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5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1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建构的三个问题
2
作者 王志彬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1-135,共5页
要建构具有文学通史意味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应该把鸦片战争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时间上限。要围绕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这一叙述主线,按照经典化、互补性和"一体多元"的原则对不同文学板块进行... 要建构具有文学通史意味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应该把鸦片战争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时间上限。要围绕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这一叙述主线,按照经典化、互补性和"一体多元"的原则对不同文学板块进行整合。同时还要把台港澳以外的部分海外华文文学纳入文学史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现代中国文学 建构起点 建构难点 海外华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译选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以《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为视角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刚 谢燕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5-182,共8页
自上个世纪30年代,纽约Reynal&Hitchcock出版社推出埃德加·斯诺(EdgarSnow)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以来,西方世界又相继推出了数十部综合性的中国现代文学英译选集。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选集 哥伦比亚 海外传播 英译 30年代 短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与现代中国文学语言变革 被引量:5
4
作者 时世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自清末以来,现代中国的语言选择就与救亡、启蒙以及复兴等时代主题同步,甚至语言走到前台,在传统/现代、中/西等二元复杂的纠葛中,折射着救亡、启蒙、复兴等时代主题。晚清以来以启蒙为宗旨的语言运动... 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自清末以来,现代中国的语言选择就与救亡、启蒙以及复兴等时代主题同步,甚至语言走到前台,在传统/现代、中/西等二元复杂的纠葛中,折射着救亡、启蒙、复兴等时代主题。晚清以来以启蒙为宗旨的语言运动有两次:第一次是晚清的“文字救国”,表现为文字变革、白话文的提倡和白话报纸的创办;第二次语言运动发生在“五四”时期,实是前一次的语言运动的深化与发展,重在以语言的变革本身作为一种诉求,以语言变革而达至现代文体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启蒙 文字救国 文学救国 工具性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的自我认同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乾坤 王书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7-93,共7页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及其引起的学术链,是相关学界一次自觉的自我认同思潮。吴炫以"文学性"为标识的本体论"穿越"是其中最有深度的环节,"个体性"是其立论基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及其引起的学术链,是相关学界一次自觉的自我认同思潮。吴炫以"文学性"为标识的本体论"穿越"是其中最有深度的环节,"个体性"是其立论基石。谭桂林等人的质疑富有启示地指出了它可能引起的思维混乱和绝对化模式。本文在梳理这一思潮的同时,审理了其中的核心概念。本体论上的"独一"没错,但"独一"并非"独尊"。"文学性穿越"只能是一种文学的应然指向,而不可归于某一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自我认同 文学 个体性 文学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大文化思潮与现代中国文学关系辨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4,共10页
选取文化与文学互动关系的认知结构,对现代中国文学多元共生互补并进的演化轨迹进行考察,便会发现"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消费文化"所形成的四大文化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嬗... 选取文化与文学互动关系的认知结构,对现代中国文学多元共生互补并进的演化轨迹进行考察,便会发现"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消费文化"所形成的四大文化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嬗变过程显示出的三大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同的"渗染"或"制导"作用,与各种文学形态或系统凝结成复杂而深微的错综关系。只有精细地大胆地洞察与剖析这种关系,才有可能深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或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政治文化 新潮文化 传统文化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四个基本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朱德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09,共6页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q...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的学科架构。其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即展示现代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贯通性,它既能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又能联通古今中外的文学;兼容性,即它可以将现代中国生成的所有文学兼容并包之;异同性,它能理出各种形态文学的差异性又能从差异互见中摸清其联系性和趋同性,使书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多元性与严整性相统一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民族国家想象 整体性 贯通性 兼容性 异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新启蒙史观的复归——作为方法的《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被引量:2
8
作者 韩琛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6-120,共5页
继"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重要的现代文学史概念之后,"现代中国文学"文学史新概念得以确立,并将之落实到《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的书写实践中。事实上,... 继"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重要的现代文学史概念之后,"现代中国文学"文学史新概念得以确立,并将之落实到《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的书写实践中。事实上,重写文学史的"终结"并不是"重写"的终结,而是"重写文学史"实践本身逐渐丧失了原初的价值立场,以追求文学史的解放为开端,却以再生产出新的束缚而"告终"。作为对"重写文学史"趋于符号化、意识形态化的反拨,"现代中国文学"这一既返回又超越启蒙范式的文学史叙事,试图重构一个以"人的文学"为基础的新启蒙史观。因为在当代中国,事关理性、民主、科学的现代性启蒙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学 “终结” 现代中国文学 新启蒙史观 人的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我们的立场与目标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现代中国文学 概念系统 引言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化 批评模式 西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起、意义与反思:论美国《现代中国文学通讯》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松 舒萌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80,189,共8页
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通讯》是中国学领域专门刊载现代中国文学论文的第一本学术期刊。该刊物在中美国际关系由冷转暖的特殊语境中创办,成为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破冰作用的学术平台,记录了美国、欧洲、中国内地和其他地区学术交往... 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通讯》是中国学领域专门刊载现代中国文学论文的第一本学术期刊。该刊物在中美国际关系由冷转暖的特殊语境中创办,成为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破冰作用的学术平台,记录了美国、欧洲、中国内地和其他地区学术交往的良性互动以及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它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美国学界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研究者对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合法性以及领域分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通讯》 区域研究 中国 现代文学 戈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文学视野下的近现代中国文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37,共2页
〔主持人语〕1918年,谢无量出版了《中国大文学史》,这是中国学者在文学史著作中对“大文学”概念的最早使用。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已经流传的、外来的“文学”一语无法涵盖中国文学自身的诸多现象,需要用“大”字来打破其“纯粹”的逼仄,... 〔主持人语〕1918年,谢无量出版了《中国大文学史》,这是中国学者在文学史著作中对“大文学”概念的最早使用。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已经流传的、外来的“文学”一语无法涵盖中国文学自身的诸多现象,需要用“大”字来打破其“纯粹”的逼仄,让“文学”联通古代的“文”或者“文章”,让“纯”对话于“杂”。谢无量的用词证实着现代初期“文学”理念的冲突与尴尬。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业已成熟的当下,又有学者在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文学视野 中国文学 文学史著作 文学自身 现代文学 文字论 少数民族文学 学术命题 生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社群与文化家园──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形态研究的构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洪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88-96,共9页
本文作者将相似相近文化体的一个文学社团流派或几个文学社团流派综合称为文学社群,突破了以往对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模式。从文化视角切入,对文学社群进行了一番文化哲学的形态论共时性考察和阐释,对其进行历史、生存、结构、创作实... 本文作者将相似相近文化体的一个文学社团流派或几个文学社团流派综合称为文学社群,突破了以往对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模式。从文化视角切入,对文学社群进行了一番文化哲学的形态论共时性考察和阐释,对其进行历史、生存、结构、创作实践的综合性还原研究,以重新整体地把握现代中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社群 现代中国文学 文学史研究 文学社团 文化文本 形态研究 文化形态 文化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 文研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4-32,2,共9页
现代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行调整,惟有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新学科方能适应书写现代中国全景观文学史的需要;二是确立涵括性大的具有普适性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给多系统多元化... 现代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行调整,惟有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新学科方能适应书写现代中国全景观文学史的需要;二是确立涵括性大的具有普适性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给多系统多元化的现代中国文学以公平合理的评价;三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旨在以史为鉴,自觉反思、追根溯源、探求规律是实现此宗旨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学科观念 价值体系 以史为鉴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方法与视角: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普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1-186,共6页
书话是百年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庞大创作群体和丰富创作实绩的存在;书话作为文化现象,是一个有着悠久写作历史渊源的写作实践的存在。无论作为研究途径,还是作为研究对象,书话在此前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极少有人涉及,遑论系统深入梳理。本... 书话是百年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庞大创作群体和丰富创作实绩的存在;书话作为文化现象,是一个有着悠久写作历史渊源的写作实践的存在。无论作为研究途径,还是作为研究对象,书话在此前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极少有人涉及,遑论系统深入梳理。本文指出书话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以边缘的书话文体为途径去探究现代中国文学的诸种问题,是极佳的途径;一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将书话放置在现代中国文学的视野中进行考察,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话 书话文体 现代中国文学 对象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我们的立场与目标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7,共4页
现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始终存在着一种尴尬的“二元对立”的纠缠,而纠缠所表明的正是一种丧失了批评主体性的概念的迷离。在今天,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正名”问题依然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便是这一工作的... 现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始终存在着一种尴尬的“二元对立”的纠缠,而纠缠所表明的正是一种丧失了批评主体性的概念的迷离。在今天,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正名”问题依然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便是这一工作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 正名 概念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自觉意识之于现代中国文学史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德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7-154,2,共8页
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回归文学本体"的学术追求与努力,虽取得可观的实绩却存有严重不足,其缘由与缺乏文体自觉意识不无关系。故当下书写现代文学史欲弥补这个短板,建构主体务必深化对文体价值或意义的认识,提高剖析现代中国文... 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回归文学本体"的学术追求与努力,虽取得可观的实绩却存有严重不足,其缘由与缺乏文体自觉意识不无关系。故当下书写现代文学史欲弥补这个短板,建构主体务必深化对文体价值或意义的认识,提高剖析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学体式关系的自觉性。建构主体必须力争走出文艺理念的误区,以现代文体观书写现代文学史。建构主体务必学好文学革命先贤们的文体自觉意识,为恢复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本体真相挥洒诗性智慧。建构主体若能调整或转换重写现代文学史的视角或理路,那更有助于解决既成文学史文本缺乏文体自觉意识的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文体自觉意识以确保文学史重构真正"回归文学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文学本体 建构主体 文体自觉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昌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0,共6页
中西方关于"启蒙"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文语境中的"启蒙",其原初涵义为康德所说的"对于自身的反思",是一种"自身/自身"的对话结构;汉语语境中的"启蒙",沿袭儒家的"教化&... 中西方关于"启蒙"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文语境中的"启蒙",其原初涵义为康德所说的"对于自身的反思",是一种"自身/自身"的对话结构;汉语语境中的"启蒙",沿袭儒家的"教化"理路,由"圣人"向"不知者"传达其"所知",是一种"自身/他者"的对话结构。现代中国文学的启蒙运动表现为"逆向双轨"的模式,但却缺乏鲁迅那种"自审"式的觉醒。文学的新启蒙主义注重带有原创特征的"内发性"资源,呼唤真正具有精神追问的、有思想深度的、风格独特的、不可归类的"创造型"作家与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启蒙理念 新启蒙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拿来”的尴尬与选择的迷惑——论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困扰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行言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112,共6页
20世纪的西方文明演绎着在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中推陈出新的进程,而在生存危机中寻求出路的中华文明则是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奉行着"拿来主义"的策略,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中进行着现代性的自我改造。然而在西方文化从... 20世纪的西方文明演绎着在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中推陈出新的进程,而在生存危机中寻求出路的中华文明则是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奉行着"拿来主义"的策略,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中进行着现代性的自我改造。然而在西方文化从启蒙现代性走向审美现代性,又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的自我解构的急剧价值冲突与形式变革中,期望走向"现代"的中国文学也不断陷入选择的困扰和评价的迷茫。本文试图从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反传统互动,革命现代性对审美现代性的排斥,启蒙现代性的革命化改造,后现代狂欢对现代性的消解等几个层次,结合对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王蒙等重要批评家、作家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实绩的分析,对20世纪中国文学在现代性选择中遭遇的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面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作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期对西方的现代性经验给予现代中国文学进程的影响作一个深层次的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现代 拿来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竹内鲁迅”到“竹内赵树理”——“近代的超克”与作为方法的现代中国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2-62,共11页
新世纪以来,“竹内鲁迅”成为中国鲁迅研究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关于《野草》的解读,还是关于鲁迅思想的分析,皆可看到来自“竹内鲁迅”的巨大影响。而学界对于“竹内鲁迅”本体的研究,其论文数量也蔚为大观。特别是伴随《近代的超... 新世纪以来,“竹内鲁迅”成为中国鲁迅研究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关于《野草》的解读,还是关于鲁迅思想的分析,皆可看到来自“竹内鲁迅”的巨大影响。而学界对于“竹内鲁迅”本体的研究,其论文数量也蔚为大观。特别是伴随《近代的超克》一书的翻译出版,以及题为“鲁迅与竹内好”的学术研讨会在2005年的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的超克》 现代中国文学 鲁迅研究 竹内好 赵树理 学术研讨会 《野草》 鲁迅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形而上之思——中国现代文学思想传统略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先飞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9-102,共4页
现代中国文学家从直接的生存感受与迫切的精神需要出发,对形而上的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渊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层探究与持久询问,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传统。他们主要对“人”的本质问题与“人... 现代中国文学家从直接的生存感受与迫切的精神需要出发,对形而上的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渊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层探究与持久询问,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传统。他们主要对“人”的本质问题与“人”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提出了现代中国独特的人学命题,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思想”。他们原创性的思想成果具有深广的现实思想意义,成为民族精神发展中的重要积累,对民族精神的成长以及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形而上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