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共通感的公共诉求:寻求现代中国美学的心性秩序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河成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审美共通感的公共诉求"从心性-秩序的交融层面切入现代中国美学史与政治学史相结合的现代性研究,是继"启蒙""革命"等专题研究之后的深化。论题反观现代中国美学史中"共同体"转型之后的主体概... "审美共通感的公共诉求"从心性-秩序的交融层面切入现代中国美学史与政治学史相结合的现代性研究,是继"启蒙""革命"等专题研究之后的深化。论题反观现代中国美学史中"共同体"转型之后的主体概念,提炼文化统合中的审美范型-符码,追诉现代中国的感通心性,以作为回应程序宪政学的"合理化"(公域)困境和主体间原子化(私域)弊端的理据。论题立基"孔子"等观念单元的数据统计,提取"尊孔-倒孔"的符码演变,以表征主体心性秩序的公共转型;"公议"的小说以诗艺行动展现"公性情"并现出革命符码制作技术的限度;"典型"的公共行动论着力分疏"典型"符码与国家秩序间的张力,希冀以德性/政治"行动"的"典型"学来超拔诗艺的"性格"论;公共艺术从心性的感通层面塑造或表征社会治理的公信秩序。学案中呈现的"摩罗诗力"、孔子符码、典型等审美范型是主体获致公共的美学创生;同时也存在总体性意识形态规训、利用审美共通感的社会面相:现代中国美学的公共性处于"政艺合一"的诉求或"政-艺分离"的反思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 公共性 符码 现代中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美学前期建构中的佛学因素略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7-127,共11页
现代中国美学前期人物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佛美双修"现象,现代中国美学前期建构中的佛学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但又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的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梳理论证,本文认为近现代中国的佛学复兴氛围构成了现代中国美学前期建构的... 现代中国美学前期人物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佛美双修"现象,现代中国美学前期建构中的佛学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但又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的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梳理论证,本文认为近现代中国的佛学复兴氛围构成了现代中国美学前期建构的一个"前理解"要素。将"西学"比喻为"第二佛学"的近现代学术倾向在美学上具体转化为"佛美互参"的研究思路与审视框架。而吕澂《美学概论》"推理型"书写方式与其佛学唯识学研修之间关联性的存在,则表明了近现代佛学变革在"学"之意义上为现代中国美学学科建设所提供的重要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美学 佛学 前理解 佛美互参 唯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进入美学:跨学科视域下中国式现代美学的建构经验
3
作者 韩清玉 李不言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4,160,共13页
多元的艺术实践类型及其审美经验从感性与诗性维度为美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艺术与美学对话交流所呈现的张力中,美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完善。同时,具体艺术范例为理论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阐释,中国传统艺术... 多元的艺术实践类型及其审美经验从感性与诗性维度为美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艺术与美学对话交流所呈现的张力中,美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完善。同时,具体艺术范例为理论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阐释,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则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原创性品格与独特风貌贡献了丰富的话语资源。然而,随着当代美学理论在抽象宏阔的概念阐释与理论研究中越走越远,它逐渐与社会生活中具体的文艺实践及其审美经验拉开了距离,理论研究者的自我封闭与研究范式的“去艺术化”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诸种现实问题,现代美学语境中美学学科的研究理路与建构模式,则在跨学科视域下对话交流的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艺术 审美经验 中国现代 中西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思潮下中国现代美学的探索及其经验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向荣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2,159,共11页
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形成了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王国维到创造社再到朱光潜、宗白华的路径。这是一条主张“静观”和审美无利害性的美学发展路径。第二条路径,是中国现代艺术家群体在融合... 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形成了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王国维到创造社再到朱光潜、宗白华的路径。这是一条主张“静观”和审美无利害性的美学发展路径。第二条路径,是中国现代艺术家群体在融合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条独立探索中国艺术现代性的美学发展路径。第三条路径,是从鲁迅对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的引介,以及对现实政治和文学论争的参与开始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美学发展路径。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历程中,欧美思潮下现代美学的探索、中国现代艺术的美学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三条线索彼此交织,不仅发出了中国现代美学探索中的独特声音,也为中国式美学理论话语的建构提供若干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思潮 中国现代美学 现代艺术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经验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北欧、日本工业设计 构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明治 袁平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3-185,共3页
通过对北欧、日本两大优秀设计文化的观察、比较,以及对中国自然资源环境和传统美学的观察,得出在全球化浪潮中构建中国现代意义的本土设计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这种建设活动应该在尊重我国自然环境、尊重民族传统美学观念;同时将本... 通过对北欧、日本两大优秀设计文化的观察、比较,以及对中国自然资源环境和传统美学的观察,得出在全球化浪潮中构建中国现代意义的本土设计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这种建设活动应该在尊重我国自然环境、尊重民族传统美学观念;同时将本土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化二者放在平等的立场上;进行从审美内核开始、而非从形式到形式的、“对冲互补”以求和谐的中国的、现代意义的设计美学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设计 日本设计 中国传统关学 中国自然资源环境 中国现代设计美学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 被引量:7
6
作者 金雅 聂振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4,共5页
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在融中西古今而直面民族现实的理论探索中,创化了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又区别于中国古典伦理美学的人生论美学传统。这一民族化传统以审美艺术人生之统一为标志,突出了艺术品鉴与人生品... 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在融中西古今而直面民族现实的理论探索中,创化了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又区别于中国古典伦理美学的人生论美学传统。这一民族化传统以审美艺术人生之统一为标志,突出了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统一、真善美的贯通、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价值指向,建构起审美活动、艺术实践、人生践履三维交融的大审美大艺术大人生的诗性情致。这一民族审美传统的确立为中国美学民族思想体系的建设和民族审美精神的化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人生论传统 民族审美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 被引量:4
7
作者 金雅 聂振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6,共6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形成了其理论建构与人生关怀相统一的重要特色。它以关注现实关怀生存为要旨,凸显了鲜明的人生精神、积极的美育指向、内在的诗性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这也正是中国现代美...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形成了其理论建构与人生关怀相统一的重要特色。它以关注现实关怀生存为要旨,凸显了鲜明的人生精神、积极的美育指向、内在的诗性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这也正是中国现代美学传承发扬民族美学固有的精神传统,并融会创化中西美学、文化、艺术思想的诸元素而形成的重要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人生美学 精神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化: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春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从历史条件来说,主体性的实践美学所赖以产生的启蒙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现代社会已经来临,因此人的精神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从高扬主体性转化为批判主体性,从对主体性的信心转化为对主体间性的渴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主体... 从历史条件来说,主体性的实践美学所赖以产生的启蒙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现代社会已经来临,因此人的精神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从高扬主体性转化为批判主体性,从对主体性的信心转化为对主体间性的渴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取代主体性的实践美学就势在必然了。从世界美学的现代发展上看,主体性哲学和美学已经成为过去,当代哲学美学已经走向主体间性。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学的思想资源还是19世纪的西方美学包括青年马克思的《手稿》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美学已经面向现代西方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也必然要求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这就是说,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就是扬弃曾经作为主流的主体性实践美学,在继承其合理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它的学术批判,并且在主体间性哲学的基础上建构现代美学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持续多年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就是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过程,因此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场争论的深入发展,一个可以与世界美学比肩的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一定会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本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48,共5页
蔡元培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观念,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个美学命题。它积极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反对孔教的思想启蒙作用,并以美的普遍性、情感性和超利害性,建构了中国现代美学观念,影响到美学在现代中国的社... 蔡元培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观念,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个美学命题。它积极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反对孔教的思想启蒙作用,并以美的普遍性、情感性和超利害性,建构了中国现代美学观念,影响到美学在现代中国的社会地位和知识路径,并被作为学校教育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尺度。与此同时,由于它对西方理论的依赖,忽略了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也使中国现代美学存在着身份认同的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以美育代宗教 走向 价值建构 身份认同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卫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187,共6页
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探求对国人进行感性启蒙和反思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继承传统美学和吸收西方现代美学而创造的一种审美人生观,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是建构与本民族传统美学血肉相联... 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探求对国人进行感性启蒙和反思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继承传统美学和吸收西方现代美学而创造的一种审美人生观,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是建构与本民族传统美学血肉相联的、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的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艺术化 中国现代美学 审美人生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本性美学及其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左剑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儒道释三种审美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强调发挥人的本性力量去观照世界,可称其为"本性体验"。这三种本性体验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有关本性体验的思想及受其影响的艺术理论,又可称为"本性美学"... 儒道释三种审美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强调发挥人的本性力量去观照世界,可称其为"本性体验"。这三种本性体验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有关本性体验的思想及受其影响的艺术理论,又可称为"本性美学"。本性美学具有明显的人生修养、人格塑造和生活改造的功能指向,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性体验 本性美学 中国美学精神 中国现代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美学的客观性假象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6-81,共6页
打破古代和谐的审美封闭,以现象化再现拓展人世之美和以抽象化表现深掘人心之美,这是中国现代美学两极扩展的历史基础。为了应对这种发展格局,向现代延滞的古代美学衍化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以传达艺术教化论的主观意图为宗旨,... 打破古代和谐的审美封闭,以现象化再现拓展人世之美和以抽象化表现深掘人心之美,这是中国现代美学两极扩展的历史基础。为了应对这种发展格局,向现代延滞的古代美学衍化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以传达艺术教化论的主观意图为宗旨,但却以社会和理性、认识和典型等范畴为主轴,建立起一个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相似的体系,导致文艺创作概念化、公式化的盛行,此即"客观性假象"。然而中国美学在抵制这个理论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划清它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的历史界限,反而在混同不辨的情况下对审美客观性采取了绝对排斥的态度,形成对客观性假象的误认,导致中国当代审美意识的萎缩和社会生活的消退。中国美学应当反思和揭示客观性假象问题,并以对审美客观性的深入论证为基石,走出古典主义在纯净之美和实利非美之间两极摆动的周期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艺术教化论 客观性假象 感性现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修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4,共6页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给正在迷惘和摸索中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二是中国传统文论、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型的现实需要;三为中日文化的共同性,使中日近现代文艺学、美学有着会通的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学 中国现代美学 日本近现代文艺学 日本近现代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的本质”的早期讨论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奠基 被引量:1
14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9,共9页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q...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美"的知识社会学讨论,以及戴岳、陈望道对"美感"问题的现象学、分析美学讨论,蔡仪对"美"与"美感"的科学主义讨论等,分别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体系话语言说的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本质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 美感 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的生成基因与价值依归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英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07-109,共3页
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的学理构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新音乐”占据了主流音乐的地位。中国音乐美学吸取了西方美学强调艺术和审美自律的内容,同时以人文精神昭示其民族生命力。为人民而创,为人民而歌,人民... 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的学理构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新音乐”占据了主流音乐的地位。中国音乐美学吸取了西方美学强调艺术和审美自律的内容,同时以人文精神昭示其民族生命力。为人民而创,为人民而歌,人民至上是音乐艺术时刻不能背离的根本价值取向;培根铸魂、凝聚力量,发挥音乐艺术的价值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音乐审美层级,以此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音乐美学 人民至上 审美自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一维化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伟 桂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现代性进程并非审美功利主义与审美自由主义的简单对峙和双线推进。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现代美学体现为按照"美的规律"伸张人的主体自由性所能达到的美学现代性高度及其落差所构成的连续性整体,它受制于近...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现代性进程并非审美功利主义与审美自由主义的简单对峙和双线推进。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现代美学体现为按照"美的规律"伸张人的主体自由性所能达到的美学现代性高度及其落差所构成的连续性整体,它受制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对塑造"现代国民"的多重思考,聚焦于个体生存和命运的复杂争执,具有一维化的特征。在努力把握历史规律和人的规律相统一、不断追求社会解放和个性解放相协调的思路下,对这种一维化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反思,有助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前期 中国美学现代 现代国民 个体生存和命运 一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美学转型
17
作者 王金双 熊元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3-166,219,共5页
中国现代美学的先驱梁启超看到了文艺在激发国民的勇气和培养国民的灵魂上的巨大作用,把文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并在新民中推动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梁启超所提倡的这种文学革命奏响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强音。中国... 中国现代美学的先驱梁启超看到了文艺在激发国民的勇气和培养国民的灵魂上的巨大作用,把文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并在新民中推动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梁启超所提倡的这种文学革命奏响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强音。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界应发扬光大梁启超所开创的这种中国现代美学最宝贵的传统,重铸中华民族魂,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做好精神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国现代美学 美育 文艺教育 文学革命 民族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状物的汉语与及物的美学——兼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中国化”
18
作者 陈守湖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107-112,共6页
汉语是一种未完全形式化的语言,其天然的指物性赋予了中华美学"物"在场的人文特质——心物共美,从而保持了鲜活的感性生命经验。西学东渐之后形成的中国现代美学,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化历程,但在学理建构上基本是对西方形... 汉语是一种未完全形式化的语言,其天然的指物性赋予了中华美学"物"在场的人文特质——心物共美,从而保持了鲜活的感性生命经验。西学东渐之后形成的中国现代美学,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化历程,但在学理建构上基本是对西方形式美学的追随,从而导致了"中华美学"的失语。告别现代审美主义自我指涉的能指游戏,重返"美"的汉语语境,重续中华美学传统,是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化"之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状物 传统 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美学的公共性
19
作者 陈守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7,共9页
作为近代市民社会催生的一种启蒙话语的美学理论,在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市民社会初现端倪的时代传入中国。美学见证了中国社会现代性工程的起步,它为中国的启蒙话语注入了自由意志和自觉意识,但同时美学在中国社会特殊语境中又发生了价值... 作为近代市民社会催生的一种启蒙话语的美学理论,在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市民社会初现端倪的时代传入中国。美学见证了中国社会现代性工程的起步,它为中国的启蒙话语注入了自由意志和自觉意识,但同时美学在中国社会特殊语境中又发生了价值诉求、思想资源和阐释旨归等方面的分化。就理论话语的公共性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在三个维度上体现了思想能量,即:启蒙、革命、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公共性 启蒙 革命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20
作者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1-113,108,共4页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邹华青岛大学中文系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目前仍然在发展的中国美学,在我们的研究中被称为现代美学,这种划分意味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起点,与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界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很明显,在时间...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邹华青岛大学中文系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目前仍然在发展的中国美学,在我们的研究中被称为现代美学,这种划分意味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起点,与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界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很明显,在时间的自然程序上,本世纪与上个世纪并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美学思想 历史过程 两个基本 中国美学 西方现代美学 历史考察 思想进程 理论思维 古代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