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研究进展
1
作者 余志会 方肆云 +5 位作者 孙铭飞 戚南山 刘文俊 李娟 胡俊菁 廖申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163-172,共10页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以及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虫病。寄生虫入侵宿主后的发育和繁殖需要大量的嘌呤核苷酸,相应的嘌呤碱基在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对应的嘌呤核苷酸。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一类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重要代谢酶,广泛存在于寄生原虫中。寄生原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主要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者在寄生原虫中分别催化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参与寄生原虫的多个生化代谢过程,不仅为寄生原虫核酸生物合成等提供前体物质,还为虫体提供通用能量载体。由于寄生原虫的嘌呤补救途径明显区别于宿主的从头合成途径,且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寄生原虫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因而近年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成为抗原虫药物候选靶标的研究热点,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潜在靶标,特异性筛选、设计抑制剂,并开发抗寄生原虫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利什曼原虫、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重点,综述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抑制剂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寄生原虫药物靶标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原虫 核糖转移酶 次黄-鸟嘌呤-核糖转移酶 核苷 药物靶标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发现感知DNA免疫监控的cGAS-STING信号通路——2024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
2
作者 周妍 吴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3-927,共5页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adenosine m...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synthase,cGAS],阐明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荣获基础医学研究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克奖 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 鸟苷- 免疫疗法 DNA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苷肽胶囊中3种核苷酸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芸 丁晓静 +2 位作者 杨媛媛 赵珊 王志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79-1281,1285,共4页
提出了毛细管电泳法同时分离测定苷肽胶囊中3种核苷酸腺嘌呤-5′-单磷酸、胞嘧啶-5′-单磷酸和鸟嘌呤-5′-单磷酸含量的方法。以15 mmol.L-1硼砂+35 mmol.L-1碳酸钠+60 mmol.L-1羟丙基-β-环糊精混合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运行电压30 kV,于2... 提出了毛细管电泳法同时分离测定苷肽胶囊中3种核苷酸腺嘌呤-5′-单磷酸、胞嘧啶-5′-单磷酸和鸟嘌呤-5′-单磷酸含量的方法。以15 mmol.L-1硼砂+35 mmol.L-1碳酸钠+60 mmol.L-1羟丙基-β-环糊精混合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运行电压30 kV,于254 nm波长处进行紫外检测。3种核苷酸的线性范围依次为5.0~80.0,8.0~80.0,8.0~80.0 mg.L-1,检出限(3S/N)依次为2.0,3.0,3.0 mg.L-1。采用该方法对苷肽胶囊样品中3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所得加标回收率在92.1%~10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5)均小于等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法 核苷 -5′-单磷 胞嘧啶-5′-单磷 鸟嘌呤-5′-单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电子传递呼吸链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4
作者 徐婷 李华 +2 位作者 鲁姗姗 张红旗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0-255,261,共7页
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基本能量。其内膜上的呼吸链酶传递氢和电子到ATP酶复合体,用于合成能量及维持跨内膜氢离子梯度循环。细胞生存所需能量的95%由线粒体呼吸链提供,主要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5个复合体(Ⅰ、Ⅱ、Ⅲ、Ⅳ、Ⅴ)组... 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基本能量。其内膜上的呼吸链酶传递氢和电子到ATP酶复合体,用于合成能量及维持跨内膜氢离子梯度循环。细胞生存所需能量的95%由线粒体呼吸链提供,主要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5个复合体(Ⅰ、Ⅱ、Ⅲ、Ⅳ、Ⅴ)组成的线粒体呼吸链酶完成,即NADPH-泛醌、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泛醌-Cytc还原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ATP合成酶。本文对线粒体呼吸链Ⅰ/Ⅱ/Ⅲ/Ⅳ/Ⅴ的分子结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酰胺核苷(NADPH)-泛醌还原酶 琥珀-泛醌还原酶(SQR)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QCR) 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 ATP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AS-STING信号通路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下的表达研究
5
作者 刘江金 张健 +5 位作者 王承飞 苟吉 乐翠云 夏冰 汪元河 张桥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8期1109-1114,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下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冠脉内环状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物(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cGA...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下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冠脉内环状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物(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cGAS-STING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案例及对照案例,分5组:冠状动脉正常为对照组,其余4组按照冠脉狭窄程度分别为Ⅰ、Ⅱ、Ⅲ、Ⅳ级分组,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和评估冠脉病理情况、免疫印迹检测冠脉组织内cGAS-STING通路下游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冠脉炎症因子水平,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cGAS-STING信号通路下游蛋白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镜下观察到其余4组冠脉呈现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等病理改变且狭窄程度逐级递增;②Ⅰ、Ⅱ、Ⅲ、Ⅳ级冠脉狭窄的冠脉组织中的cGAS-STING信号通路下游蛋白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情况较对照组增高且为逐级增高的趋势;③cGAS-STING信号通路下游蛋白在冠脉组织中的表达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呈现正相关(cGAS,r=0.927,P<0.001;p-Sting,r=0.889,P<0.001;p-TBK1,r=0.910,P<0.001;p-IRF3,r=0.936,P<0.001;IFN-1,r=0.936,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r=0.945,P<0.00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r=0.962,P<0.00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r=0.933,P<0.001)。结论:cGAS-STING信号通路下游蛋白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信号通路可能可作为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炎症因子 鸟嘌呤核苷核苷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