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现代国家想象与现代乡土小说理论的思想危机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丹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175,共11页
“地方”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理论的核心议题。围绕“地方”及其周边问题,中国乡土小说理论生产了地方色彩、地方语言、地方风俗、异域情调等概念和知识,但始终无法完成整体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的理论建构。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乡... “地方”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理论的核心议题。围绕“地方”及其周边问题,中国乡土小说理论生产了地方色彩、地方语言、地方风俗、异域情调等概念和知识,但始终无法完成整体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的理论建构。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乡土小说理论在解释“地方”时,忽视了“地方”进入乡土小说叙事视野的多种因素,及其被叙述过程中牵扯出的诸多文化思想话题。因此,地方被限定在启蒙话语、阶级话语和民族主义话语划定的边界内,削减了自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或者说,乡土小说理论被某种单一的文化思想话语主导,无法真正厘清地方与现代国家想象之间的复杂关系,致使其陷入文化思想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理论 地方 现代国家想象 思想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流散、母语与现代性想象——珠三角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现象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邱婧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8-163,共6页
珠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近年来发展迅速。除了回族、满族、瑶族等世居民族的文学创作之外,其他少数民族的作家作品不断出现。新世纪以来,随着珠三角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多,工人书写、少数民族母语文学民刊、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珠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近年来发展迅速。除了回族、满族、瑶族等世居民族的文学创作之外,其他少数民族的作家作品不断出现。新世纪以来,随着珠三角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多,工人书写、少数民族母语文学民刊、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共同体想象等较为多元的文学话语逐渐涌现。本文对考察珠三角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发展,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遭遇现代性时的生存困境与文学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少数民族文学 现代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卫延安》的宗教情怀与战争叙事的现代性想象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翔宇 《理论月刊》 2007年第3期128-130,共3页
《保卫延安》的文本中充斥着世俗的宗教情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文本滋生宗教情怀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宗教逻辑的互通性以及作家对民... 《保卫延安》的文本中充斥着世俗的宗教情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文本滋生宗教情怀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宗教逻辑的互通性以及作家对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与宗教某些内容、规则不谋而合。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卫延安》 宗教情怀 战争叙事 现代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片《大团圆》的家国叙事与北京的现代性想象
4
作者 张丹 耿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1,共5页
1948年,清华影片公司出品“创业巨献”影片《大团圆》(丁力,1948),区别于“海派电影”,这是一部“京味”浓郁的影片——出品于北京,由黄宗江、丁力、孙道临、程述尧、石羽等“燕京系”影剧人为创作主力,讲述一个北京传统大家庭从战时到... 1948年,清华影片公司出品“创业巨献”影片《大团圆》(丁力,1948),区别于“海派电影”,这是一部“京味”浓郁的影片——出品于北京,由黄宗江、丁力、孙道临、程述尧、石羽等“燕京系”影剧人为创作主力,讲述一个北京传统大家庭从战时到战后的真实故事。本文以“燕京系”影人为起点追溯影片创作的来龙去脉,旨在使丁力等被电影史遗忘的“影人”浮现于视野,并且梳理建立在燕京大学学缘基础上的话剧活动与交往脉络,探究《大团圆》如何表现青年们走出家庭,蜕变为时代儿女。另一方面,基于文化研究的立场,探寻《大团圆》中如何借助四合院、城门、卢沟桥等地景,为古老的北平城赋予新旧杂陈、时间流转的现代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创作 孙道临 电影史 大团圆 燕京大学 海派电影 四合院 现代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吊诡的旅程:公路片《后会无期》中的现代性想象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峻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121,共3页
电影中汽车不仅是道具,也是现代性表征符号。汽车所带来的流动性实现了个人对狭小空间的突破,也对逃离旧生活、开创新局面的想象予以承诺。《后会无期》所展示的正是这种想象。电影沿汽车路线呈现了横贯中国的四个空间,从东到西的旅程,... 电影中汽车不仅是道具,也是现代性表征符号。汽车所带来的流动性实现了个人对狭小空间的突破,也对逃离旧生活、开创新局面的想象予以承诺。《后会无期》所展示的正是这种想象。电影沿汽车路线呈现了横贯中国的四个空间,从东到西的旅程,让主人公遭遇新生活,也感受到无奈、欺骗与孤独,揭示出现代性的吊诡之处——技术赋予主体自由发展的梦想,制度又导致个性和可能性丧失,个体沦为温水青蛙,在现代都市中啃噬孤独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流动性 空间 现代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重构中国文化的现代自我——以《欧游心影录》为中心的观察之一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冠夫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3-138,共6页
《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指出原本作为构成晚清以来国人的现代想象的重要参照的西方现代文明所存在的偏颇,他借镜西方知识界的自我反省,走向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自我的重构。他试图借助中西思想文化资源和历史经验,培植国人真正的现代&qu... 《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指出原本作为构成晚清以来国人的现代想象的重要参照的西方现代文明所存在的偏颇,他借镜西方知识界的自我反省,走向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自我的重构。他试图借助中西思想文化资源和历史经验,培植国人真正的现代"自觉",以此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并提出通过中西文化的"化合"来建设既作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又具有本土特性的中国"新文化系统"的理论构想。其思考明确指向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的现代化方案的纠偏,构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与后者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 现代想象 现代自我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乡土小说田园抒写的历史形态与审美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席建彬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3-146,共4页
现代乡土小说对田园的抒写突破了传统阈限,改变了田园的传统文化伦理,重构了田园的思想基础,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革命与存在、个体与社会等层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介入与表现。就文学史意义而言,抒情性的田园抒写标识了文学现代性... 现代乡土小说对田园的抒写突破了传统阈限,改变了田园的传统文化伦理,重构了田园的思想基础,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革命与存在、个体与社会等层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介入与表现。就文学史意义而言,抒情性的田园抒写标识了文学现代性独特而富有价值的综合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田园抒写 现代想象 历史形态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寓言叙事及其民族国家想象 被引量:2
8
作者 申霞艳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2期41-46,共6页
寓言叙事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20世纪以前,寓言叙事的象征阐释系统是传统的、确定的,20世纪以来,叙事的现代转型以及现代性的复杂使其象征阐释系统也变得多元和不稳定。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使现代性叙事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核心问题... 寓言叙事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20世纪以前,寓言叙事的象征阐释系统是传统的、确定的,20世纪以来,叙事的现代转型以及现代性的复杂使其象征阐释系统也变得多元和不稳定。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使现代性叙事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核心问题,现代性想象不仅持续地统摄着中国文学,也规约着作家的叙事想象和叙事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想象 寓言叙事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性叙事 现代民族国家 现代想象 人类历史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的现代性:延安影像发生论
9
作者 李侃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12,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延安,是一种奇特的城市景观,一方面还未褪去肤施①,老县城商铺林立的封建性痕迹,另一方面,从外涌入的知识青年、新兴势力又给其带来了城市架构的现代性想象。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与社会关系,开始在延安这座古旧贫...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延安,是一种奇特的城市景观,一方面还未褪去肤施①,老县城商铺林立的封建性痕迹,另一方面,从外涌入的知识青年、新兴势力又给其带来了城市架构的现代性想象。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与社会关系,开始在延安这座古旧贫穷的县城中建立、渗透。知识青年陈约克在《去延安途中》一文回顾延安当时的情况,写道:“延安是一个旧式的城市,介于两座山谷之间,在一座破落的城墙中,建筑着许多牌楼以及旧式的屋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方式 新兴势力 城市景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现代想象 封建性 商铺林立 知识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十年代:中国设计认知的解构与重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海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本文是关于中国现代设计进程的研究。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也就是用"现代化想象"来解释1980年代现代设计进入中国的过程,希望从中发现后来持续影响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文化因素——来自社会层面的对现代设计的"核心认知&quo... 本文是关于中国现代设计进程的研究。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也就是用"现代化想象"来解释1980年代现代设计进入中国的过程,希望从中发现后来持续影响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文化因素——来自社会层面的对现代设计的"核心认知",并绘制了结构化模型,希望它成为解读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一种新路径、新方法。本文是作者的博士论文《1980年代的中国设计与现代化想象》的节选,主要选自第五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设计 现代想象 设计认知 198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怀旧:对一种审美生活方式的向往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永丽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0-124,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是对上海的怀旧。90年代的怀旧作品滤去了现代历史中上海之贫穷和血腥的一面,尽力渲染其繁华的一面,这种怀旧书写源于现实中的某种匮乏,反映出人们内心对一种审美生活方式的追求。这种向往的生活方式主... 20世纪90年代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是对上海的怀旧。90年代的怀旧作品滤去了现代历史中上海之贫穷和血腥的一面,尽力渲染其繁华的一面,这种怀旧书写源于现实中的某种匮乏,反映出人们内心对一种审美生活方式的追求。这种向往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精致而审美的日常生活;浪漫而自由的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怀旧 现代想象 日常生活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形象学:思路、出路或末路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宁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3-90,247,共8页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形象学 西方的中国形象 现代中国的自我想象 话语解构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