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革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输入与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震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5-90,共16页
1976年十年动乱结柬,经过拨乱反正。把被“四人帮”搅乱了的是非矫正过来.全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期.1979年召开了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重申二为方向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 1976年十年动乱结柬,经过拨乱反正。把被“四人帮”搅乱了的是非矫正过来.全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期.1979年召开了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重申二为方向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曲技法 输入 西方 文革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政策 “四人帮” 艺术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恒璐作品中的现代作曲技法管窥——以手风琴与乐队作品《春之律动》与《梨园随想——赋格》为例
2
作者 刘燕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1,共3页
姚恒璐娴熟掌握了现代创作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他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思路,是其作品风格独特的保证。本文以其手风琴与乐队作品《春之律动》与《梨园随想——赋格》中的现代创作技法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十二音技法思维、透视思维等进行分析... 姚恒璐娴熟掌握了现代创作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他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思路,是其作品风格独特的保证。本文以其手风琴与乐队作品《春之律动》与《梨园随想——赋格》中的现代创作技法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十二音技法思维、透视思维等进行分析,对作品中的表现需求和审美取向等进行研究,诠释作曲家的丰富音响想象、审美价值取向和富有哲理性的逻辑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曲技法 十二音 透视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作曲技法研究》序 被引量:1
3
作者 茅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7年第4期3-5,共3页
作者邹建平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作曲专业,留校任教.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干部专修班,师从陈铭志等教授.85年开始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徐振民教授.88年获得上海音乐学院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90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 作者邹建平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作曲专业,留校任教.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干部专修班,师从陈铭志等教授.85年开始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徐振民教授.88年获得上海音乐学院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90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专门研究近现代作曲技法,92年归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曲技法 技法研究 现代音乐创作 陌生化 上海音乐学院 新维也纳乐派 美的艺术 美学思想 艺术作品 硕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建中现代技法钢琴作品的音乐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婕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18,共3页
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出现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国音乐的创作。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脉络。他运用现代技法创作的作品在中国现代钢琴创作领域颇有影响,在音乐风格上体现出了五声性与现... 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出现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国音乐的创作。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脉络。他运用现代技法创作的作品在中国现代钢琴创作领域颇有影响,在音乐风格上体现出了五声性与现代技法相融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曲技法 王建中 五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民乐新作中作曲技法的探索与创新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建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年第4期31-35,共5页
当今的音乐创作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人们在努力开拓和探索新的作曲技法的同时,开始放眼更具特色和个性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不断地从西洋管弦乐队中“榨取”新音色,挖掘各种各样的音响的同时,开始对本民族传... 当今的音乐创作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人们在努力开拓和探索新的作曲技法的同时,开始放眼更具特色和个性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不断地从西洋管弦乐队中“榨取”新音色,挖掘各种各样的音响的同时,开始对本民族传统的民族器乐所蕴藏的丰富音响色彩,以及民乐本身所体现出的一种传统文化及人文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许多富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的民族器乐作品,它们以独特的民族音乐语言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写作技术来表现新颖的创作思想,清新的音乐风格与写作技法,受到了音乐界的瞩目,这种新潮的创作倾向,无疑对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拟对这些民族器乐新作品中创作手法的一些特点,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曲技法 民族器乐 四度叠置 《南乡子》 创作手法 《音乐创作》 变化音程 新作品 音乐风格 旋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晓勇《逸》的作曲技法与思维原则浅析
6
作者 高源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3-131,共9页
五重奏作品《逸》是作曲家陈晓勇音乐风格形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他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原则融入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使二者在作品中达到一种精妙的平衡,体现出作曲家对跨越国界的世界性音乐语言的思考。本文通过音高组织的建构和音... 五重奏作品《逸》是作曲家陈晓勇音乐风格形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他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原则融入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使二者在作品中达到一种精妙的平衡,体现出作曲家对跨越国界的世界性音乐语言的思考。本文通过音高组织的建构和音色音响的塑形两个部分,从音乐材料的解析和发展手法、音响的结构、音色写作特点等几个方面,探讨作品的作曲技法与思维原则,揭示作品《逸》的艺术建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晓勇 《逸》 现代音乐作曲技法 中国传统音乐 线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一部现代音乐作品《恐龙》——纪念王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根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36,共9页
《恐龙》是王义平先生1940年创作的钢琴作品,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非传统的和弦结构以及和声手法,其风格上接近于印象派,且比印象派更进一步。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与1947年桑桐先生创作的小提琴曲《夜景》和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 《恐龙》是王义平先生1940年创作的钢琴作品,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非传统的和弦结构以及和声手法,其风格上接近于印象派,且比印象派更进一步。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与1947年桑桐先生创作的小提琴曲《夜景》和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相比,还早了7年。文章旨在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梳理、分析,试述《恐龙》这部作品之于音乐史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义平 恐龙 中国音乐 现代音乐 现代作曲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风格和声体系的开放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志海 《音乐创作》 2007年第3期75-78,共4页
中国风格和声体系的形成过程,即是一个开放性地吸收各种和声风格的过程。中国风格的和声体系,在和弦结构观念与使用方式上持开放性态度。在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吸收过程中,中国风格的和声体系亦呈现出其开放性的本质。本文拟以中国风... 中国风格和声体系的形成过程,即是一个开放性地吸收各种和声风格的过程。中国风格的和声体系,在和弦结构观念与使用方式上持开放性态度。在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吸收过程中,中国风格的和声体系亦呈现出其开放性的本质。本文拟以中国风格和声的发展过程与当代中国风格和声理论的主要观念为根据,论述中国风格和声体系的开放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风格 和声体系 和弦结构 现代作曲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伴奏合唱《蒙古靴子》的创作与创新——以色·恩克巴雅尔《蒙古靴子》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宝珠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5-137,共3页
作为当代杰出的蒙古族作曲家之一,色·恩克巴雅尔和他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受到广泛关注。他的作品构思独特,特点鲜明,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感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蒙古靴子》就是一... 作为当代杰出的蒙古族作曲家之一,色·恩克巴雅尔和他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受到广泛关注。他的作品构思独特,特点鲜明,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感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蒙古靴子》就是一部表现充满激情的蒙古人和飞奔的蒙古马在辽阔草原上和谐生活的作品。色·恩克巴雅尔将传统蒙古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完美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由内而外散发着历史感、文化感、戏剧感的充满热情和浓郁蒙古族风情的画面。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古靴子》这部作品的简要分析,来探索色·恩克巴雅尔在创作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恩克巴雅尔 《蒙古靴子》 蒙古族音乐:现代作曲技法 传统作曲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集合 横向发展——谢德林钢琴奏鸣曲主题发展的艺术特色
10
作者 罗仕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8年第3期94-98,共5页
谢德林作于1962年的《钢琴奏鸣曲》,是他在前苏联转型时期探索现代与传统技法的一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乐曲中运用的现代作曲技法"纵向集合横向发展",一改传统作曲技法中调性与和声的主宰地位,创新了主题在音丛与音块集合中... 谢德林作于1962年的《钢琴奏鸣曲》,是他在前苏联转型时期探索现代与传统技法的一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乐曲中运用的现代作曲技法"纵向集合横向发展",一改传统作曲技法中调性与和声的主宰地位,创新了主题在音丛与音块集合中的有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德林 《钢琴奏鸣曲》 现代作曲技法 音丛 音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歌改编合唱曲研究综述(1985-2012) 被引量:5
11
作者 倪俊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3期157-160,共4页
民间歌曲(简称为民歌)是产生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超级艺术品"。一百多年来,中国音乐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创作出优秀的多声部合唱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同时,学界也在对... 民间歌曲(简称为民歌)是产生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超级艺术品"。一百多年来,中国音乐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创作出优秀的多声部合唱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同时,学界也在对民歌风格合唱改编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研究,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秉承踏实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开明融通的治学思路,学界通过对民歌风格合唱改编的系列研究之后,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总结,取得了一批卓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对这系列的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和总结,将有利于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风格 中国民歌 合唱作品 现代作曲技法 民间歌曲 音乐工作者 民族音乐 艺术成就 合唱艺术 陕北民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审美的探索——试析林华教授《二十四诗品》钢琴曲集 被引量:3
12
作者 沙凌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年第2期31-33,共3页
1989年,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第三届现代音乐学会年会。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已被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社载入《世界名人录》的林华先生,为表现我国晚唐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而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 1989年,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第三届现代音乐学会年会。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已被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社载入《世界名人录》的林华先生,为表现我国晚唐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而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形式的钢琴曲,在学会新作品演奏会上引起我国音乐界的关注。1991年8月林华教授以访问学者出国,旅美期间,洛杉机广播电台为此做了专题介绍,演奏后,不少国外音乐界朋友、同行打电话,面会作曲家本人,询要曲谱和录音等。 1989年我在上音学习期间,也有幸听到了此曲的现场演奏。作曲家以新、奇、巧的选材,别具匠心地以音乐这独特的形式来表达古诗的格律。特别是作曲家在对于复调音乐方面的精通,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娴熟,扎实深厚的和声功底,多层次,多线条的思维等等都在这本曲集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给每位同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在这本曲集中,作曲家尝试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创作手法以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这本曲集不拘泥于传统,又不全搬现代,集民族的审美情趣、风格与现代技法等融为一体,是一部很具有探索意义的曲集。本文试图对这本多次引起国内外音乐界浓厚兴趣的曲集中的几首作品作一粗浅的分析: 《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的代表作。在这部关于诗歌创作的文艺论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钢琴曲 审美理想 二十四首前奏曲 上海音乐学院 现代作曲技法 音乐界 审美情趣 现代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唱练耳多声部训练漫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秋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7年第4期32-34,共3页
在单声部的视唱练耳训练进行了若干阶段之后,多声部的训练应成为该课程中、后期与之平衡进行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但就其织体而言,却大致可分为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两大类.这是偏重于“纵... 在单声部的视唱练耳训练进行了若干阶段之后,多声部的训练应成为该课程中、后期与之平衡进行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但就其织体而言,却大致可分为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两大类.这是偏重于“纵”或“横”的两类不同思维方法的音乐.无论是柱式和弦的“块”状音响,或是复调声部的“线”状交织,除无伴奏的单声部独奏之外,其余均是以多声部的形式出现的.由此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唱练耳 多声部 音乐作品 单声部 现代作曲技法 三声部 声部练习 和弦连接 媒体多样化 思维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谭小麟音乐创作分期及风格
14
作者 曾逢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创作分期 谭小麟 现代作曲技法 亨德米特 中国民族音乐 音乐环境 民族风格 作曲理论 现代音乐创作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哥水妹(混声合唱)
15
作者 里咏(词) 许诺(曲)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48,共7页
作品以模仿相隔两地的恋人质朴纯真的散板对唱形式,营造出青山绿水、空谷缭绕的意境。旋律声部走向采用加变音的五声调式跳跃起伏,纵向和声及伴奏声部多以非三度叠置的五声性和弦作为和声处理方法。连接部分采用模仿打击乐节奏的形式,... 作品以模仿相隔两地的恋人质朴纯真的散板对唱形式,营造出青山绿水、空谷缭绕的意境。旋律声部走向采用加变音的五声调式跳跃起伏,纵向和声及伴奏声部多以非三度叠置的五声性和弦作为和声处理方法。连接部分采用模仿打击乐节奏的形式,将绵延婉转与热情迸发的两个部分进行连接。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音乐元素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中国民歌特有的曲调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声合唱 现代作曲技法 五声调式 打击乐 非三度叠置 中国民歌 五声性 和声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学力行,濯旧来新——简论邹建平的音乐创作道路
16
作者 顾永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6年第2期60-61,共2页
邹建平,江苏无锡人,1955年生.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专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进修,师从著名作曲家陈铭志、邓尔敬、严庆祥等教授。
关键词 音乐创作 艺术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民族特色 作曲理论 作曲专业 音乐系 现代作曲技法 革新创造 中华民族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