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鲍曼流动现代性理论的哲学透视 |
任东景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2
|
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理论述评 |
刘谦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3
|
现代性的制度之维——吉登斯现代性理论探要 |
山小琪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4
|
康德作为两种现代性理论的源头——从“物自体”看现代性及其初始可能 |
夏林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5
|
现代性理论的方法论与建构的翻译学——论建构的翻译学之方法论 |
邵璐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2
|
|
6
|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谣言传播解析与应对 |
郭旭魁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7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性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与反思 |
彭成广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0 |
|
8
|
两种现代性理论 |
查尔斯.泰勒
陈通造
|
《哲学分析》
|
2016 |
14
|
|
9
|
现代性理论视域下网络化生存的困境及其超越路径 |
赵红灿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0
|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1
|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 |
李世涛
|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2
|
初任教师的自我认同探究——基于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理论 |
程岭
王嘉毅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4
|
|
13
|
中国如何“强起来”——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角度的分析 |
陈学明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9
|
|
14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 |
孙秀梅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5
|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
张钰
张襄誉
|
《社会》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16
|
试论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
洪晓楠
杨海艳
|
《社会》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7
|
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匹配的学术体系——基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
王海锋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
2022 |
10
|
|
18
|
新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学理研究 |
袁金刚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19
|
混沌的现代性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20
|
美学从西方到中国的“理论旅行” |
冯宪光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