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焦虑并重塑文化认同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颖 李雪松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20,共5页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焦虑"伴随着其现代性追求与后现代批判一路并存。自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近代时期起,中国思想进入多元碰撞期,空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文化"焦虑"现象,在折射出中国高...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焦虑"伴随着其现代性追求与后现代批判一路并存。自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近代时期起,中国思想进入多元碰撞期,空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文化"焦虑"现象,在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症结的同时,也相对制约了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历经百余年探索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萌芽、成型、发展、巩固、繁荣的历史阶段,已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比、追、赶、超",国际化融合程度逐渐加深,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仍需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建立包容、开放、普适性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接轨并重塑文化认同,以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现代性焦虑 文化认同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 被引量:5
2
作者 冯黎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53,共6页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之间、在革故鼎新以张扬现代性的新异原则与辨析古代文论的历史原貌之间、在重构古代文论元话语以强化其阐释有效性与维持古代文论的典雅文化地位之间、在划定古代文论学科属性以赋予其现代知识类型与尊重古代文论的前学科性意义形态之间,我们难于抉择又急于抉择。我们越是接近现代性,我们就越发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在文化功能上的两面性,所以当现代性在中国展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便日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题之所以提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现代性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部边地文化小说叙事的现代性焦虑 被引量:3
3
作者 金春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0-185,共6页
现代性由于存在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的多维结构,多元化的理解、认同和实践其丰富的理念内涵,造成了文学叙事主体与客体"间性"关系的复杂与暧昧。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在文化形态方面以现代文明为主,前现代和后... 现代性由于存在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的多维结构,多元化的理解、认同和实践其丰富的理念内涵,造成了文学叙事主体与客体"间性"关系的复杂与暧昧。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在文化形态方面以现代文明为主,前现代和后现代多元文明共时共存。这种混杂的"边地文化"场域,使西部小说作家在文化立场和身份定位方面常呈现出悖论状态,并造成西部小说叙事的焦虑性表达。这种源于现代性内涵复杂认同的焦虑,在实施着对现代性多维理念层面的论战式和制衡式的批判实践检验的同时,也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语境当中主体性建设困境的典型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小说 边地文化 叙事立场 现代性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永远“神秘的诱惑”——论《雷雨》的神话意识与现代性焦虑 被引量:1
4
作者 冒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4-228,共5页
《雷雨》是青年曹禺苦闷与深邃的灵魂的投影,蕴藏其间的神话意识和现代性焦虑是剧作家对人生的的真切感受;《雷雨》表面上看是对封建社会和家庭的毁谤,实际上表达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中对自身生存悲剧的困惑和不安;而从更深层... 《雷雨》是青年曹禺苦闷与深邃的灵魂的投影,蕴藏其间的神话意识和现代性焦虑是剧作家对人生的的真切感受;《雷雨》表面上看是对封建社会和家庭的毁谤,实际上表达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中对自身生存悲剧的困惑和不安;而从更深层的意蕴而言,《雷雨》传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世界奥秘的追问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注,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挣扎,从而给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观众留下了一个永远"神秘的诱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的诱惑”神话意识 原始野性 恐惧 现代性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时刻刻》中的现代性焦虑
5
作者 贺一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04-105,共2页
《时时刻刻》(TheHours)是200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由享有美国“X一代”作家之称的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Cunningham)1988年发表的第三部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运用心理分析理论,本文透析著名演员尼科尔·基德曼、茱莉安·... 《时时刻刻》(TheHours)是200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由享有美国“X一代”作家之称的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Cunningham)1988年发表的第三部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运用心理分析理论,本文透析著名演员尼科尔·基德曼、茱莉安·摩尔、梅丽·史翠普在该片中如何演绎20世纪三位知识女性所遭遇的畸形心理情结与精神困惑,揭示了后工业时代人类普遍经历的现代性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坎宁安 电影《时时刻刻》 畸形心理情结 精神困惑 现代性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贬损憎恨情结与中国现代性焦虑 被引量:3
6
作者 马传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晚清时期 文学史 贬损憎恨情结 中国 现代性焦虑 晚清文学 文学现象 文化现象 思想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情感按摩”到“情感结构”:现代性焦虑下的田园想象——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被引量:161
7
作者 曾一果 时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30,170-171,共11页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加速的社会,每位个体都被迫卷入竞争、效率和速度的加速世界之中,普遍的现代性焦虑由此而生。然而,现代人也在采取各种方法对抗社会加速以缓解焦虑,本文所考察的"李子柒现象"便是如此。李子柒用短视频,艺...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加速的社会,每位个体都被迫卷入竞争、效率和速度的加速世界之中,普遍的现代性焦虑由此而生。然而,现代人也在采取各种方法对抗社会加速以缓解焦虑,本文所考察的"李子柒现象"便是如此。李子柒用短视频,艺术化地重构和再造"田园生活",从视觉、心理和审美等不同层次"按摩"焦虑中的观众,激活和唤醒了他们对业已消逝的乡村田园世界之情感,并努力在新社会语境中建构人们对过去世界的"新情感结构"。本文从情感视角对李子柒所制作的系列短视频展开媒介文本解读,深入探究社会加速时代"李子柒现象"背后的情感肌理、文化机制和消费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焦虑 李子柒 短视频 情感按摩 情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叛离·失衡:国产悬疑电影中“黑夜”空间叙事的现代性焦虑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敉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3-26,共4页
纵使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对“现代性”概念有不同阐释,但其核心气质始终包含秩序、理性与自由平等,是一种时间范畴上的进步态势。现代性“是促进社会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 纵使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对“现代性”概念有不同阐释,但其核心气质始终包含秩序、理性与自由平等,是一种时间范畴上的进步态势。现代性“是促进社会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精神,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焦虑 时间范畴 启蒙精神 空间叙事 现代意识 普遍原则 人文精神 理论发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焦虑下的逃离与和解——互文性视角下的《匿名》与《奔月》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欣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9-184,共6页
所有有关于现代性的构想均以线性不可逆的时间观感及高效率的工业生产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不同于已逝的、静止的过去,现代人的生活中永远要面对流动的、瞬时的现在与未来。而在这种当下性的趋势中,个体不断经历着时间的冲刷和破坏,也因此... 所有有关于现代性的构想均以线性不可逆的时间观感及高效率的工业生产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不同于已逝的、静止的过去,现代人的生活中永远要面对流动的、瞬时的现在与未来。而在这种当下性的趋势中,个体不断经历着时间的冲刷和破坏,也因此始终带有一种急于自我确证的内在焦虑。应对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焦虑以及逃离庸碌的日常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中似乎已成为显题,不仅是个体在生活中面对的具体问题,也是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杂糅的复杂现象与时代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焦虑 当代文学 时代语境 自我确证 《匿名》 逃离 当下性 工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和治病:贾平凹小说情爱叙事的现代性焦虑
10
作者 李彦仪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7-184,共8页
如果说漫漫秦岭与浸染远山野情的商州地界是贾平凹创作所依托的实在之山,是由乡土、风俗、历史与虚虚实实的百态生灵所凝结的想象根基与生衍命脉,那么滋长于这方水土的琐碎庸常与世故人情,便是其笔下绵延于跌宕山谷间那条永不止息的&qu... 如果说漫漫秦岭与浸染远山野情的商州地界是贾平凹创作所依托的实在之山,是由乡土、风俗、历史与虚虚实实的百态生灵所凝结的想象根基与生衍命脉,那么滋长于这方水土的琐碎庸常与世故人情,便是其笔下绵延于跌宕山谷间那条永不止息的"州河"。"写日常生活就看人是怎么活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人类之所以能延绵下来,就是因为有神,有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故人情 贾平凹小说 现代性焦虑 情爱叙事 活着 人与人的关系 贾平凹创作 庸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的现代性焦虑“新写实小说”论》(博士学位论文)
11
作者 韦丽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共1页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主义小说 现代性焦虑 审美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女性电影中的现代性焦虑呈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彦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56,共3页
美国女性电影并不仅满足于提供给观众关于女性自强、奋斗的励志模板,更是基于现实关怀,把触角伸向了现代性笼罩下人类的种种危机与困境。道德沦丧,环境破坏,人性异化等现代性焦虑或是摧毁女性,或是成就女性,显示着女性的力量,同时也给... 美国女性电影并不仅满足于提供给观众关于女性自强、奋斗的励志模板,更是基于现实关怀,把触角伸向了现代性笼罩下人类的种种危机与困境。道德沦丧,环境破坏,人性异化等现代性焦虑或是摧毁女性,或是成就女性,显示着女性的力量,同时也给男性带来困扰。尽管美国女性电影无法承担起为人们辨析现代性利弊,指引灵魂皈依之所的重任,但其对社会变化的敏锐关注,强烈参与现实的责任感,却是值得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电影 女性电影 现代性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霆沙赞》中的现代性焦虑
13
作者 陶丽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43,共3页
风格偏向插科打诨、幽默搞笑的《雷霆沙赞》,让人们一度质疑DC是否偏离了原本电影满载批判与哲思、深刻而沉重的路线。但事实上,正如夸张离奇的超级英雄叙事可以成为现实社会的镜像,轻松幽默也并不代表思考和人道主义关怀的缺席。在《... 风格偏向插科打诨、幽默搞笑的《雷霆沙赞》,让人们一度质疑DC是否偏离了原本电影满载批判与哲思、深刻而沉重的路线。但事实上,正如夸张离奇的超级英雄叙事可以成为现实社会的镜像,轻松幽默也并不代表思考和人道主义关怀的缺席。在《雷霆沙赞》中,主人公的童年悲剧,沙赞家族所代表的社会割裂,作为社会负面意识化身的反派赛迪斯博士等,无不反映着人们的现代性焦虑,体现着大卫·桑德伯格与DC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霆沙赞》 超级英雄电影 现代性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的实质是现代性焦虑
14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6-306,共1页
冯黎明撰文《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指出,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伺题讨论中暴露出的现代性焦虑,其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信奉的一种进步论历史观。那些代表着现代的、新颖的或未来的东西才是具有真正价值的东... 冯黎明撰文《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指出,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伺题讨论中暴露出的现代性焦虑,其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信奉的一种进步论历史观。那些代表着现代的、新颖的或未来的东西才是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因此对于自感落伍于先发现代性国家的中国来说,最令知识分子急切盼望的就是怎样尽快地把自我“转型”为现代性的主体,体现出历史进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现代性焦虑 现代转换 历史进步性 “转型” 知识分子 历史观 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情结”的消逝:电影《内沙》中的无根漂泊与返乡困境
15
作者 王浩 杨雁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29-133,共5页
《内沙》深刻揭示了工业化浪潮下,中国社会传统“土地情结”的消逝所引发的普遍“无根悬浮”生存困境。影片中的人物皆深陷于与土地联结断裂后的漂泊状态。作为对这种困境的回应,影片构建了以有机农场为载体的救赎图景,它根植于道家哲... 《内沙》深刻揭示了工业化浪潮下,中国社会传统“土地情结”的消逝所引发的普遍“无根悬浮”生存困境。影片中的人物皆深陷于与土地联结断裂后的漂泊状态。作为对这种困境的回应,影片构建了以有机农场为载体的救赎图景,它根植于道家哲学“万物皆出于机”的观念,试图通过生态实践批判工业异化,重焕土地生机。更进一步,影片通过追溯土地起源、模拟远古农耕巫术仪式,强烈表达了重返人类文明源头、恢复对土地神圣性尊崇的渴望。这种精神返乡,是对抗现代性导致的物质与精神失衡、重建“诗意栖居”的文化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情结 现代性焦虑 有机观念 无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混合与全球本土化——北京旅游推广话语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冯捷蕴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8-43,共6页
北京城市和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过于强调全球化和现代性焦虑的倾向。本文试图超越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思维的局限性,采用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视角,对北京旅游推广话语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本研究发现,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在语言、图像和... 北京城市和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过于强调全球化和现代性焦虑的倾向。本文试图超越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思维的局限性,采用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视角,对北京旅游推广话语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本研究发现,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在语言、图像和音乐3个维度都呈现出全球本土化的特征,并且,不同行业的旅游推广话语显示出不同的趋势,即旅游基础设施的推广话语呈现出"全球化强而本土化弱的倾向";相反,景点及餐饮文化推广则体现出"全球化弱而本土化强的倾向"。本研究旨在强调全球本土化及其不均衡性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亦希望能够为话语的跨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焦虑 全球本土化 不均衡性 话语混合 旅游推广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语境与新世纪的文学重构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春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189,共8页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大众文化语境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现代文化思潮 重构 现代性焦虑 日常生活 政治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走于精神的边缘和欲望的沟壑之间——论新都市电影的生成语境和符号语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龚奎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9,共2页
新都市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文化日益走向都市舞台的语境中产生,他们致力于思考传统伦理和都市摩登的内在张力及现代性焦虑,同时也呈现出从共名走向无名、欲望与异化的纠缠迎拒两个符号语征。随着和谐社会的建... 新都市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文化日益走向都市舞台的语境中产生,他们致力于思考传统伦理和都市摩登的内在张力及现代性焦虑,同时也呈现出从共名走向无名、欲望与异化的纠缠迎拒两个符号语征。随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倡导,关注现实生存和和谐民生就自然成为和谐文化建构下新都市电影的新的主题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都市电影 生成语境 符号语征 现代性焦虑 和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文学与语言变革运动的相似性及其互动
19
作者 泓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7,共7页
晚清的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要求,都源于进步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近代先驱在设计社会变革路径时,最初并没有把文学摆在重要位置。梁启超等人对文学看法的改变,与他们维新变法失败后,在中国社会变革问题上思路的调整有关。与此同时,一... 晚清的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要求,都源于进步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近代先驱在设计社会变革路径时,最初并没有把文学摆在重要位置。梁启超等人对文学看法的改变,与他们维新变法失败后,在中国社会变革问题上思路的调整有关。与此同时,一些进步人士在试图引入西方的科技文明与文化观念时,发现自己曾经得心应手的汉语书面语系统已经显得言不及意,新民、开发民智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语言的转换。晚清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在实践的层面上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以启蒙大众与政治变革为目的的文学革命,极其看重白话的作用,把语言变革当成了重要突破口;而由于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近代的语言变革运动必须最终突破这一堡垒才能够言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运动 现代性焦虑 政治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真相及胡适诸君的贡献
20
作者 泓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53,共8页
近年来,有学者对学术界在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问题上通行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是北洋政府借推行北方官话与南方政治势力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语文革命;胡适文学革命理论是在误读西方历史基础上的向壁虚构,他关于文学革命历... 近年来,有学者对学术界在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问题上通行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是北洋政府借推行北方官话与南方政治势力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语文革命;胡适文学革命理论是在误读西方历史基础上的向壁虚构,他关于文学革命历史的叙述夸大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五四新文学家及语言学者对现代语言变革的贡献。我们认为上述观点是受西方学者解读西方近代语言变革历史时所使用的"语文政治学"研究视角启发而产生的结论,此结论严重偏离了中国实际。实际上对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北洋政府的态度往往是保守的,有时候甚至是反动的;其承认与推广国语运动的举措,是被动滞后的。国语运动是一场以教育与文化普及为核心目标的现代启蒙运动,无论当时的学者还是政府,并没有多少南北政治方面的考虑。胡适文学革命理论成因复杂,它触及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时最核心的问题,胡适等白话文学运动的"旗手"对国语运动的贡献也得到了国语运动阵营的认可。相对于胡适因无法忘掉中国自身问题而误读西方文艺复兴史而言,由西方理论出发造成的对中国自身历史的误读,更是需要反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革命 现代语言变革 语文政治学 现代性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