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卤素替换构筑环亮氨酸冠醚型超分子相变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娜 胡宏志 +2 位作者 余炳德 刘洋 刘尊奇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813,共15页
本文通过Cl/Br卤素替换,选用客体环亮氨酸和主体18-冠醚-6设计并构筑两种冠醚型包合物(C_(7)H_(14)NO_(2))^(+)(18-crown-6)[FeCl_(4)]^(-)(1)和(C_(7)H_(14)NO_(2))^(+)(18-crown-6)[FeBr_(4)]^(-)(2)。并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单... 本文通过Cl/Br卤素替换,选用客体环亮氨酸和主体18-冠醚-6设计并构筑两种冠醚型包合物(C_(7)H_(14)NO_(2))^(+)(18-crown-6)[FeCl_(4)]^(-)(1)和(C_(7)H_(14)NO_(2))^(+)(18-crown-6)[FeBr_(4)]^(-)(2)。并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TG)、赫什菲尔德曲面分析(Hirshfeld surface analysis)、介电以及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其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构解析显示在低温(100 K)和室温(293 K)条件下,化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材料内甲酯化环亮氨酸阳离子与18-冠醚-6分子呈现分子内转子-定子结构。卤素原子替换导致无机阴离子无序、18-冠醚-6分子无序-有序运动及甲酯化环亮氨酸阳离子分子动态摆动,引起材料呈现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尤其化合物2在230 K和250 K附近表现出良好的连续可逆热能相变及连续可逆介电异常,显示其为新型具有电催化-介电循环可逆型多功能晶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素替换 甲酯化 18-冠醚-6 相变材料 介电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联双β-环糊精对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的手性识别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郝雅琼 王立旭 +4 位作者 马立军 吴玉清 刘俊秋 罗贵民 杨光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0-924,共5页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TeCD)的包结能力大小及这3个环糊精对PPs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和识别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Ps不能与单疏水空腔的-βCD形成很好的包结复合物,与具有较长桥联链的2-TeCD结合能力最强.2-TeCD与PDP和PLP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3×104和6.07×103L/mol,对PPs的手性识别比达到KD/KL=3.84,高于2-SeCD(KD/KL=2.61).用MM2模拟得出了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PPs的绝大部分位于双环糊精两个空腔之间,但是在这两个复合物中,苯环与芘环所成的二面角不同.此外,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作用时均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且2-TeCD强于2-Se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4-(1-芘基)]丁酰-D/L-苯丙 碲桥联双β-糊精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甲基环丙烯结合苯丙氨酸处理对桃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婧 邵小达 +7 位作者 赵晟 潘泓 马立杰 张映曈 凌军 李鹏霞 黄雯 周宏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31-138,共8页
为探究采后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结合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处理对桃果实外观色泽的影响,本实验以套袋桃果实为材料,采用清水(Control)、Phe、1-MCP、Phe+1-MCP 4?种方式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后贮藏期间桃... 为探究采后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结合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处理对桃果实外观色泽的影响,本实验以套袋桃果实为材料,采用清水(Control)、Phe、1-MCP、Phe+1-MCP 4?种方式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后贮藏期间桃果实表型、果皮色差、花色苷含量、花色苷和乙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规律。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单独Phe和1-MCP处理均可促进花色苷含量的增加,而Phe+1-MCP处理可更有效地促进花色苷的合成;贮藏第6天时,Phe+1-MCP处理组桃果皮的花色苷含量为76.71 mg/kg,分别是Control、Phe组和1-MCP组的7.29、3.36倍和1.33倍;Phe+1-MCP处理可有效提升桃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PAL、CHS、CHI、F3H、DFR、ANS、UFGT、MYB10.1、bHLH-3和WD40-1)的表达量,并降低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ACS、EIN4和EIL)的表达量。本研究结果不但进一步证实了1-MCP处理可有效促进套袋桃果皮花色苷的合成,且发现Phe结合1-MCP处理对花色苷的合成具有协同作用,可为1-MCP结合Phe处理在桃采后色泽调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丙烯 苯丙 花色苷合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用于L-苯丙氨酸的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测定
4
作者 张宏芳 陶福芳 郑建斌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4-396,共3页
在0.2mol·L^-1NaOH底液中,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0.38V处产生一可逆峰,阴极支的峰高随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结物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β-环糊精的示波特性,建立了L-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的二次微分简易... 在0.2mol·L^-1NaOH底液中,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0.38V处产生一可逆峰,阴极支的峰高随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结物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β-环糊精的示波特性,建立了L-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的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试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的峰高与L-苯丙氨酸浓度在2.5×10^-6~4.5×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为1.0×10^-6mol·L^-1。对于8.0×10mol·L^-1L-苯丙氨酸5次测定的RSD为3.1%,平均回收率为100.0%。测得β-环糊精与L-苯丙氨酸形成 包结物的包结比为1:1,包结常数为1.9×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波伏安法 药物分析 Β-糊精 L-苯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对苯丙氨酸解氨酶反应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赵健身 杨顺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7-33,共7页
在含有较高浓度底物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CA)和氨反应介质中,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EC4.3.1.5)催化反应的影响。加入适量β-CD可以克服高浓度CA对PAL活性的抑制作... 在含有较高浓度底物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CA)和氨反应介质中,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EC4.3.1.5)催化反应的影响。加入适量β-CD可以克服高浓度CA对PAL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产物L-苯丙氨酸(L-phe)的产量。β-CD最适用量随CA浓度升高而增加,其摩尔数量约为CA用量的1/12—1/4。CA浓度范围为100—200mmol/L时,对β-CD有效浓度范围为6—50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 Β-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N-(2-羟苄基)-DL-α-苯丙氨酸-2,2′-联吡啶(或1,10-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7
6
作者 胡久荣 梁福沛 +2 位作者 陈自卢 黄世稳 黄衍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989-1995,共7页
合成了铜"与N-(2-羟苄基)-DL-α-苯丙氨酸(H2sphe)和2,2′-联吡啶(2,2′-bipy)及1,10-邻菲咯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Cu(Hsphe)(phen)](ClO4)·3H2O(1)、[Cu(Hsphe)(2,2′-bipy)](ClO4)(2)、[Cu(Hsphe)(2,2′-bipy)](NO3)(3)。用... 合成了铜"与N-(2-羟苄基)-DL-α-苯丙氨酸(H2sphe)和2,2′-联吡啶(2,2′-bipy)及1,10-邻菲咯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Cu(Hsphe)(phen)](ClO4)·3H2O(1)、[Cu(Hsphe)(2,2′-bipy)](ClO4)(2)、[Cu(Hsphe)(2,2′-bipy)](NO3)(3)。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3种配合物中Cu"离子配位数均为5,处于变形四方锥配位环境中。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配合物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配合物1还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配合物3对伤寒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羟苄基)-DL-α-苯丙 铜配合物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法测定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的含量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迎 魏荣卿 +1 位作者 刘晓宁 王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1-664,共4页
分别以苯丙氨酸和乳酸为原料合成了3-苯甲基-2,5-吗啉二酮(PMD)与丙交酯(LA),以PMD和LA作为聚合单体经开环聚合分别得到PMD均聚物(PPMD)、丙交酯均聚物(PLA)及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对合成的均聚物进行红外分析,确定1 671.53和870.8... 分别以苯丙氨酸和乳酸为原料合成了3-苯甲基-2,5-吗啉二酮(PMD)与丙交酯(LA),以PMD和LA作为聚合单体经开环聚合分别得到PMD均聚物(PPMD)、丙交酯均聚物(PLA)及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对合成的均聚物进行红外分析,确定1 671.53和870.82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为PPMD和PLA的特征峰。根据以上两种特征吸收峰并以朗伯-比耳定律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含量的方法。实验测定的标准工作曲线为y=0.055 67x+0.1091,r=0.999 3。利用该标准工作曲线定量测定了共聚物组分含量,其结果与1H NMR测定值一致,相对误差在2%以内,证明红外光谱法可方便、快捷地测定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组分含量,且适用于其他聚(乳酸-氨基酸)共聚物的含量测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法 丙交酯 3-苯甲基-2 5-吗啉二酮 聚(乳-苯丙)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发酵液中的L-苯丙氨酸和β-苯乙醇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东亚 金征宇 +2 位作者 陈尚卫 袁信华 戴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414,共1页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L-苯丙 Β-苯乙醇 发酵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体系生物转化L-苯丙氨酸生成2-苯乙醇 被引量:12
9
作者 陆军 张伟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7-420,共4页
研究了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酵母细胞转化L-苯丙氨酸(L-phe)生成2-苯乙醇(PEA)的过程。菌种选择表明酿酒酵母CICIM Y0086(T)的转化能力要高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AS.2.1440,有机溶剂的选择表明,在实验使用的4种有机溶剂中,油酸为该反应... 研究了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酵母细胞转化L-苯丙氨酸(L-phe)生成2-苯乙醇(PEA)的过程。菌种选择表明酿酒酵母CICIM Y0086(T)的转化能力要高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AS.2.1440,有机溶剂的选择表明,在实验使用的4种有机溶剂中,油酸为该反应最适有机溶剂。当初始底物浓度为6 g/L、水和油酸的相体积比为1∶1、反应温度30℃和pH值4.0、装液量20 mL/250 mL的条件下,转化48 h,产物浓度达到3.0 g/L,比单水相提高了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乙醇 L-苯丙 两相体系 生物转化 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薄层色谱法拆分D,L-苯丙氨酸对映体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艳红 王琼 徐金瑞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1-242,244,共3页
研究了用β环糊精(βCD)作为流动相手性添加剂,在反相C18板上分离D,L苯丙氨酸对映体的薄层色谱法。流动相最佳组成配比为VβCD饱和溶液∶V甲酸∶V甲醇=9∶2∶1,最佳分离温度为50℃,D,L苯丙氨酸对映体相对比移值α为1.15。
关键词 反相薄层色谱法 Β-糊精 苯丙 对映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4-硝基苯丙氨酸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金强 钱超 +1 位作者 张涛 陈新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07-1012,共6页
L-4-硝基苯丙氨酸为合成众多药物的中间体。采用釜式反应器,以混酸(浓硫酸与浓硝酸)为硝化试剂对L-苯丙氨酸进行硝化反应,制备得到了目标产物。在浓硫酸与浓硝酸的体积比为2:1,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3h的工艺条件下,该法制备L-4-硝... L-4-硝基苯丙氨酸为合成众多药物的中间体。采用釜式反应器,以混酸(浓硫酸与浓硝酸)为硝化试剂对L-苯丙氨酸进行硝化反应,制备得到了目标产物。在浓硫酸与浓硝酸的体积比为2:1,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3h的工艺条件下,该法制备L-4-硝基苯丙氨酸的收率达到65.2%。该法在反应过程中得到的副产物,经1H-NMR和13C-NMR鉴定了其结构,证明其为两分子间的缩合产物,据此推测了反应可能的机理。为了减少分子间的缩合反应,采用管式反应器对苯丙氨酸的硝化反应进行探索,并用正交实验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min,混酸中浓硫酸与浓硝酸体积比为2:1,收率可达80.9%。与釜式反应相比,管式反应器能够有效避免分子间缩合的副反应,并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 L-4-硝基苯丙 硝化 管式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萘醌-4-磺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苯丙氨酸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静 张志梅 +3 位作者 王晓宁 崔燕兵 何泓水 潘国良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8-871,共4页
建立了用1,2-萘醌-4-磺酸钠测定苯丙氨酸的方法。在pH 10.0的缓冲溶液中,苯丙氨酸与1,2-萘醌-4-磺酸钠反应形成组成比为1:1的浅红色产物,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47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9. 5×10^3 L /( mol·cm)。苯丙氨... 建立了用1,2-萘醌-4-磺酸钠测定苯丙氨酸的方法。在pH 10.0的缓冲溶液中,苯丙氨酸与1,2-萘醌-4-磺酸钠反应形成组成比为1:1的浅红色产物,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47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9. 5×10^3 L /( mol·cm)。苯丙氨酸浓度在0.15~2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 A=0.011+0.0576c(mg·L^-1),线性相关系数r=0.9995,平均回收率在99.0%以上,本法用于测定药物样品中苯丙氨酸的含量,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 1 2-萘醌-4-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与取代酞酰苯胺酸和β-苯丙氨酸混配配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晓晖 任丽萍 +3 位作者 祝忠民 刘爱芳 胡书新 董发昕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0-584,共5页
Five new mixed ligand complexes Cu(X PTLA)phe[PTLA=2 (COO)C6H4CONHC6H4,X=H,2 Cl,2 CH3,2 OCH3,4 OCH2CH3,Phe=β phenylalanin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elemental analysis, infrared and ultraviolet ... Five new mixed ligand complexes Cu(X PTLA)phe[PTLA=2 (COO)C6H4CONHC6H4,X=H,2 Cl,2 CH3,2 OCH3,4 OCH2CH3,Phe=β phenylalanin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elemental analysis, infrared and ultraviolet as well as thermogravimetical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in mixed ligand complexes coordination occurs through carboxylate oxygen, oxygen of amino in 2 [(substituted phenylamino) carbonyl] benzoic acid and carboxyl oxygen, nitrogen of amino in amino acid.Stereo configuration of the complex is plane square. Three ways,MacCllum and Tammer ,Coats and Redfern and Zsako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calculate the values of the apparent decomposition activation energies, the activation entropies, the reaction orders and the frequency factor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ction orders are all 2/3.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 of these reactions state that these reactions all fit the kinetic equation 1-(1-α)1/3=kt.The changes of activation energies and activation entropie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酞酰苯胺 混配配合物 热重分析 反应机制 合成 β-苯丙 热分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ptomyces maritimus苯丙氨酸变位酶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合成β-芳香丙氨酸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龙宝 陶玉贵 +3 位作者 葛飞 李婉珍 刘义 堵国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6-211,共6页
克隆Streptomyces maritimus来源的苯丙氨酸变位酶(Sm PAM)基因,并进行异源表达,制备了重组Sm PAM,用于一步合成高附加值的β-芳香丙氨酸.提取S.maritimus的基因组,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编码Sm PAM的结构基因pam,与表达载体p E... 克隆Streptomyces maritimus来源的苯丙氨酸变位酶(Sm PAM)基因,并进行异源表达,制备了重组Sm PAM,用于一步合成高附加值的β-芳香丙氨酸.提取S.maritimus的基因组,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编码Sm PAM的结构基因pam,与表达载体p ET28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pam,转入E.coli BL21中表达,采用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重组酶Sm PAM.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编码523个氨基酸长度的Sm PAM基因pam,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制得电泳纯的重组Sm PAM.该酶在最适温度30℃,p H=9.0条件下活力达到2.5 U/mg,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p H稳定性,在60~70℃下保持3 h未见活性下降,在p H=9~11保持24 h,残余酶活力达到98%.Sm PAM具有较宽的底物谱,可催化苯环上携带不同基团的3-芳香丙烯酸合成β-芳香丙氨酸,当苯环上携带吸电子基团时催化反应更易完成,其中2-硝基-β-苯丙氨酸的产率最高,达到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变位酶 β-芳香丙 基因克隆 异源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L-苯丙氨酸乳状液膜的后处理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山 严忠 吴子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2-86,共5页
采用高压脉冲火花破乳器对乳状液进行破乳 ,破乳后油相含水量不足 3% ;采用β-型晶体纯化 L-苯丙氨酸 ,与传统的采用 α-型晶体的纯化相比 ,具有结晶颗粒大、纯度高、易操作。
关键词 苯丙 破乳 β-型晶体 后处理 乳状液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苯丙氨酸对苹果醋发酵乙酸-2-苯乙酯合成途径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娟 张霁红 +5 位作者 康三江 张海燕 曾朝珍 袁晶 张芳 黄玉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135,共5页
为了初步研究食品添加剂L-苯丙氨酸对苹果醋发酵过程中特征性香气成分乙酸-2-苯乙酯合成途径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合成相关基质浓度和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L-... 为了初步研究食品添加剂L-苯丙氨酸对苹果醋发酵过程中特征性香气成分乙酸-2-苯乙酯合成途径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合成相关基质浓度和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L-苯丙氨酸添加量为8 g/L时,β-苯乙醇、乙酸、乙酸-2-苯乙酯、乙酰辅酶A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19.2%、35.9%、51.6%、10.86%;L-苯丙氨酸对乙醇脱氢酶(ADH)、醇酰基转移酶(AAT)酶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却对酯酶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因此,本试验初步将8 g/L作为L-苯丙氨酸的最佳添加量,初步推测L-苯丙氨酸通过醇酰基转移酶途径促进乙酸-2-苯乙酯的合成及其相关基质生成量和关键酶的活性关键酶活的生成量,为高品质苹果醋的技术研究和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 苹果醋 -2-苯乙酯 合成途径 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乳酸和α-苯丙氨酸聚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降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志勇 刘炼 +6 位作者 曲超 许蔷 刘洪泽 王沛 陈广义 张万喜 齐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共4页
以直接熔融缩聚法成功制备了L-乳酸和α-苯丙氨酸聚酯酰胺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色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等对共聚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重点考察了投料比对产物组成、分子量及其热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 以直接熔融缩聚法成功制备了L-乳酸和α-苯丙氨酸聚酯酰胺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色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等对共聚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重点考察了投料比对产物组成、分子量及其热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并对共聚物的降解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随着α-苯丙氨酸含量增加,相应共聚物的分子量明显下降,结晶性下降直至变成无定型态,降解速率随之加快。所制备的L-乳酸和α-苯丙氨酸聚酯酰胺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酰胺 -共聚物 苯丙 熔融缩聚 生物可降解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二羟基硼苯丙氨酸(BPA)及其多羟基衍生物BPA(OH)_n(n=1,2,4)的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保国 张明瑜 +2 位作者 赵媛媛 张坚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07-1310,共4页
使用密度泛函方法对硼中子捕获疗法药物4-二羟基硼苯丙氨酸(BPA)及其多羟基衍生物BPA(OH)和BPA(OH)2,BPA(OH)4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探讨了BPA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其羟基衍生物具有良好水溶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PA的HOMO主... 使用密度泛函方法对硼中子捕获疗法药物4-二羟基硼苯丙氨酸(BPA)及其多羟基衍生物BPA(OH)和BPA(OH)2,BPA(OH)4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探讨了BPA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其羟基衍生物具有良好水溶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PA的HOMO主要分布在苯环上,而BPA(OH),BPA(OH)2和BPA(OH)4的HOMO主要位于多羟基基团与BPA母体的结合部位的C,N和O原子附近,羟基衍生物的这种HOMO轨道特性、结构中极性基团数量的增多及分子极性的增大等可能是它们具有良好水溶性的主要因素.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二羟基硼苯丙(BPA) 羟基衍生物 硼中子捕获疗法 电子结构 DFT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苯丙氨酸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拆分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金春 宋博文 +2 位作者 马玉 蔡俊 厉廷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2-415,共4页
目的:采用酶拆分法合成L-2,6-二甲基苯丙氨酸和L-2,4,6-三甲基苯丙氨酸。方法:通过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氨基酸合成法合成外消旋N-乙酰-2,6-二甲基苯丙氨酸和N-乙酰-2,4,6-三甲基苯丙氨酸,再以L-氨基酰化酶拆分,制备L-2,6-二甲基苯丙氨... 目的:采用酶拆分法合成L-2,6-二甲基苯丙氨酸和L-2,4,6-三甲基苯丙氨酸。方法:通过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氨基酸合成法合成外消旋N-乙酰-2,6-二甲基苯丙氨酸和N-乙酰-2,4,6-三甲基苯丙氨酸,再以L-氨基酰化酶拆分,制备L-2,6-二甲基苯丙氨酸和L-2,4,6-三甲基苯丙氨酸。结果:以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分别以87.9%和86.0%的收率合成了外消旋的2,6-二甲基苯丙氨酸和2,4,6-三甲基苯丙氨酸。氨基酰化酶能拆分DL-N-乙酰-2,6-二甲基苯丙氨酸得到L-2,6-二甲基苯丙氨酸,但对N-乙酰-2,4,6-三甲基苯丙氨酸没有水解活性。结论:L-氨基酰化酶能用于2,6-二甲基苯丙氨酸的拆分,不能用于2,4,6-三甲基苯丙氨酸的拆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甲基苯丙 2 4 6-三甲基苯丙 基酰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β-苯丙氨酸变位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葛飞 唐尧 +4 位作者 朱龙宝 李艺雯 段振超 马琪森 陶玉贵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1,共6页
构建β-苯丙氨酸变位酶基因表达重组质粒pET-28apam,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获得β-苯丙氨酸变位酶基因重组菌。考察培养基初始pH、摇床转速、种龄、发酵时间以及装液量5个因素对β-苯丙氨酸变位酶基因工程菌产酶活性的影响,确定较佳发酵... 构建β-苯丙氨酸变位酶基因表达重组质粒pET-28apam,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获得β-苯丙氨酸变位酶基因重组菌。考察培养基初始pH、摇床转速、种龄、发酵时间以及装液量5个因素对β-苯丙氨酸变位酶基因工程菌产酶活性的影响,确定较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0、摇床转速200r/min、发酵时间24h、装液量50mL/500mL、种龄10h。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选择了种龄、初始pH、发酵时间3个对β-苯丙氨酸变位酶活力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优化结果为:在种龄12.8h、初始pH 6.7、发酵时间25.2h条件下,PAM活力达到11.15 U/mL,比优化前酶活4.87U/mL提高了12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大肠杆菌 产酶条件 β-苯丙变位酶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