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传统法治和现代法治价值的互补研究
- 1
-
-
作者
雷霄
-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18,共2页
-
文摘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社会阶级统治的王朝更迭不断,而每个朝代所秉持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现在已经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法治价值观至今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正确地理解传统法治和现代法治,并对两者有效地加以区分,互补得失,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一。
-
关键词
法治价值
传统法治
中国传统社会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现代法治建设
历史内涵
阶级统治
-
分类号
D920.0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民法典时代,开启出版业现代治理新格局
- 2
-
-
作者
本刊评论员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1,共1页
-
文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和即将实施,是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盛、文明进步的象征,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作为所有民事私主体的综合法典,民法典全面规定了社会私主体法律关系的方方面面,能够有效提升市场经济法治水平,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
关键词
市场经济法治
现代法治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法典
里程碑事件
新格局
私主体
现代治理
-
分类号
D92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保证公正司法
- 3
-
-
作者
文学国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共3页
-
文摘
一、如何认识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要求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虽然说过“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但法治的治国方略并未进入过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视野。在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探索中,中国才逐步认识到法治对国家强盛与人民幸福的重要性。但法治的实施必须要依靠稳定的政治环境、科学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司法体制以及良好的道德秩序。应该说,中国真正开始现代法治建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法治建设的历史脉络分析来看,我们党每个历史时期所提倡的法治主张,不仅客观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时态变化,而且也是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对法治的需求不断变化出发的。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不仅是词语的变化,而且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内涵的变化,是我们党面临执政形势的变化,遵循法治建设的自身规律,回应民众对法治的需求,反映了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符合我国法治发展的自身逻辑性,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关键词
公正司法
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现代法治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法治中国
历史逻辑
历史与逻辑
-
分类号
D920.0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来自“坎下法庭”的启示
被引量:2
- 4
-
-
作者
袁春兰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4期171-173,共3页
-
文摘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存在一种现象,许多彝族民众愿意将他们的纠纷交给被称为“德古”的人进行调解,而“德古”调解所依据的是他们的习惯法。习惯法来源于彝族民族生活,有着国家法不可比拟的力量。所以,善待习惯法是一种美德。
-
关键词
四川
凉山彝族地区
“坎下法庭”
“德古”
习惯法
法治现代化建设
-
分类号
D92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法律语言的发展与特点研究——评《法律语言学》
- 5
-
-
作者
董姝言
-
机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我国现代法治建设受到西方孟德斯鸠等先贤思想的启蒙,众多优秀、先进的西方启蒙思想为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容忽视的是,西方启蒙思想对于我国而言,仍然存在着立法语言、法庭语言和法律文书语言的翻译问题。潘庆云编著的《法律语言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主要对当前法律语言的发展与特点展开探讨。
-
关键词
法律语言学
立法语言
中国政法大学
现代法治建设
西方启蒙
法庭语言
潘庆云
孟德斯鸠
-
分类号
D92
[政治法律—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