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私恩”“权利”与“夹棍”:近代中国对养老金的认知变迁与现代性反省 被引量:1
1
作者 潘若天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140,共12页
养老金(pension)概念于清末舶来中国,至民国之际,中国社会皆将此视作建构理想社会的基石,养老金的重要性已成为新旧割裂、矛盾丛生的近代场域中为数不多的“超越性”共识。在共识建构过程中,养老金内涵的演变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养老金性... 养老金(pension)概念于清末舶来中国,至民国之际,中国社会皆将此视作建构理想社会的基石,养老金的重要性已成为新旧割裂、矛盾丛生的近代场域中为数不多的“超越性”共识。在共识建构过程中,养老金内涵的演变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养老金性质从君主之“私恩”向公民之“权利”转变;养老金成为“国家养老”观念建构的重要标志。前者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君臣关系的断裂与国民关系的重构;后者揭示了在年龄秩序与权力秩序的双重解构下,老年群体逐渐从中心走向边缘,人们渴求国家入场,填补传统家族制度崩溃下养老责任的代际性真空。与此同时,民国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养老金制背后的工业秩序俨然已成老年群体的“夹棍”,老年问题本质上是个伪命题,正是现代性的秩序设计将它建构成了社会性“问题”。这无疑是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深刻检讨,反映了时人对现代性的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金 权利观念 “国家养老” 现代性反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反省现代性到服膺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思想新论 被引量:9
2
作者 郑师渠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8,共9页
欧战前后,中西方都各自面临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但是,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热衷于以欧洲19世纪的文明为范本,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之时,欧洲人却正致力于反省自己的资本主义文明。其反省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思... 欧战前后,中西方都各自面临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但是,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热衷于以欧洲19世纪的文明为范本,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之时,欧洲人却正致力于反省自己的资本主义文明。其反省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并兴,不仅标志着西方现代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动,而且也给其时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虔诚地追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到认同反省现代性、批判资本主义,再到信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这一共同的思想进路,既合乎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同时也集中代表和凸显了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思潮变动的鲜明主线。他们最终归向马克思主义,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善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中国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李大钊 反省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 被引量:9
3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43,共13页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有认同、参与和公开立异之分;于"合理的人生观"的具体内涵,存在强调个性发展、本能发舒与强调"以理制欲"的深刻分歧;于中西文化融合,又有着眼于东西文化之别与突出人类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之不同。20世纪初年国人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并存,正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其同进一步扩大了反省现代性思潮的整体声势与影响,其异同样形成了某种张力,从而使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获致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东方文化派 学衡派 反省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智化”的偏见:胡适与反省现代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师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73,共10页
在新文化运动主要推动者中,唯有胡适对反省现代性始终深闭固拒,这是颇耐人寻味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与反省现代性,二者虽不可同日而语,但缘于反省资本主义文明,彼此又是相通的。也惟其如此,李大钊、陈独秀得以借反省现代性作为必... 在新文化运动主要推动者中,唯有胡适对反省现代性始终深闭固拒,这是颇耐人寻味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与反省现代性,二者虽不可同日而语,但缘于反省资本主义文明,彼此又是相通的。也惟其如此,李大钊、陈独秀得以借反省现代性作为必要的思想铺垫,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反之,胡适既不能接受反省现代性,也就更不可能认同马克思主义,这在逻辑上也是势所必然。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五四"后的胡适虽然仍不失为反传统的斗士,但已少了新时代的创意。胡适之"累",不仅在于"自由主义",还在于固执"理智化"的偏见:拒绝反省现代性,即反省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缘此也弱化了自己的思想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反省现代性 新文化运动 科学万能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战后国人的“对西方求解放”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4-79,共16页
欧战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可概括为"对传统求解放",同时,盲目崇拜西方的非理性倾向也在潜滋暗长。欧战后,"对西方求解放"思潮涌起。有识之士要求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和世界格局,要求打破"西方文明中心"论,要... 欧战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可概括为"对传统求解放",同时,盲目崇拜西方的非理性倾向也在潜滋暗长。欧战后,"对西方求解放"思潮涌起。有识之士要求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和世界格局,要求打破"西方文明中心"论,要求否定西方的资本主义,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直至取向社会主义。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反省现代性与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两股思想的交汇,彰显了这一思潮的时代特点,也标志着它的理论高度。不过,两者在文化与社会改造、中国是否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以及对世界新格局的认识上存在严重分歧,最终分道扬镳。但是思潮却没有因此减弱,反倒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而更加高涨。从理论上说,这个思潮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自身的可贵超越。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归根结底,在于它同时包含了两大思想解放的向度:"对传统求解放"与"对西方求解放"。二者间的张力与搏击,构成了不断推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战 “对西方求解放” 反省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1,共17页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具个性的新文化抱负得以从容施展。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意义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为新文化运动提示了思想解放应有的和更高的境界。他引入欧洲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也使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愈趋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 发展教育 反省现代性 科学与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