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价值系统危机与价值观教育 被引量:4
1
作者 崔振成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4,共4页
遭遇"外在性"与"内在性"危机的现代性价值系统呈现紊乱与颓废之势,这无疑影响到了价值观教育的存在空间与意义空间。但是,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直面这一"恶"的境遇,还要具有超越性品质。它理应在努力实现自... 遭遇"外在性"与"内在性"危机的现代性价值系统呈现紊乱与颓废之势,这无疑影响到了价值观教育的存在空间与意义空间。但是,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直面这一"恶"的境遇,还要具有超越性品质。它理应在努力实现自身救赎的同时,对现代性价值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现代社会摆脱困境做出自身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价值系统 教育 价值观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支配自然”向“敬畏自然”回归——对现代性价值体系和工业文明的反思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雨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16,共6页
现代性价值体系和启蒙理性把自然看作是一个遵循机械运动的被动客体,其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进而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工具性关系。这种理念与资本相结合,形成了以追求经济无限增长和科学技术... 现代性价值体系和启蒙理性把自然看作是一个遵循机械运动的被动客体,其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进而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工具性关系。这种理念与资本相结合,形成了以追求经济无限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社会进步观,从而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伴随着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兴起,西方世界出现了反思现代性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生态哲学思潮,其核心是反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主、客二分的哲学世界观、机械论的自然观,要求用有机论、整体论的思维把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恢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了生态哲学思维方式。虽然他们具有脱离人类社会历史抽象地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缺陷,但他们的理论探索对于我们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破除现代性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秉承的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自然观,物质主义的生存方式、幸福观,才能真正维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并对反思当下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价值体系 社会进步观 生态哲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3
作者 黄健 王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6,共7页
现代性是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新的世界体系诞生而生成的一种持续进步,体现人类发展目的的价值理念。在中国,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独立和人的解放思想的广泛传播,现代性价值总是围绕如何摆脱贫困,迈向民主、科学和自由,追求人的解放和构建... 现代性是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新的世界体系诞生而生成的一种持续进步,体现人类发展目的的价值理念。在中国,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独立和人的解放思想的广泛传播,现代性价值总是围绕如何摆脱贫困,迈向民主、科学和自由,追求人的解放和构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来体现的。从思想文化的维度上来说,其目的就是要求能够更加“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价值 美学思想 鲁迅 世界体系 启蒙时代 价值理念 人类发展 解放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现代性价值
4
作者 谷鹏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5,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文学症候 历史语境 文学现代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爱情选择的现代性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徐仲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5,56,共10页
鲁迅的爱情选择是他一生中的大关节。如何看待这一大关节并非细事。当下学界大多从恕道出发,对此进行疏解。社会上也有人以不同的动机施以言辞激烈的苛责。那些罔顾历史情境的苛责当然不值一哂,就是从恕道出发的理解也无意之中限制了鲁... 鲁迅的爱情选择是他一生中的大关节。如何看待这一大关节并非细事。当下学界大多从恕道出发,对此进行疏解。社会上也有人以不同的动机施以言辞激烈的苛责。那些罔顾历史情境的苛责当然不值一哂,就是从恕道出发的理解也无意之中限制了鲁迅爱情选择的价值。因此,从当时现代性爱思潮的角度去重新估价鲁迅爱情选择的现代性价值还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选择 论鲁迅 不值一哂 现代性价值 现代性 历史情境 无意之中 恕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性价值的应然取向
6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1-61,共1页
高文杰在《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第2期中撰文,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内涵初步界定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职业教育现代性价值的应然取向做出宏观厘定。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 现代性价值 应然 现代性内涵 期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被引量:7
7
作者 万俊人 《伦理学研究》 2002年第1期76-82,107-112,共9页
西方道德文化传统是由源生于古希腊的淑世美德伦理和根源于古希伯莱文化的圣世宗教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动力或精神冲突。西方道德的现代性转换发生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西方道德价值观... 西方道德文化传统是由源生于古希腊的淑世美德伦理和根源于古希伯莱文化的圣世宗教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动力或精神冲突。西方道德的现代性转换发生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系统的图式,它以确立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为根本目标,寻求社会平等和基本正义秩序,试图建立一种有利于个人自由实现的宽容和谐的价值合理化道德生活规范。西方现代性道德以道义论与目的论的价值观念系统取代传统道德文化,但却并未超脱其内在紧张,只不过所表现的方式或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 道义论与目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性、现代性家庭价值观对职业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GSS2015数据 被引量:6
8
作者 郭怡 刘钒 朱秋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3,共9页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个体的传统性、现代性家庭价值观指标,使用层次回归分析考察个体的家庭价值观对职业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价值观在家庭层面上仍是两组不同的心理特征;在...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个体的传统性、现代性家庭价值观指标,使用层次回归分析考察个体的家庭价值观对职业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价值观在家庭层面上仍是两组不同的心理特征;在排除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工作状况、单位性质的影响后,发现家庭价值观依旧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实际职业流动经历、工作地流动以及创业意愿。以此提出对策建议:社会层面应重视个体家庭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政策层面需匹配个体职业流动的价值观需要,个人层面可支持理解其职业流动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性家庭价值 现代性家庭价值 职业流动 创业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现代性
9
《毛泽东研究》 2017年第5期125-125,共1页
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性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 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性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性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性”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理论与实践 后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价值诉求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詹艾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2,共5页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文学主体论对个体主体性、文学的独立性、理论自性品格和文化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强调表明其建构体现出了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基于对现代性的"生长&qu...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文学主体论对个体主体性、文学的独立性、理论自性品格和文化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强调表明其建构体现出了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基于对现代性的"生长"性质以及对文学主体论本身若干方面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文学主体性理论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确立中国状况下的现代性追求——从"年轻"到"成熟"——的理论架构,不仅是对文学主体论的价值诉求进行判断和认定的需要,在更为阔大的视域内它也表现出谋求、塑造与营构中国现代思想主体性身份的理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理论 现代性价值诉求 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 主体性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四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俞吾金 《哲学分析》 2010年第2期1-7,共7页
"价值"这个术语是人们用得最多、而含义最不明确的概念之一。为了使关于价值问题的任何讨论变得有效,有必要澄清人们对价值概念的种种误解,从而在以下四个问题上确立一种基础性的共识:第一,价值不同于使用价值;第二,客观价值... "价值"这个术语是人们用得最多、而含义最不明确的概念之一。为了使关于价值问题的任何讨论变得有效,有必要澄清人们对价值概念的种种误解,从而在以下四个问题上确立一种基础性的共识:第一,价值不同于使用价值;第二,客观价值关系不同于主观价值判断;第三,批评的价值多元论不同于自然的价值多元论;第四,被修正的现代性价值体系不同于现代性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使用价值 主观价值判断 客观价值关系 自然的价值多元论 批评 价值多元论 被修正的现代性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建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的缺乏——反思主体间性文论的一个重要维度
12
作者 詹艾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5-179,共5页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建构缺乏一种价值诉求的理论视角。从根本上说,这也直接造成其倡导者对文学主体论性质判断的失误,更不用说能够明确地洞察到事实上的主...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建构缺乏一种价值诉求的理论视角。从根本上说,这也直接造成其倡导者对文学主体论性质判断的失误,更不用说能够明确地洞察到事实上的主体间性文论的价值诉求相对于文学主体论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的深化特征。确立文学理论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是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坚持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发展方向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根本选择。当然,建构中的文学理论应该体现出对健全而又充分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文论 文学理论建构 价值诉求 现代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4,共10页
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 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动的大众 文本大众化 读者依据论 现代性价值 诗学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红色经典”再生产对公民的询唤 被引量:3
14
作者 范玉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103,共9页
只有厘清特定语境下"红色经典"的本真何谓和意欲何为,才能在多维价值阐释中作出评判。原初"红色经典"的价值诉求使它在"人民性"维度上达到了时代高度,其后的再生产在各种力量介入和新崛起阶层的诉求下,... 只有厘清特定语境下"红色经典"的本真何谓和意欲何为,才能在多维价值阐释中作出评判。原初"红色经典"的价值诉求使它在"人民性"维度上达到了时代高度,其后的再生产在各种力量介入和新崛起阶层的诉求下,试图在"个体性"维度上有所突破,但因缺乏思想支撑和本体论高度,对"个人"的理解是平面化的,反而落在时代高度之下。作为一个文学类型的"红色经典"再生产因凸显时代强音,担当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公民的询唤功能。惟能有效应对挑战,"红色经典"再生产才有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主流意识 形态理想与信仰询唤 现代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与伦理规范刍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宗良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5-80,共6页
道德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但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存在某种道德的普适性,也不表明当今社会毋须对普适伦理的寻求。康德的道德既是德性又是规范性;既是道德主体之自觉,又含有道德本体之意味,两者是内在统一的。然而,西方社会因历来政治、法律... 道德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但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存在某种道德的普适性,也不表明当今社会毋须对普适伦理的寻求。康德的道德既是德性又是规范性;既是道德主体之自觉,又含有道德本体之意味,两者是内在统一的。然而,西方社会因历来政治、法律重于伦理道德,更多的表现为外在的规范伦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之不同,是以内在规范和道德自觉之统一为其特征。传统的规范性道德理论,面临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和道德无序的局面,已无能为力。德性伦理的复兴,并不排斥伦理规范,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化外在规范为内在规范,使德性和规范在更高的层面得到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伦理规范 现代性价值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权利正义的基础之上
16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8-238,共1页
李洪卫撰文《权利正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导入》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事实概念,也是一个价值理念,它是中国传统观念和现代性价值相结合的一个观念,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其核心必须立足于权利正义的基础之上,社会和谐才是可能和可持... 李洪卫撰文《权利正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导入》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事实概念,也是一个价值理念,它是中国传统观念和现代性价值相结合的一个观念,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其核心必须立足于权利正义的基础之上,社会和谐才是可能和可持续的。和谐社会是制度文明的社会,社会秩序化的基础是公众意志的相互依赖和平等,是所有意志的共存而不是个别或部分意志的凌驾。个体基本权利的保障既是先验理性乃至“天命”的使然又是经验的感性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和谐 权利正义 社会价值理念 公众意志 和谐社会 现代性价值 传统观念 积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