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现代化视角下化工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婧 杨浩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88,共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要求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并明确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为达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很多大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要求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并明确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为达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很多大学在打造一流学科的过程中着力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双语教学在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一流学科 教育强国 双语教学 对外开放新格局 国际交流合作 现代化视角 指导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研究的现代化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付轶男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12,共5页
鉴于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特性,在研究两者关系时,以现代化为视角是切实可行的。而这一视角的选取为相关研究建构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及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并据此生成了一些必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 关系研究 现代化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视角下多元形态食品包装创意设计
3
作者 郝静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8-238,共1页
由吴艺华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包装设计»一书系统探讨了食品包装设计的各个方面.首先,该书内容丰富、全面,不仅介绍了食品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还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了食品包装设计的实践应用... 由吴艺华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包装设计»一书系统探讨了食品包装设计的各个方面.首先,该书内容丰富、全面,不仅介绍了食品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还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了食品包装设计的实践应用.作者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实际操作中的技巧和方法.其次,该书主题明确、重点突出.书中详细评价了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设计,如生鲜食品、加工食品、方便食品等,分析了它们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同时,作者还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如儿童、老年人、素食者等,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包装设计建议.这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食品包装设计,也能为设计师提供宝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包装设计 生鲜食品 人民美术出版社 方便食品 多元形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代化视角 素食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稳定脱贫实证研究--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漠化片区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任新民 马喜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11,共9页
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中国治理贫困理论构建的过程。从现代化理论的视野,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扶贫搬迁的实... 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中国治理贫困理论构建的过程。从现代化理论的视野,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扶贫搬迁的实证研究,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后各民族与传统以土地为根基的谋生方式断裂,由此引发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亲缘、宗族、地缘、业缘联结的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网络、传统道德维系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发生的巨大的社会变迁。从现代化理论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视野,探讨在历史跨越式发展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变迁、社会整合实践相结合,对于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稳定脱贫后,加强对农户生计方式的现代整合,社会组织结构的重构,新型社区集体意识的培育,多元民族文化的融洽,公共政策的接续与创新,构建新时代各民族共构诣变的和睦融洽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共同开始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断裂与整合 现代化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电影从主体到主题的演进:从《一山之隔》说起
5
作者 王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38,共4页
在现代化视角下,流动的人口已经让乡土社会及其乡土性在实际文化接受与象征性的文化表征中向在地的基层收缩。一方面,继承自传统“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与文化特征构成了中国农村的文化基底;另一方面,广袤的农村大地与将近八亿的农村人... 在现代化视角下,流动的人口已经让乡土社会及其乡土性在实际文化接受与象征性的文化表征中向在地的基层收缩。一方面,继承自传统“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与文化特征构成了中国农村的文化基底;另一方面,广袤的农村大地与将近八亿的农村人口也是当前中国在历史性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站在历史与现实、乡土与城镇的交叉点上,怎样在电影中表现乡村主体与乡村书写的主题、怎样完成一部真正的中国乡村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创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电影 中国电影创作 文化表征 乡村振兴战略 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 现代化视角 特征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