 90年代以来 中国文论 陕西师范大学 文化冲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熟读”思想的学理剖析及现代转换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海红 张天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57-61,共5页
“熟读”一直为古代先贤所推崇与践行,在中国传统读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熟读有助于促成文本与读者的视域融合,促进读者对文本的有效理解;可以为精思提供凭借和依托,并与精思合力,贯通文章之义理;比泛读更能促进写作。读书贵在精熟,约... “熟读”一直为古代先贤所推崇与践行,在中国传统读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熟读有助于促成文本与读者的视域融合,促进读者对文本的有效理解;可以为精思提供凭借和依托,并与精思合力,贯通文章之义理;比泛读更能促进写作。读书贵在精熟,约取而实得。这些“熟读”思想的精髓可以为当下读书学习提供具有本土根基性质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读 精思 学理剖析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出路 被引量:5
20
作者 萧鸿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0-45,共6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转换 马克思主义 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 “修齐治平” 封建迷信 现代文明 自然观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