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现代解释学角度探寻我国对外传播低效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翔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27-29,共3页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符号、信息所承载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将原封不动地直接被外国受众理解,真正的"意义"产生于受众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并且受国外受众已有视域影响,这种已有视域使理解成为可能,也在理解的每时每刻参与其中,...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符号、信息所承载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将原封不动地直接被外国受众理解,真正的"意义"产生于受众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并且受国外受众已有视域影响,这种已有视域使理解成为可能,也在理解的每时每刻参与其中,这都制约了对外传播效果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解释学 对外传播 效果 原因 解决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味”说与现代解释学观念
2
作者 汪洪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9-86,共8页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加达默尔 现代解释学 海德格尔 “味” 文本的意义 阐释学 批评家 文学批评 存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解释学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及其困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金宝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10-14,共5页
现代解释学是本世纪在西方思想文化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潮,它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解构。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批判的具体表现:批判对“人的本质”、“人性”的抽象预设,消解“主客二分”模式,用“理解”或“... 现代解释学是本世纪在西方思想文化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潮,它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解构。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批判的具体表现:批判对“人的本质”、“人性”的抽象预设,消解“主客二分”模式,用“理解”或“解释”对抗“认识”,用“语言”去代替“意识”,反对“符合论真理观”。然而现代解释学又由于其内在的局限性,有其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境,文章分析了其理论困境的症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解释学 传统认识 伽达默尔 人的本质 真理观 海德格尔 认识论 符合论 《真理与方法》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理解论的解释学指导意义——兼评现代西方解释学家的相关观点 被引量:5
4
作者 陶富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37-47,共11页
马克思的“实践理解论”,即当作实践去理解的观点,对科学回答解释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是有指导意义的。按其方向所指,“理解”始源于作为实践总体之基础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理解是在实践基础上,直接起始于对感性信息加以表征和意指... 马克思的“实践理解论”,即当作实践去理解的观点,对科学回答解释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是有指导意义的。按其方向所指,“理解”始源于作为实践总体之基础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理解是在实践基础上,直接起始于对感性信息加以表征和意指的符号,是透过其在场性和显性而对不在场和隐性,即对被解释项之真善美的观念把握。实践中所形成的主客体同构性,和主体在理解活动中对自身理解结构的调适性,以及语言性文本理解中读者与作者基于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生存处境和利益的一致性,为有效理解的实现分别提供了内在根据、条件和社会基础。语言性文本理解中“新义”之创生,从根本上说,既是面向时代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通过时代实践检验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理解论 现代西方解释学 解释学基本理论问题 指导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解释学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普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9-65,共7页
解释学,作为美学的一种批评方法,诞生于西方近代.进入20世纪中晚期后,以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异军突起,迅速蔚为当代西方美学流向的大潮.当我们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现代解释学,在对它进行研究、消化的同时,不能... 解释学,作为美学的一种批评方法,诞生于西方近代.进入20世纪中晚期后,以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异军突起,迅速蔚为当代西方美学流向的大潮.当我们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现代解释学,在对它进行研究、消化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思想.如果我们结合西方现代解释学的理论,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就可以发现,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已经孕育着现代解释学的强烈胎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现代解释学 解释 艺术文本 以意逆志 中国古代 解释活动 “意” 审美理解 司空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学——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潮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朝 《探索(浙江)》 1986年第2期64-65,53,共3页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解释学”(Hermeneutics)急剧发展,先后同其它各流派展开了活跃的对话和论战。当代著名的解释学家,法国“国际哲学会”会长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13—)在《论解释》一书中指出:“语言的问题和本文(text,...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解释学”(Hermeneutics)急剧发展,先后同其它各流派展开了活跃的对话和论战。当代著名的解释学家,法国“国际哲学会”会长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13—)在《论解释》一书中指出:“语言的问题和本文(text,又译原文——引者注)的解释问题已经变为当代思想的十字路口。”这是我国理论界应当关注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当代西方哲学 新潮流 加达默尔 解释 狄尔泰 现代解释学 古典解 德国哲学 “效果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理解──比较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散论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长纯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5-31,共7页
关键词 比较教育研究 国际视野 国际理解 现代解释学 国际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 若干问题 哲学流派 比较教育学 教育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反懂”的文学欣赏 被引量:6
8
作者 高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0-107,共8页
“懂”的文学欣赏强调读者在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客观价值和意义。“反懂”的文学欣赏则反对寻找作者的意图、寻找永恒不变的意义,强调文学欣赏中读者的主观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反懂”的文学欣赏不仅适用于现... “懂”的文学欣赏强调读者在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客观价值和意义。“反懂”的文学欣赏则反对寻找作者的意图、寻找永恒不变的意义,强调文学欣赏中读者的主观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反懂”的文学欣赏不仅适用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适用于传统主义文学作品。接受美学、现代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阅读理论使“反懂”的文学欣赏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欣赏 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解释学 客观价值 主观感受 传统主义 接受美学 阅读理论 意义 读者 强调 适用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估教育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马治国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共4页
后现代解释学以解释为旨归 ,强调对话、理解 ,对教育价值的重新构建提供了新的视界。本文在对历史的、现实的教育现象的解读和对教育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分析基础上 ,指出发展教育要在对未来的期盼中 ,让现在决定未来 ,而不是让未... 后现代解释学以解释为旨归 ,强调对话、理解 ,对教育价值的重新构建提供了新的视界。本文在对历史的、现实的教育现象的解读和对教育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分析基础上 ,指出发展教育要在对未来的期盼中 ,让现在决定未来 ,而不是让未来决定着现在 ,进而提出提倡、实施、发展“人化”的教育的主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价值 现代解释学 “人化”教育 人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语境思维变革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0-117,共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语言研究中语境间的对话。文学阐释层面侧重语境的时空性,伽达默尔通过树立解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价值而创立现代解释学,瑞恰兹则将文本语境的时空长度无限延长,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文学文体层面,各个语境主义文体学流派引入文本之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信息,将文学话语与一般话语的文体研究打通,借助语境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主义研究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思维 文学话语 现代解释学 新批评 新历史主义 文学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与“道”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胜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26,共5页
接受美学与“道”张胜冰接受美学作为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颇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思潮,是紧随着解释学而发生的,它与解释学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可以这样说,解释学发展到后来,也就逐渐演变为接受美学。解释学到了海德格尔和伽达... 接受美学与“道”张胜冰接受美学作为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颇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思潮,是紧随着解释学而发生的,它与解释学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可以这样说,解释学发展到后来,也就逐渐演变为接受美学。解释学到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那里,解释作为一种再创造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现代解释学 中国古代 虚实相生 解释的循环 传统解释学 隐含的读者 文本 文学理论 意义空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认识论的主观化倾向
12
作者 李龙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7,共2页
人类认识的主观化倾向的根源是以下的悖论 :认识者自身的存在、活动和认识方式构成了对认识对象和认识客观性的干扰性因素 ,而人类又不可能排除自身的存在和活动对认识对象、认识活动 ,特别是对认识方式的影响。这种主观化倾向在西方哲... 人类认识的主观化倾向的根源是以下的悖论 :认识者自身的存在、活动和认识方式构成了对认识对象和认识客观性的干扰性因素 ,而人类又不可能排除自身的存在和活动对认识对象、认识活动 ,特别是对认识方式的影响。这种主观化倾向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现代解释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化 认识论 现代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理解的生命轨迹——《理解的命运》读后
13
作者 张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61-161,共1页
把对理解的思索上升到本体论层面,是殷鼎这部书的最大特色。理解了这部书,也就理解了他存在的基本状态和方式。理解进程被牵系到人类自身存在的高度加以透视,使我们对解释学的来龙去脉及理论构想能够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作者在书中不... 把对理解的思索上升到本体论层面,是殷鼎这部书的最大特色。理解了这部书,也就理解了他存在的基本状态和方式。理解进程被牵系到人类自身存在的高度加以透视,使我们对解释学的来龙去脉及理论构想能够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作者在书中不着意于勾勒解释学的发展历史,而是将其揉入各章节中,在现代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下剔出各派及有关代表人物的贡献与局限。如是论述起来,理论色彩陡然加重,可谓六经注我。相形于大量单纯介绍西方理论的著作,更令我们体会到这部书稿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解释学 贡献与局限 本体论 理论体系 基本状态 理论色彩 代表人物 解释 精神世界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待文化误读应持有理性自觉
14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6-236,共1页
邵志华撰文《跨文化语境中文化误读的镜像认知》指出,误读在文化交流中无法规避,现代解释学和接受美学构成了其哲学基础。从文化指涉来看,误读主要呈现出接受性、排他性与模式性三种话语图式。接受性误读是出于接受方本身需求的理解... 邵志华撰文《跨文化语境中文化误读的镜像认知》指出,误读在文化交流中无法规避,现代解释学和接受美学构成了其哲学基础。从文化指涉来看,误读主要呈现出接受性、排他性与模式性三种话语图式。接受性误读是出于接受方本身需求的理解阐释与意义重建,排他性误读指涉了文化中心主义意识背后的排外心理,而模式性误读则是基于不同文化模子的“接受屏幕”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折射。对待文化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误读 理性自觉 文化中心主义 跨文化语境 现代解释学 文化交流 哲学基础 美学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内在批评方式——论《精神现象学》的方法
15
作者 郭小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3期59-65,共7页
本世纪哲学的一位卓然大家、现代解释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H·G·伽达默尔认为,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指“大逻辑”)才称得上是黑格尔的专门著作,其它如《哲学全书》原来只是讲稿,而《法哲学... 本世纪哲学的一位卓然大家、现代解释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H·G·伽达默尔认为,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指“大逻辑”)才称得上是黑格尔的专门著作,其它如《哲学全书》原来只是讲稿,而《法哲学》则不过是教科书。①如此来看,《精神现象学》这一“文本”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相形之下,我们对这部堪称黑格尔思想成熟期的最早力作所进行的各方面专题研究却显得十分不够。另外,我们通常将辩证法称作一般方法论,但如何按照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来完成哲学理论自身体系的建构,并对这种建构的合理性作出说明,至今仍是一个令人感到困挠的问题。恰恰是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第一次突破了通常的那些哲学体系建构方式.而代之以一种辩证的新方式。哲学理论不单单提供辩证法,哲学理论本身也需要辩证法。就此而言,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哲学全书》 批评方式 《逻辑学》 哲学理论 现代解释学 《法哲学》 一般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