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的调整与转化 |
龙泉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2
|
“朦胧诗”论争——“中国式”现代主义诗歌的艰难叙述 |
余旸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9 |
6
|
|
3
|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下) |
王泽龙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03 |
8
|
|
4
|
从目的论角度论庞德现代主义诗歌翻译 |
张曦
谢都全
|
《外语与翻译》
|
2011 |
2
|
|
5
|
轻盈而深邃的史学叙述——读罗振亚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 |
陈爱中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6
|
世界性的同步——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 |
萧映
|
《长江学术》
CSSCI
|
2008 |
1
|
|
7
|
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对西方的精神接受 |
罗振亚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8
|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反讽诗学 |
龚敏律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9
|
现代主义诗歌批评的体系建构与话语转型 |
宋宝伟
|
《北方论丛》
|
2018 |
0 |
|
10
|
主体性缺失:英美现代主义诗歌中的都市人群像 |
王庆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1
|
论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
廖四平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2
|
“地图在动”: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条“旅行路线” |
王璞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1 |
6
|
|
13
|
在融合中铸造东方的现代诗魂——对当代中国新诗潮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之间关系的一个考察 |
李黎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7 |
1
|
|
14
|
新文学现代主义诗歌的传统情结 |
杨恬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1998 |
0 |
|
15
|
袁可嘉: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 |
臧棣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6
|
|
16
|
“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 |
陈旭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8
|
|
17
|
英国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述评 |
谢亚群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8
|
“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 |
董洪川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9
|
F.R.利维斯与英美现代诗歌批评 |
王庆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20
|
1930年代中日现代诗歌写作比较 |
陈璇
|
《写作》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