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1
作者 张春子 马小燕 +2 位作者 阿布里孜·阿不都热合曼 庞土霞 马晓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4-232,共9页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主限速酶,抑制酪氨酸酶活力是减少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美白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酶抑制动力学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圆二色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主限速酶,抑制酪氨酸酶活力是减少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美白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酶抑制动力学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圆二色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模拟分析,全面研究了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和矢车菊素(cyanidin,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C3G(IC 50=124.8μmol/L)和Cy(IC 50=278.1μmol/L)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曲酸(IC 50=536.4μmol/L)。C3G和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都是可逆的,C3G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抑制,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为混合性抑制。紫外、红外和圆二色光谱结果均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导致酪氨酸酶的构象发生改变,进而抑制酶的活力。荧光猝灭结果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改变Tyr和Trp残基的微环境,从而产生静态猝灭。同步荧光结果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使Tyr和Trp残基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能力降低。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C3G和Cy都可以使得酪氨酸酶的光谱特征峰强度减弱。多光谱分析结果表明,C3G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Cy。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C3G与酪氨酸酶的氨基酸残基HIS178、ASN174、GLN41、GLN44之间形成6个氢键,与氨基酸残基GLU173、LYS180产生π-π相互作用,Cy与酪氨酸酶结合时与氨基酸残基ASN174、GLU173、GLN41、GLN44之间形成了4个氢键,与氨基酸残基GLU173之间产生π-π相互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表明,与Cy相比,C3G与酪氨酸酶活力腔中的残基紧密结合,对酪氨酸酶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进一步补充了酶促动力学和光谱学实验的结论。该研究为C3G和Cy这类多酚类化合物在酪氨酸酶抑制剂领域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了参考,为开发天然高效酪氨酸抑制剂用于化妆品美白添加剂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 矢车菊素 光谱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RuBisCO蛋白酪氨酸加合物的有机磷神经性毒剂环境暴露溯源研究
2
作者 莫宏倩 徐华 +8 位作者 徐斌 李永齐 陈佳 薛晋娟 孔琳琳 吴剑峰 刘玉龙 谢剑炜 熊志立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33-1940,共8页
针对有机磷神经性毒剂(OPNAs)环境暴露溯源中生物医学样本的安全与伦理限制,该研究通过鉴定植物中高丰度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与OPNAs的酪氨酸加合物,实现了对其环境暴露的溯源分析。选择拟南芥和水稻(日本晴)为主要研究对... 针对有机磷神经性毒剂(OPNAs)环境暴露溯源中生物医学样本的安全与伦理限制,该研究通过鉴定植物中高丰度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与OPNAs的酪氨酸加合物,实现了对其环境暴露的溯源分析。选择拟南芥和水稻(日本晴)为主要研究对象,暴露于维埃克斯(VX)、塔崩(GA)及梭曼(GD)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进行分析,成功鉴定到RuBisCO蛋白与VX、GA和GD形成的酪氨酸加合物。优化了酶解条件、固相萃取条件及RuBisCO蛋白纯化方法(硫酸鱼精蛋白沉淀法(PSP))。在拟南芥中,VX、GA和GD的最低可检出暴露剂量分别为7.4μg/株、9.3μg/株、91 ng/株。在水稻中,VX的最低可检出暴露剂量为74 ng/株,GA、GD的结果与拟南芥中一致。加合物浓度与暴露剂量呈正相关,且在冻干植物中可稳定存在长达6个月。该研究首次证明了RuBisCO蛋白来源的酪氨酸加合物,并验证其可作为OPNAs环境暴露溯源分析的生物标志物。鉴于RuBisCO蛋白是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可食用蛋白,也为绿色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ISCO 加合物 有机磷神经性毒剂 溯源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生长因子、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及糖基化纤连蛋白在子痫前期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岚 肖建平 +4 位作者 石皓 苏靖娜 赵頔 赵丽 唐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和糖基化纤连蛋白(glycosylated fibronectin,GLYFN)检测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无锡市妇幼保...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和糖基化纤连蛋白(glycosylated fibronectin,GLYFN)检测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88例孕妇,分154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和34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组),应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其在孕16~18周血清中PLGF、SFLT-1和GLYFN的浓度,比较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各标志物的水平,并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3种标志物的预测价值进行效能评估。结果:在妊娠中期,子痫前期组血清PLGF浓度低于对照组,SFLT-1及GLYF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3种标志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指标P=0.000)。95%置信区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PLGF为0.941(0.907~0.974),SFLT-1为0.881(0.800~0.962),GLYFN为0.951(0.918~0.985),联合指标SFLT-1和GLYFN、3项指标联合检测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968、0.986。结论:PLGF、SFLT-1、GLYFN 3种标志物水平在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对子痫前期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SFLT-1联合PLGF、SFLT-1联合GLYFN、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高于任一单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胎盘生长因子 可溶性fms样激酶-1 糖基化纤连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素替换构筑环亮氨酸冠醚型超分子相变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娜 胡宏志 +2 位作者 余炳德 刘洋 刘尊奇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813,共15页
本文通过Cl/Br卤素替换,选用客体环亮氨酸和主体18-冠醚-6设计并构筑两种冠醚型包合物(C_(7)H_(14)NO_(2))^(+)(18-crown-6)[FeCl_(4)]^(-)(1)和(C_(7)H_(14)NO_(2))^(+)(18-crown-6)[FeBr_(4)]^(-)(2)。并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单... 本文通过Cl/Br卤素替换,选用客体环亮氨酸和主体18-冠醚-6设计并构筑两种冠醚型包合物(C_(7)H_(14)NO_(2))^(+)(18-crown-6)[FeCl_(4)]^(-)(1)和(C_(7)H_(14)NO_(2))^(+)(18-crown-6)[FeBr_(4)]^(-)(2)。并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TG)、赫什菲尔德曲面分析(Hirshfeld surface analysis)、介电以及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其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构解析显示在低温(100 K)和室温(293 K)条件下,化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材料内甲酯化环亮氨酸阳离子与18-冠醚-6分子呈现分子内转子-定子结构。卤素原子替换导致无机阴离子无序、18-冠醚-6分子无序-有序运动及甲酯化环亮氨酸阳离子分子动态摆动,引起材料呈现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尤其化合物2在230 K和250 K附近表现出良好的连续可逆热能相变及连续可逆介电异常,显示其为新型具有电催化-介电循环可逆型多功能晶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素替换 甲酯化 18-冠醚-6 相变材料 介电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
5
作者 吴雷 杜凤麟 +3 位作者 赵明娜 任逸喆 张先洲 娄加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6-857,共12页
目的·分析N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type N,PTPRN)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多轮心内注射筛选出具有高骨转移能力的A549-BM细胞株,并利... 目的·分析N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type N,PTPRN)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多轮心内注射筛选出具有高骨转移能力的A549-BM细胞株,并利用RNA测序结合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与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PTPRN。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进一步评估PTPRN在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并基于TCGA数据分析PTPRN的共表达关系,筛选并分析与其共表达的关键基因。在A549-BM细胞中转染siPTPRN后,采用Transwell实验评估其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在A549-BM细胞中转染siPTPRN,并在小鼠模型中进行心内注射实验,以评估其对肺腺癌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结合多种数据库交叉分析,预测BCL6为PTPRN的上游转录因子,并通过siBCL6转染实验验证BCL6对PTPRN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RNA测序及GO/KEGG富集分析显示,PTPRN在具有高转移能力的A549-BM细胞中显著上调,并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受体相互作用等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通路。TCGA数据库分析进一步证实,PTPRN在肺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基于TCGA数据的共表达分析结合GO/KEGG富集分析显示,与PTPRN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于神经信号转导、内分泌调控、细胞通信及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过程。体外实验结果显示,siPTPRN转染后,A549-BM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下降,同时EMT相关蛋白表达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降低。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敲低PTPRN可显著抑制A549-BM细胞的体内转移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其促进肺腺癌转移的作用。siBCL6转染实验结果显示,BCL6敲低可上调PTPRN表达。结论·PTPRN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通过促进EMT及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细胞的迁移与转移;PTPRN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PTPRN可增强肺腺癌细胞的侵袭性及转移能力;BCL6可能作为PTPRN的上游转录调控因子,影响其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型蛋白酶受体 肺腺癌 转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PI3K-AKT通路 BC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联双β-环糊精对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的手性识别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郝雅琼 王立旭 +4 位作者 马立军 吴玉清 刘俊秋 罗贵民 杨光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0-924,共5页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TeCD)的包结能力大小及这3个环糊精对PPs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和识别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Ps不能与单疏水空腔的-βCD形成很好的包结复合物,与具有较长桥联链的2-TeCD结合能力最强.2-TeCD与PDP和PLP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3×104和6.07×103L/mol,对PPs的手性识别比达到KD/KL=3.84,高于2-SeCD(KD/KL=2.61).用MM2模拟得出了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PPs的绝大部分位于双环糊精两个空腔之间,但是在这两个复合物中,苯环与芘环所成的二面角不同.此外,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作用时均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且2-TeCD强于2-Se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4-(1-芘基)]丁酰-D/L-苯丙 碲桥联双β-糊精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环上氯原子的不同取代位置对四苯基锌卟啉-酪氨酸光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慧娟 冯娟 +7 位作者 孙照勇 艾希成 张建平 张兴康 虞忠衡 韩士田 刘彦钦 吴银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069-2072,共4页
稳态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显示 ,苯环上氯原子的不同位置对氯苯基锌卟啉 -酪氨酸的光物理性质有很大影响 .紫外吸收光谱中 ,邻、间和对氯取代的 3个化合物都具有典型的 Soret带和 Q带 .其中 Soret带位于 42 3 nm处 ,Q( ... 稳态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显示 ,苯环上氯原子的不同位置对氯苯基锌卟啉 -酪氨酸的光物理性质有很大影响 .紫外吸收光谱中 ,邻、间和对氯取代的 3个化合物都具有典型的 Soret带和 Q带 .其中 Soret带位于 42 3 nm处 ,Q( 0 ,0 )和 Q( 0 ,1 )带分别位于 5 49和 5 90 nm处 .邻位取代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0 5 8,比间位 ( 0 .0 2 41 )、对位 ( 0 .0 2 3 5 )取代化合物的要高得多 .邻位取代化合物的荧光寿命( 3 .1 1 ns)比间位 ( 1 .1 2 ns)和对位 ( 1 .1 1 ns)取代化合物的长 .邻位化合物的这些特性可能归因于取代基之间的空间效应 ;而在间位和对位化合物中 ,重原子效应和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可能起主导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原子 取代位置 四苯基锌卟啉- 光物理性质 光合作用 叶绿素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泽兰根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活性研究
8
作者 赵金诺 覃怡发 +3 位作者 张轩 张梦娇 晏晶晶 梁皓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8-1706,共9页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hymol(1)、8,10-dehydro-9-hydroxythymol(2)、1-[4-hydroxy-3-methoxy-5-(3-methylbut-3-en-1-ynyl)phenyl]wethanone(3)、speciosin L(4)、(R)-8-hydroxy-9-isobutyryloxythymol(5)、1,4-[13C]-1,2,3,4-tetrahydro-5-naphthyl-amin(6)、eupatriol(7)、3β,6-hydroxytremetone(8)、泽兰酮(9)、(2 R,3 S)-5-acetyl-6-hydroxyl-2-isopropenyl-3-ethoxy-dihydrofuran(10)、(2 R,3 S)-5-乙酰基-6-羟基-2-异丙烯基-3-乙氧基-苯并二氢呋喃(11)、6-羟基-2 H-苯并呋喃-3-酮(12)、3,5-dimethyl-2,3-dihydrobenzofuran(13)、2,4-bis-(5-acetyl-6-hydroxy-benzofuran-2-yl)-4-methyl-pent-1-ene(14)、1,1′-[[(2 E)-4-methylpent-2-ene-2,4-diyl]bis(6-hydroxy-1-benzofuran-2,5-diyl)]diethanone(15)。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泽兰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为首次从华泽兰中分离获得。采用对硝基苯基-β-吡喃半乳糖苷法与对硝基苯磷酸盐法分别测定所有化合物对诱导糖尿病发生的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进行评价,化合物3、4、5和12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3.7、10.1、21.3、22.5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阿卡波糖(4.6μg/mL);化合物1、3、4和12具有良好的PTP1B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15.2、8.6、2.2和21.2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齐墩果酸(12.5μg/mL),化合物4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药正钒酸钠(7.5μg/mL)和齐墩果酸(12.5μg/mL)。研究表明,炔类化合物3和4均具有较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活性。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计算化合物3和4分别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均具有较强的结合力。本论文首次采用双靶点对华泽兰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抗糖尿病活性及构效研究,发现化合物3和4可作为抗糖尿病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泽兰 化学成分 抗糖尿病活性 Α-葡萄糖苷酶 蛋白酶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素-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酪氨酸的体内分布及其对骨代谢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戴晨琳 丁晓颖 +3 位作者 张鑫 陈昆明 张墨玲 邱明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目的 探讨四环素-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酪氨酸(RGDY)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在大鼠体内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同位素示踪方法检测四环素-RGDY在小鼠体内分布,骨组织计量学方法检测其对骨代谢的影响。结果 同位素示踪物在维甲酸造成的... 目的 探讨四环素-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酪氨酸(RGDY)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在大鼠体内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同位素示踪方法检测四环素-RGDY在小鼠体内分布,骨组织计量学方法检测其对骨代谢的影响。结果 同位素示踪物在维甲酸造成的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组织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四环素-RGDY可以抑制去卵巢后骨质疏松所致骨小梁的丢失,表现在骨小梁体积和全部骨组织体积之比(TBV/TTV)、骨小梁体积和海绵骨体积之比(TBV/SBV)和平均骨小梁板厚度(MTPT)均较去卵巢组显著增加,平均骨小梁板间隙(MTPS)和骨小梁表面和体积之比(TBS/TBV)较去卵巢组显著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四环素-RGDY治疗组TBV/SBV和平均骨小梁板密度显著减少,但TBS/TBV较之减少,MTPT较之显著增加(P<0.05);TBV/TTV和MTPS与之比较差异无显著。结论 四环素-RGDY能在骨组织聚集,其聚集能力不仅与四环素载体作用有关,而且与骨组织所处的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四环素-RGDY可以抑制去卵巢后骨小梁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 骨组织计量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甲基环丙烯结合苯丙氨酸处理对桃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婧 邵小达 +7 位作者 赵晟 潘泓 马立杰 张映曈 凌军 李鹏霞 黄雯 周宏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31-138,共8页
为探究采后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结合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处理对桃果实外观色泽的影响,本实验以套袋桃果实为材料,采用清水(Control)、Phe、1-MCP、Phe+1-MCP 4?种方式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后贮藏期间桃... 为探究采后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结合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处理对桃果实外观色泽的影响,本实验以套袋桃果实为材料,采用清水(Control)、Phe、1-MCP、Phe+1-MCP 4?种方式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后贮藏期间桃果实表型、果皮色差、花色苷含量、花色苷和乙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规律。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单独Phe和1-MCP处理均可促进花色苷含量的增加,而Phe+1-MCP处理可更有效地促进花色苷的合成;贮藏第6天时,Phe+1-MCP处理组桃果皮的花色苷含量为76.71 mg/kg,分别是Control、Phe组和1-MCP组的7.29、3.36倍和1.33倍;Phe+1-MCP处理可有效提升桃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PAL、CHS、CHI、F3H、DFR、ANS、UFGT、MYB10.1、bHLH-3和WD40-1)的表达量,并降低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ACS、EIN4和EIL)的表达量。本研究结果不但进一步证实了1-MCP处理可有效促进套袋桃果皮花色苷的合成,且发现Phe结合1-MCP处理对花色苷的合成具有协同作用,可为1-MCP结合Phe处理在桃采后色泽调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丙烯 苯丙 花色苷合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羟化酶和GTP环水解酶-1基因修饰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及其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先文 陈生弟 +2 位作者 许德华 徐羚飞 郑仲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 探讨酪氨酸羟化酶 (TH)和GTP环水解酶 1(GCH)基因修饰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的可行性和表达能力 ,为其混合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PD)作准备。方法 SV40大T抗原转化成纤维细胞使其永生化。构建TH和GCH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永生化成... 目的 探讨酪氨酸羟化酶 (TH)和GTP环水解酶 1(GCH)基因修饰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的可行性和表达能力 ,为其混合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PD)作准备。方法 SV40大T抗原转化成纤维细胞使其永生化。构建TH和GCH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永生化成纤维细胞 ,利用免疫组化和RT PCR检测其在体内外的表达。结果 TH和GCH基因修饰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可长期传代培养且可有效表达 ,脑内移植后TH基因至少可表达 8周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氧化酶 成纤维细胞 帕金森病 治疗 基因疗法 GTP 水解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用于L-苯丙氨酸的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测定
12
作者 张宏芳 陶福芳 郑建斌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4-396,共3页
在0.2mol·L^-1NaOH底液中,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0.38V处产生一可逆峰,阴极支的峰高随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结物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β-环糊精的示波特性,建立了L-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的二次微分简易... 在0.2mol·L^-1NaOH底液中,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0.38V处产生一可逆峰,阴极支的峰高随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结物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β-环糊精的示波特性,建立了L-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的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试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的峰高与L-苯丙氨酸浓度在2.5×10^-6~4.5×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为1.0×10^-6mol·L^-1。对于8.0×10mol·L^-1L-苯丙氨酸5次测定的RSD为3.1%,平均回收率为100.0%。测得β-环糊精与L-苯丙氨酸形成 包结物的包结比为1:1,包结常数为1.9×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波伏安法 药物分析 Β-糊精 L-苯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L-酪氨酸甲酯为拆分剂制备S-(+)-α-环己基扁桃酸
13
作者 胡珊珊 吴怡祖 史美仁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37-40,共4页
以L-酪氨酸甲酯为拆分剂对α-环己基扁桃酸进行拆分得到S-型对映体。采取在低温下加料,等反应完毕后再升温到回流并冷却结晶的方式,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最佳条件为 :乙腈与水质量比为 10∶1,CHMA与L-TME摩尔比为 1∶0 75,得到S-CHMA的... 以L-酪氨酸甲酯为拆分剂对α-环己基扁桃酸进行拆分得到S-型对映体。采取在低温下加料,等反应完毕后再升温到回流并冷却结晶的方式,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最佳条件为 :乙腈与水质量比为 10∶1,CHMA与L-TME摩尔比为 1∶0 75,得到S-CHMA的收率为理论收率的 83 2%,光学纯度大于 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甲酯 拆分剂 S-(+)-α-己基扁桃 对映体 消旋体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对苯丙氨酸解氨酶反应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赵健身 杨顺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7-33,共7页
在含有较高浓度底物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CA)和氨反应介质中,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EC4.3.1.5)催化反应的影响。加入适量β-CD可以克服高浓度CA对PAL活性的抑制作... 在含有较高浓度底物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CA)和氨反应介质中,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EC4.3.1.5)催化反应的影响。加入适量β-CD可以克服高浓度CA对PAL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产物L-苯丙氨酸(L-phe)的产量。β-CD最适用量随CA浓度升高而增加,其摩尔数量约为CA用量的1/12—1/4。CA浓度范围为100—200mmol/L时,对β-CD有效浓度范围为6—50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 Β-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酪氨酸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NF-κB、MCP-1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许兆忠 王明 +5 位作者 王艳靖 牛红心 李小云 周伟东 朱艳 龙海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6-350,共5页
目的观察硝基酪氨酸(NT)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核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建立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 目的观察硝基酪氨酸(NT)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核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建立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3组:DN模型组、DN+NT组和DN+NT+Ebselen组(NT抑制剂),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干预8周后,观察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脏组织NF-κB、MCP-1及TGF-β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NF-κB、MCP-1及TGF-β1 mRNA表达,光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与DN模型组比较,DN+NT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肾脏组织中NF-κB、MCP-1和TGF-β1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增加,肾脏病理改变加重;NT抑制剂Ebselen可明显减轻这些变化。结论硝基酪氨酸可上调DN大鼠肾脏组织NF-κB、MCP-1及TGF-β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加重炎性反应,促进DN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 糖尿病肾病 转化生长因子-β1 核因子-κB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三氟甲基1,2,3-三氮唑衍生物对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动力学(英文)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树白 聂华丽 +3 位作者 张海涛 薛勇 CHRIS Branford White 朱利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5-220,共6页
研究表明,含三氟甲基1,2,3-三氮唑衍生物(TF-TZ)对蘑菇酪氨酸酶具有很强的抑制性:不仅抑制单酚酶活性,而且对二酚酶活性也是可逆性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0.4和34.5μmol.L-1,并且单酚酶延滞时间随着TF-TZ浓度增加而延长.TF-TZ对... 研究表明,含三氟甲基1,2,3-三氮唑衍生物(TF-TZ)对蘑菇酪氨酸酶具有很强的抑制性:不仅抑制单酚酶活性,而且对二酚酶活性也是可逆性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0.4和34.5μmol.L-1,并且单酚酶延滞时间随着TF-TZ浓度增加而延长.TF-TZ对二酚酶的抑制为抛物线型竞争性抑制,表明一分子的酶可以和两分子的TF-TZ相结合,从而形成两种酶-抑制剂复合物:EI和EI2,其抑制常数分别为76.9和9.71μmol.L-1.紫外-可见光谱表明,TF-TZ和酶相互作用后产成特征的"肩峰",说明TF-TZ能够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三氟甲基1 2 3-三氮唑 蘑菇 单酚酶 二酚酶 可逆抛物线型竞争性抑制 铜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N-(2-羟苄基)-DL-α-苯丙氨酸-2,2′-联吡啶(或1,10-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久荣 梁福沛 +2 位作者 陈自卢 黄世稳 黄衍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989-1995,共7页
合成了铜"与N-(2-羟苄基)-DL-α-苯丙氨酸(H2sphe)和2,2′-联吡啶(2,2′-bipy)及1,10-邻菲咯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Cu(Hsphe)(phen)](ClO4)·3H2O(1)、[Cu(Hsphe)(2,2′-bipy)](ClO4)(2)、[Cu(Hsphe)(2,2′-bipy)](NO3)(3)。用... 合成了铜"与N-(2-羟苄基)-DL-α-苯丙氨酸(H2sphe)和2,2′-联吡啶(2,2′-bipy)及1,10-邻菲咯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Cu(Hsphe)(phen)](ClO4)·3H2O(1)、[Cu(Hsphe)(2,2′-bipy)](ClO4)(2)、[Cu(Hsphe)(2,2′-bipy)](NO3)(3)。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3种配合物中Cu"离子配位数均为5,处于变形四方锥配位环境中。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配合物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配合物1还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配合物3对伤寒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羟苄基)-DL-α-苯丙 铜配合物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类风湿关节炎环瓜氨酸肽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姚茹冰 高佩芳 +1 位作者 赵智明 蔡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48-1150,共3页
目的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原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及致病过程密切相关,是RA原发致病靶抗原。文中通过观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RA患者外周血CCP抗原特异性... 目的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原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及致病过程密切相关,是RA原发致病靶抗原。文中通过观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RA患者外周血CCP抗原特异性T细胞(antigen special Tcell,AST)分泌干扰素(interferon,INF)-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阐明PNS治疗RA的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24例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为4组处理观察,分别是RA空白对照组、RA CCP组、RA甲氨喋呤(MTX)对照组及RA PNS组。各组细胞体外培养72 h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NF-γ及IL-4水平。结果与RA空白对照组相比,RACCP组分泌的INF-γ升高(P<0.05),IL-4降低(P<0.05),INF-γ/IL-4升高(P<0.01)。经PNS作用后,与RA CCP组相比,INF-γ有所下降(P<0.05),IL-4升高(P<0.05)。结论 PNS可抑制RA患者外周血CCP-AST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NF-γ,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分泌,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网络失衡状态有一定调节作用,可能在治疗RA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三七总皂苷 T细胞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MS检测含蛋白质辐照食品中的邻酪氨酸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敏 张秀芹 +3 位作者 杨振宇 仲维科 陆地 郑文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87-1190,共4页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了含蛋白质辐照食品中邻酪氨酸的检测方法。样品经胰蛋白酶于37℃水解过夜,正己烷去脂,乙酸锌沉淀蛋白净化后,HPLC-MS/MS检测。方法的定量下限为0.1 mg/kg,邻酪氨酸在0.1、0.5、1.0 mg/kg加...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了含蛋白质辐照食品中邻酪氨酸的检测方法。样品经胰蛋白酶于37℃水解过夜,正己烷去脂,乙酸锌沉淀蛋白净化后,HPLC-MS/MS检测。方法的定量下限为0.1 mg/kg,邻酪氨酸在0.1、0.5、1.0 mg/kg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80%~97%,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6.3%~12.9%。在2.0、5.0、10 kGy 3个辐照剂量水平下,鸡肉、猪肉、牛肉、鱼肉和虾肉中的邻酪氨酸含量为0.095~0.677 mg/kg,邻酪氨酸含量与辐照剂量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大于0.98。该方法灵敏、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蛋白质辐照食品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氨酸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β-酪蛋白及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珊珊 高海娜 +4 位作者 赵圣国 郑楠 张养东 王加启 闫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16-925,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组氨酸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β-酪蛋白及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STAT5)/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将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组氨酸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β-酪蛋白及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STAT5)/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将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为对照组和7个试验组,采用无必需氨基酸的培养基,对照组不添加组氨酸,试验组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15、0.60、1.20、2.40、4.80、9.60、19.20 mmol/L的组氨酸。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12 h增殖情况;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β-酪蛋白和8个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表达。结果表明:1)当组氨酸浓度为0.15~9.60 mmol/L时,与对照组相比,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数量均增加。2)β-酪蛋白表达量随组氨酸浓度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试验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与对照组相比,组氨酸的添加可极显著促进各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的表达(P〈0.01);试验组中,随着组氨酸浓度的升高,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Ser2481)]和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延伸因子2[P-e EF2(Thr56)]蛋白的表达量下降,而磷酸化核糖体S6蛋白激酶1[P-S6K1(Thr389)]的蛋白表达增加;当组氨酸浓度为2.40 mmol/L时,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P-JAK2(Tyr1007/1008)]、磷酸化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Thr37)]和磷酸化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α[P-e IF2α(Ser5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P-STAT5(Tyr694)]、磷酸化m TOR调控蛋白[P-raptor(Ser863)]和m TOR复合物1中的绑定蛋白(GβL)蛋白在组氨酸浓度为9.60 mmol/L时表达量最高。综合可知,组氨酸的添加可通过促进JAK2-STAT5信号通路中P-JAK2(Tyr1007/1008)和PSTAT5(Tyr694)蛋白的表达来进而调控β-酪蛋白表达。最适浓度(0.15~9.60 mmol/L)范围内的组氨酸还可通过m TORC1的P-raptor(Ser863)蛋白作用于下游靶点P-4EBP1(Thr37)来促进β-酪蛋白表达,最终调控乳蛋白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激酶2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Β-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