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传统公共财政转向现代公共金融——202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经济展望
1
作者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 厉克奥博 +6 位作者 李稻葵 刘培林 吴舒钰 李冰 郭美新 陆琳 刘培林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75,共20页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可喜的企稳向好迹象,但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中国经济运行“气滞血瘀”,居高不下的地方债超过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承受能力,在化债压力下地方政府从企业和居民部门筹集财政收入时力度加大、动作变形,抑...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可喜的企稳向好迹象,但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中国经济运行“气滞血瘀”,居高不下的地方债超过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承受能力,在化债压力下地方政府从企业和居民部门筹集财政收入时力度加大、动作变形,抑制了企业和家庭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地方政府还债资金集聚于金融部门,而金融部门又无法将这些资金投向企业和家庭部门。政策的关键在于实现从传统公共财政向现代公共金融的理念转变。传统公共财政着眼于短期财政平衡,当短期资金不足时发行债务,并期望短期内还清。而现代公共金融理念则认为:政府应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最好、信用评级最高的国债,作为金融市场金字塔的底座,从而把金融和财政问题统筹加以考虑和解决;政府要从反映存量的资产负债表出发,而非仅从每期资金流量表出发,考虑国债发行;政府要以长期而非短期收支平衡为目标。中国当前具备大规模发行国债的良好条件。基于这些考虑,提出一揽子建议,包括发行30万亿元国债用于置换地方债;加快消化房地产库存;消化过剩产能;加大扩内需政策力度;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持续用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些政策如果付诸实施,中国经济有望走出当前“气滞血瘀”的状态,迈入高质量、中高速发展的新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传统公共财政 现代公共金融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