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解殖民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熊辉 黄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89,共4页
解殖民是后殖民时代的关键词之一,中国的解殖民化研究经历了从理论译介再到具体研究的过程,但至今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对翻译文学解殖民化的研究往往混合在后殖民理论研究中,而且专门探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解殖民化的成果十分稀缺。实际上... 解殖民是后殖民时代的关键词之一,中国的解殖民化研究经历了从理论译介再到具体研究的过程,但至今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对翻译文学解殖民化的研究往往混合在后殖民理论研究中,而且专门探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解殖民化的成果十分稀缺。实际上,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具有浓厚的解殖民色彩,它主要通过以下翻译策略来达到解殖民的目的:中国文学主体身份的确立、弱小民族以及东方文学的翻译、翻译改写、被压迫阶层文学的翻译以及对传统的回归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文学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殖民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翻译策略 后殖民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代翻译研究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 被引量:1
2
作者 冉诗洋 肖红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2-45,共4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可分为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文献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大部分转译自日语,翻译方法以摘译、节译、译述和转译为主,而文本选择倾向于政治文本。新中国成立后,则主要采取忠实全译,文本类型多样...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可分为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文献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大部分转译自日语,翻译方法以摘译、节译、译述和转译为主,而文本选择倾向于政治文本。新中国成立后,则主要采取忠实全译,文本类型多样。根据现代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以及译介过程中的误译、文本选择、翻译方式和翻译原则等,需要历史地、辩证地去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现代翻译理论 译介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刍议——兼谈翻译家傅东华研究中若干版本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陆颖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版本研究为基础,充分考虑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结合实证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版本考校与文本比读,以原文版本为源头,重点考察在翻译创作、传播过程中译本众版本的演进关系及背后缘由,最终发现现代... 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版本研究为基础,充分考虑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结合实证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版本考校与文本比读,以原文版本为源头,重点考察在翻译创作、传播过程中译本众版本的演进关系及背后缘由,最终发现现代翻译文学作品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本性,拓展批评解读空间,是相关译作、译家和译史研究的起点,以求对译作、译家得失有准确把握,对翻译史有全面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版本研究 傅东华 翻译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 被引量:2
4
作者 程永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89-94,共6页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有自己独特的传统 ,但近来随着现代语言学与现代翻译理论的输入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已经开始而且也应该朝着描写与交际的方向发展。本文将进一步阐发描写与交际的基本含义 。
关键词 现代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交际 描写 交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现代翻译批评
5
作者 高天宇 赵秀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6-123,共8页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较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了翻译批评,为现代翻译批评确立了较为科学、公正而又客观的批评传统。其深刻的思想与精辟的见解虽然没有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来进行透彻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但无论是就其观点的独到而言,还是...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较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了翻译批评,为现代翻译批评确立了较为科学、公正而又客观的批评传统。其深刻的思想与精辟的见解虽然没有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来进行透彻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但无论是就其观点的独到而言,还是就其论述的全面来说,都是我国翻译批评史上重大的理论建树,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的翻译批评工作,建立新世纪翻译批评体系的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现代翻译批评传统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翻译”视阈下的翻译现代性思考——以“企鹅经典”《庄子》译旅为例
6
作者 付添爵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大翻译”体现的是记忆与翻译的深层话语耦合,它能够从阐释性话语联结的维度对翻译现代性作出洞悉与解读。“大翻译”的阐释性话语联结明确了记忆话语的生成包含翻译阐释的因子,而翻译话语是不同记忆在语际、语内与符际间的重释、再塑... “大翻译”体现的是记忆与翻译的深层话语耦合,它能够从阐释性话语联结的维度对翻译现代性作出洞悉与解读。“大翻译”的阐释性话语联结明确了记忆话语的生成包含翻译阐释的因子,而翻译话语是不同记忆在语际、语内与符际间的重释、再塑与转换。基于此,深度分析“企鹅经典”《庄子》译旅中的文本结构重置可发现,“大翻译”视阈下的翻译现代性实际上是主体依据自身的记忆话语,通过翻译行为不断对他者进行的记忆再造与形象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记忆话语 翻译现代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幽默文学的前奏:“论语”派翻译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作友 杨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3-122,326,共10页
"论语"派以"幽默""闲适""性灵"为标杆,大力译介西方幽默文学,并吸取其精髓,创造性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建立中国现代幽默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翻译文学这个多元系... "论语"派以"幽默""闲适""性灵"为标杆,大力译介西方幽默文学,并吸取其精髓,创造性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建立中国现代幽默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翻译文学这个多元系统中,"论语"派翻译活动虽位处边缘,却自成一体,但其作用却远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今天看来,"论语"派译者中心的理论关怀,重视读者的实践诉求、理性对待异域文化的价值判断、挑战主流思想的批判勇气,以翻译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创新之举,无不对当今的译坛带来丰富的启迪。其自身际遇也提醒学人反思,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结合才是一个学者所追求的学术灵魂与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派 翻译 幽默文学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主义翻译文学与当代中外文学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查明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100,108,共9页
当代中外文学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建立起来的。由于文学翻译的文化“操纵”性质,翻译文学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外国文学,而是经过本土化“改写”和“操纵”的“外国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外国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翻译文... 当代中外文学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建立起来的。由于文学翻译的文化“操纵”性质,翻译文学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外国文学,而是经过本土化“改写”和“操纵”的“外国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外国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翻译文学”的影响;当代中外文学关系,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也正由于文学翻译的文化“操纵”性质,现代主义翻译文学本身就内含了当代中外文学关系的最初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中外文学关系发展的向度和特点。以翻译文学为枢纽,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三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系统中形成了不断衍生的中外文学动态互文关系,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文学意义,也在这种互文关系中逐渐彰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翻译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 文学影响 现代 互文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系统科学与翻译学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泽乾 《外语研究》 1987年第3期56-61,50,共7页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系统科学的崛起,使古老的翻译理论展现了新容,也为现代翻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翻译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科学。现代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
关键词 翻译 现代系统科学 现代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系统 系统论 翻译科学 信息论 语言信息代码 控制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晓虹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4-17,共4页
汉魏六朝迄店的佛典翻译规模之大,气势之盛,历时之久,人数之众,成果之宏,不仅在中国翻译史上首屈一指,也是世界翻译史上彪炳千古的丰碑。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这场不朽的盛业,得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它为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积累了丰... 汉魏六朝迄店的佛典翻译规模之大,气势之盛,历时之久,人数之众,成果之宏,不仅在中国翻译史上首屈一指,也是世界翻译史上彪炳千古的丰碑。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这场不朽的盛业,得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它为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颇有启迪之功。一适应汉语的词汇模式汉语吸收外来语并不是把原词的语音形式都搬过来,而是使外来语服从自己的构词规律和习惯,即适应汉语的词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现代汉语 中国翻译 构词规律 语音形式 单音节 双音节 原词 现代翻译 造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翻译与文学现代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耿纪永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6-83,共8页
和同时代的文学期刊相比,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有一个突出特征,即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倡导。通过梳理《现代》杂志的现代派诗歌翻译情形,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现代》的现代主义取向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取向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赞助人... 和同时代的文学期刊相比,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有一个突出特征,即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倡导。通过梳理《现代》杂志的现代派诗歌翻译情形,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现代》的现代主义取向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取向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赞助人(现代书局和编者)以及译者的诗学观念有密切关系。翻译参与构建中国文学现代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现代》杂志这个个案可以看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绝不仅是单纯的不同语言间的符号转换行为,而更是一种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阐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赞助人以及译者的政治倾向和诗学观念等,都会对翻译行为(如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等)产生影响。《现代》杂志不仅通过创作也通过现代派诗歌翻译这一特殊的文化行为深刻地参与、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文学现代 现代派诗歌翻译 赞助人 诗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翻译技术作用下翻译模式的新发展探究——评《翻译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4-I0005,共2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当代翻译技术的日新月异,一种全新的翻译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它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流程、效率和质量,为翻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推...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当代翻译技术的日新月异,一种全新的翻译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它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流程、效率和质量,为翻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现代翻译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单纯的文字转换到语境理解、文化适应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模式 翻译行业 现代翻译 传统翻译 文字转换 人工智能 大数据 语境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文-现代文神经机器翻译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思兰 左家莉 +1 位作者 朱洪坤 王明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3-489,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汗牛充栋,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现代人想要理解这些文献极为困难,人工翻译它们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该文研究了文言文-现代文的神经机器翻译,通过应用Seq2Seq模型和Transformer模型,考察了训练语料规模对文言文-... 中国古典文献汗牛充栋,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现代人想要理解这些文献极为困难,人工翻译它们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该文研究了文言文-现代文的神经机器翻译,通过应用Seq2Seq模型和Transformer模型,考察了训练语料规模对文言文-现代文翻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基于现有的训练语料规模,分词与否会极大影响Seq2Seq模型的性能.此外,若训练语料和测试语料的文体不同,则模型的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现代文神经机器翻译 Seq2Seq模型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的生成:作为翻译的现代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历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3-183,共11页
本文从跨语际视角论述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构建,认为新诗是在本土文化的主动求变与西方现代性影响下,以翻译为媒介,经过创造性转化而生成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首先表征为现代(欧化)白话,通过梳理传教士十六世纪以来在中国传教时留下的各类... 本文从跨语际视角论述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构建,认为新诗是在本土文化的主动求变与西方现代性影响下,以翻译为媒介,经过创造性转化而生成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首先表征为现代(欧化)白话,通过梳理传教士十六世纪以来在中国传教时留下的各类历史文本可知,这种白话并非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源于清末民初,而是明末清初,且与传教士的翻译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晚清翻译西方宗教经典时,他们与中国士子合作,已经多次尝试运用(欧化)白话文来译介诗歌,(有意)无意间却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开了先河,但其彰显的现代性一直为历史所压抑/遮蔽。到了五四时期,先行者如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诗人译者,各自在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中,将西方的现代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的创造性转换,由此构建了中国现代诗学的传统。要之,中国新诗就是一种被译介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翻译现代 欧化白话 传教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49,153,共6页
运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解读张爱玲改写和翻译《金锁记》的第4个译本The Golden Can-gue,可以看到她如何在客观求真的文本表象下,由翻译传达词语的信息与意义上升到翻译是诗意的探索,并在实践上参与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 《金锁记》 The GOLDEN Cangue 文学性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当代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单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47-150,共4页
20世纪初至今是我国翻译的现当代期。我国现代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为国人排除语言文字障碍,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译介更... 20世纪初至今是我国翻译的现当代期。我国现代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为国人排除语言文字障碍,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译介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化裂变和思想革命。中国现当代翻译在译介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体系。而译者在翻译的语际间交流和语言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翻译在介绍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翻译 当代翻译 “五四”运动 中国文化 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解决的方式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登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66-70,共5页
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两者的限度历来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现代翻译理论已经比较科学地论证了可译性问题,提出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可译性的根本依据。不同的语言和人类的共识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同质(即意义... 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两者的限度历来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现代翻译理论已经比较科学地论证了可译性问题,提出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可译性的根本依据。不同的语言和人类的共识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同质(即意义)的向心结构,翻译正是以此为自己的基石。 然而,理论上的可译性与翻译的具体实践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因为翻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而证明可译性是绝对的。同样,也不能因为无法找到绝对完美的译文而断定不可译性是普遍的。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穆南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不可译因素 语言与文化 文体风格 乔治·穆南 现代翻译理论 文学作品 语言和文化 补偿手段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科学:回顾与展望——中国的翻译研究(1950-1992) 被引量:5
18
作者 范守义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50-57,共8页
[二] 类型学研究:研究途径·等值定义·等值种类在上文中我们在概念系统、语言系统和风格系统的平面上简要地讨论了等值翻译的可译性和局限性。我们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现在我们从等值的途径,等值的定义和等值的种类... [二] 类型学研究:研究途径·等值定义·等值种类在上文中我们在概念系统、语言系统和风格系统的平面上简要地讨论了等值翻译的可译性和局限性。我们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现在我们从等值的途径,等值的定义和等值的种类三个方面来研究翻译的等值问题。【1】 研究途径: 等值理论研究的流派众多,研究途径各有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即(1)以文本为本的途径,包括内容对等、形式对等和风格对等;(2)以文本读者为本的途径,包括效果对等、文本语用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对等;(3)以语言功能/交际(通讯)为本的途径,如功能对等和交际对等;以及(4)全方位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现代翻译理论 等值翻译 中国翻译 模糊性 可译性 动态对等 语言学 功能对等 外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型翻译与作者型翻译——谈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翻译理念 被引量:11
19
作者 顾明栋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第6期106-117,共12页
在各种翻译理论争奇斗艳、花样翻新的翻译研究领域,学界从事翻译研究的实践能力并未有明显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就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脱节。因此,有必要提出回归翻译研究的本源,即翻译实践及其基础——阅读和写作。提倡回归翻译的本源... 在各种翻译理论争奇斗艳、花样翻新的翻译研究领域,学界从事翻译研究的实践能力并未有明显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就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脱节。因此,有必要提出回归翻译研究的本源,即翻译实践及其基础——阅读和写作。提倡回归翻译的本源并不意味着轻视翻译理论。相反,本文试图通过回归翻译的基础,以及从瓦尔特·本雅明、埃兹拉·庞德、艾米·洛威尔、T. S.艾略特、理雅各、亚瑟·威利、雅克·德里达、罗兰·巴特等欧美人士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汲取灵感,以建构一种回归本源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两个方面:读者型翻译和作者型翻译,其内在逻辑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并行不悖,该翻译理念也许可以为审视翻译界一些言人人殊的理论和看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读者型翻译 作者型翻译 现代派文学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翻译及成就
20
作者 黄学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15-20,3,共7页
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翻译无疑是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它是沟通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的桥梁.中国文化史上,虽然也曾产生了以玄奘为代表的一些著名的翻译家,虽然中国对佛经的翻译曾经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全面的,但总的说来.中国文化还不... 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翻译无疑是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它是沟通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的桥梁.中国文化史上,虽然也曾产生了以玄奘为代表的一些著名的翻译家,虽然中国对佛经的翻译曾经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全面的,但总的说来.中国文化还不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文化,还有其极端保守和顽固的地方.尤其是14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扩张,中国似乎更愿意沉缅于老祖宗的旧秩序中过一种太平日子.因而对外来的文化采取了闭关守国的强硬措施予以拒绝.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果自然很糟,拒绝别人就是限制自己,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数百年的落后.所幸中国人善于变通,难以数计的不平等条约使国人意识到了自身文化的窘境,于是开始放眼看世界,试图寻找一些中国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当中国作为一个主动者,而非被动者,带着一种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态度去重新认识和审视西方文化时,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便真正具有了现代意义;而此时对西方文化的翻译便可称作真正的现代翻译了.纵观中国历史,现代翻译的滥觞非林纾和严夏莫属,他们可称为现代史上第一批翻译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中国文化史 现代翻译 文化交流 西方文化 全方位开放 看世界 小说形式 翻译作品 知堂回想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