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萧公权:会通中西古今的学术典范——兼论会通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肖俊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5期236-246,共11页
萧公权的学术领域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和政治学范围 ,而且包括更为广博的中国思想史、社会史。萧公权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融贯中西的知识基础、严格的学术训练、平等的文化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萧公权... 萧公权的学术领域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和政治学范围 ,而且包括更为广博的中国思想史、社会史。萧公权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融贯中西的知识基础、严格的学术训练、平等的文化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萧公权可以称之为会通中西学术的一个典范 ,他所走过的学术之路以及他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运用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公权 学术典范 会通 现代学术史 中国 学术成就 学术训练 文化态度 学术精神 学术信念 生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西学”与历史文化传统———序《“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一书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兆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历史文化传统 《“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及可行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光芒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1,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史论著。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可谓势在必行,时不我待。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从"文学学术"流变的视角来确立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史论著。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可谓势在必行,时不我待。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从"文学学术"流变的视角来确立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基点与研究范畴的边界。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构建应囊括方法体系、价值体系、资源体系与问题体系这四个层面在内的互动体系。第三,从文学本身出发,重点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流变过程中学术体系的建构之于学术史研究的可行性及其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 学术范式 学术方法 学术价值 学术资源 学术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中共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顺力 李方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21,共9页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 中共文化史 中国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刊史与学术史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05,共2页
学术是文化的精华。中国学术有其深厚底蕴和独到传统,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目前仍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术史的相关著述不断问世,触角深入到不少领域,甚至大有取代传统思想史研究之势。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 学术是文化的精华。中国学术有其深厚底蕴和独到传统,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目前仍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术史的相关著述不断问世,触角深入到不少领域,甚至大有取代传统思想史研究之势。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尤其如此。报刊亦是文化发展的结晶,有其自身的演进路径和特色。对于中国而言,报刊更多地是个舶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术史 报刊史 中国学术 文化发展 思想史研究 古典时代 演进路径 舶来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瑶学术思想中的鲁迅影响——基于现代文学学术史视野的一种考察
6
作者 刘世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51,共10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王瑶的学术传承与治学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王瑶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他对鲁迅治学经验的自觉借鉴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不仅使王瑶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而且还渗...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王瑶的学术传承与治学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王瑶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他对鲁迅治学经验的自觉借鉴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不仅使王瑶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而且还渗透到他的现代文学研究当中。从现代文学学术史角度考察王瑶学术思想中的鲁迅影响,提供了透视王瑶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以及现代文学学术史沿革过程的一个具体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学者鲁迅 学术传统 现代文学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
7
作者 刘殿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4-136,共3页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术文化 闻一多 中国 现代学术史 学术研究 先秦诸子 未完成性 民主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8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5-125,共1页
旷新年在《科学时报》1999年3月2日上发表《学术的凸显》一文,他指出,只是想说明和指出某些人对于《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的非历史的认识和误读。因为《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蕴含了具体的... 旷新年在《科学时报》1999年3月2日上发表《学术的凸显》一文,他指出,只是想说明和指出某些人对于《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的非历史的认识和误读。因为《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蕴含了具体的历史,蕴含了非常明显的紧张,而这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史 陈平原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梁启超 章太炎 地平线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在张力 非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与外国学术思想 被引量:7
9
作者 吴汉全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五四时期的中国学术界与外国的学术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李大钊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广泛研究和吸收包括日本学术思想、英国学术思想、法国学术思想在内的外国学术思想 ,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 五四时期的中国学术界与外国的学术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李大钊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广泛研究和吸收包括日本学术思想、英国学术思想、法国学术思想在内的外国学术思想 ,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李大钊是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术大家 ,是五四时期研究外国学术思想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日本学术思想 英国学术思想 法国学术思想 中国现代学术史 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文典与陈寅恪学术交往述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刘文典与陈寅恪的交往是不容忽视的一页。在1927—1943年期间,从水木清华到西南天地,刘文典、陈寅恪二人历家国之难、流离之苦,而交往不辍,严谨治学不改,民族气节不丧,确实难能可贵。二人的学术交流与惺惺相惜,有...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刘文典与陈寅恪的交往是不容忽视的一页。在1927—1943年期间,从水木清华到西南天地,刘文典、陈寅恪二人历家国之难、流离之苦,而交往不辍,严谨治学不改,民族气节不丧,确实难能可贵。二人的学术交流与惺惺相惜,有着牢固的基础。二人在学坛上留下的论道学艺的佳话,更是士林的一段美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文典 陈寅恪 交往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思想的多维透视──读胡晓著《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寒冬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2期87-86,共2页
关键词 胡适思想 多维透视 自由主义 研究方法 启蒙救国 实验主义者 世界主义 方法论 中国现代学术史 研究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本、“以诗存史”与伟大抗战诗篇——闻一多《现代诗抄》的选本学意义及其批评价值
12
作者 程国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闻一多生前编订的中国现代新诗选本《现代诗抄》,虽未正式出版单行本,但却是认识新诗史及其成就的一部重要选本,在现代“选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与其他多样的新诗选本不同,它以“以诗存史”的“正文”式选本“作为选编原则和... 闻一多生前编订的中国现代新诗选本《现代诗抄》,虽未正式出版单行本,但却是认识新诗史及其成就的一部重要选本,在现代“选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与其他多样的新诗选本不同,它以“以诗存史”的“正文”式选本“作为选编原则和方式”,是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新诗发展三十年变迁轨迹与面貌的诗歌选本;其次,遵循“选有事之诗”的选本原则,闻一多选出了最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救亡主题的伟大抗战爱国诗篇,体现了其深刻的现实主义诗学思想与美学趣味;第三,它的“以诗取人”和选优为原则的文学经典意识及选编意识,不仅对现代新诗的经典化与现代新诗的传播、接受提供了诸多启示,也为现代选学及其现代选本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启发。《现代诗抄》作为闻一多“诗学实践”及诗学研究的成果,既有“选学”及选本学批评价值,也体现出闻一多对现代学术史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现代诗抄》 “以诗存史” 抗战诗篇 选本学 新诗三十年 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与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以严氏《政治讲义》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汉全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3,共12页
严复是中国政治学的重要开创者,其所著《政治讲义》系统地表达了严氏对于政治学的意见。该著承继西方政治学国家研究的学术传统,主张政治学着力于“国家权力”的研究,不仅就政治学本土化提出了学术分类、范畴研究、发明新知等具体要求,... 严复是中国政治学的重要开创者,其所著《政治讲义》系统地表达了严氏对于政治学的意见。该著承继西方政治学国家研究的学术传统,主张政治学着力于“国家权力”的研究,不仅就政治学本土化提出了学术分类、范畴研究、发明新知等具体要求,而且还阐发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建设性意见,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政治学文本之一。严氏研治政治学,体现了经世致用、以西学为根基、历史政治学等特点,为推进西方政治学中国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中国政治学起源 《政治讲义》 中国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井田制辩论: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8,共7页
192 0年井田制辩论不仅在经济史上有重要意义 ,更是 2 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代表着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辩论根源于治史理念上的歧异 :史观派的胡汉民、廖仲恺视史实重建为中心任务 ,史料派的胡适以史料整理为首... 192 0年井田制辩论不仅在经济史上有重要意义 ,更是 2 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代表着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辩论根源于治史理念上的歧异 :史观派的胡汉民、廖仲恺视史实重建为中心任务 ,史料派的胡适以史料整理为首要工作。针对井田制问题 ,双方的立论角度和研究门径截然异趣 :前者侧重于井田制的经济史分析 ,努力借取西方社会科学的成果和方法 ;后者着眼于井田的史料沿革 ,谨守广搜精考、穷源毕流的清儒成法。作为方法之争的井田制辩论 ,史观派最终占了上风。其后史观、史料两派的命运却大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现派 史料派 井田制 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斯年与郭沫若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戎笙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4,共8页
郭沫若与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两位卓越的文化名人。两者在现实政治中存在很多差异,但他们又在考古学、历史学上有诸多的共同点,如同样重视史料,同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及西方科学方法的影响,几乎同时想到对殷墟进行发掘等等。此... 郭沫若与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两位卓越的文化名人。两者在现实政治中存在很多差异,但他们又在考古学、历史学上有诸多的共同点,如同样重视史料,同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及西方科学方法的影响,几乎同时想到对殷墟进行发掘等等。此外,他们还彼此称赞对方的学术成就。党派立场、政治信仰、意识形态、历史观等方面的不同、甚至对立,并不妨碍在学术上互相交流、评点得失、取长补短,郭沫若和傅斯年这两位学术大师正是我们的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郭沫若 中国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李闻惨案再研究之一 被引量:4
16
作者 闻黎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2-125,共4页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李公朴 美国 惨案 中国现代学术史 纪念 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流到边缘: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史料考订派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海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82,共7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史料考订派从史学界的主流地位一步步被推向“边缘”。史料考订派不仅丧失了学术机构的领导权和学术期刊的经营权,而且受到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冲击。在学术体制化的背景下,他们大多在努力配合新意识形态;但有的仍在守护...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史料考订派从史学界的主流地位一步步被推向“边缘”。史料考订派不仅丧失了学术机构的领导权和学术期刊的经营权,而且受到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冲击。在学术体制化的背景下,他们大多在努力配合新意识形态;但有的仍在守护自己的学术路数。史料考订派的“边缘化”主要受外力影响,同时也有其内在逻辑。史料考订派在这一时期的衰落与他们在意识形态语境中对学术的坚守表明,外部因素对学术影响巨大,但学术也有保持独立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考订派 唯物史观派 学术体制化 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汉全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25,共12页
高一涵研究近年来已取得重要成果,发表的论文对高一涵的启蒙思想、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理念、人权思想、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与李大钊的关系等作了有价值的探讨。今后一个时期,高一涵研究应着重在高一涵政治思想研究、生平和活... 高一涵研究近年来已取得重要成果,发表的论文对高一涵的启蒙思想、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理念、人权思想、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与李大钊的关系等作了有价值的探讨。今后一个时期,高一涵研究应着重在高一涵政治思想研究、生平和活动研究、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地位的研究、政治学思想研究、与五四时期历史人物关系的研究、与五四时期期刊关系的研究等六个具体领域下工夫。深化高一涵研究,使高一涵研究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必须注重学术研究资料的积累和搜集、研究观念的提升、研究视野的扩大、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队伍的建设等,这是高一涵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一涵研究 学术进展 研究综述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5,共5页
21世纪即将走过1/5的历程,产生于20世纪上半期的诸多显赫一时的史学思潮和流派大都风流云散,唯有萌芽于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历经百年风霜而未曾凋谢,至今仍居于主流。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不... 21世纪即将走过1/5的历程,产生于20世纪上半期的诸多显赫一时的史学思潮和流派大都风流云散,唯有萌芽于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历经百年风霜而未曾凋谢,至今仍居于主流。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然而,就当前国内学界的学术史研究状况而言,关于已逝思潮和学派的研究硕果累累,颇为可观,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研究不尽如人意,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总体发展迟缓,甚至可以说,才刚刚走上学术化的轨道。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几乎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军突起、走在前列的学术史研究的重大薄弱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学史研究 中国现代学术史 学术史研究 史学思潮 20世纪上半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不可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文学史研究的传承与超越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建国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8,共7页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鲁迅 中国现代学术史 《会稽郡故书杂集》 《中国小说史略》 传承 学术思路 《嵇康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