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条件估值法研究——以广西大环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严俊 张学洪 +3 位作者 蒋敏敏 丁洋 陈同斌 李海翔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7-581,共5页
运用条件估值法,于2015年8月对广西环江县大环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地区农户受偿意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对当地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的参与意愿与投标额度(设计补偿标准)、家庭耕地面积和耕地受污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农户... 运用条件估值法,于2015年8月对广西环江县大环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地区农户受偿意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对当地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的参与意愿与投标额度(设计补偿标准)、家庭耕地面积和耕地受污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平均受偿意愿下限为12 630.75元·hm^(-2)·a^(-1),该测算值可为当地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认为广西环江县大环江流域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其配套生态补偿项目应首先选择耕地面积较大且污染较明显地区作为项目选址。建议在今后的生态补偿研究中注意补偿标准与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制定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重金属污染 生态补偿标准 条件估值法 环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江流域90年代水沙变化研究及治理方略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冉大川 吴永红 寇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6-11,共6页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 ,对泾河 2级支流环江流域 2 0世纪 90年代水沙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利用 3种方法计算环江流域 90年代综合治理的减洪减沙效益 ;分析了流域地下径流补给变化情况 ,估算了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 ;对环江流域...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 ,对泾河 2级支流环江流域 2 0世纪 90年代水沙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利用 3种方法计算环江流域 90年代综合治理的减洪减沙效益 ;分析了流域地下径流补给变化情况 ,估算了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 ;对环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今后治理方略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进入 90年代后 ,环江流域最大 2 4h降雨量明显增大 ,径流、泥沙大幅度增加 ,单位 (mm)有效降雨产洪产沙量为 4个阶段的最大值。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减洪减沙作用减弱 ,地下径流补给情况有所好转 ,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据此提出了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总方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江流域 90年代 水沙变化 治理方略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江流域高含沙洪水持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冉大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6-93,共8页
本文根据西川庆阳水文站36年的水文资料,给出了环江流域的四种水沙关系;对治理前后的泥沙颗粒级配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多年平均含沙量计算了高含沙供水τB和η值,还对流域高含沙洪水运动模式进行了定量探讨。
关键词 环江流域 含沙 洪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江流域综合治理蓄水减沙效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冉大川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30,共5页
通过对甘肃环江流域降雨产流产沙特性的分析,发现流域产流产沙量与流域最大24h平均降雨量关系最为密切,由此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降雨产流产沙数学模型,并用之计算了流域1970~1989年综合治理的蓄水减沙效益;
关键词 产流产沙模型 蓄水减沙效益 环江流域 降雨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环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
5
作者 孙淑颖 宋书巧 苏永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第12期46-49,77,共4页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根据大环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选择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地形(LS)和地表覆盖(C)作为大环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因子,运用GIS技术对该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环江流域...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根据大环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选择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地形(LS)和地表覆盖(C)作为大环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因子,运用GIS技术对该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环江流域土壤侵蚀以中度敏感及其以下级别为主,所占面积比重为73.61%,其中极敏感区占10.05%,分布在南部边缘,微度敏感区占14.23%,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地区。分析了影响该流域土壤侵蚀敏感空间分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敏感性评价 GIS技术 环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因素辅助的黄土高塬典型流域面雨量制图效果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马晶 陈锡云 刘晓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4-180,共7页
为了获取适宜的黄土高塬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选择算术平均(Am)、泰森多边形(Tsn)、普通克里金(OK)、泛克里金(UK)、反距离权重(IDW)、简单克里金(SK)、考虑海拔的简单克里金(SK_EL)以及将海拔和空间坐标信息作为辅助因子的简单克里金(SK... 为了获取适宜的黄土高塬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选择算术平均(Am)、泰森多边形(Tsn)、普通克里金(OK)、泛克里金(UK)、反距离权重(IDW)、简单克里金(SK)、考虑海拔的简单克里金(SK_EL)以及将海拔和空间坐标信息作为辅助因子的简单克里金(SK_EXY)和地形插补法(Tr)等9种方法计算了环江下游流域2006—2011年面雨量。结果表明:(1)各年面雨量Am法全流域只有1个数值,无空间分布,Tsn法呈斑块状分布,IDW法在站点周围空间趋势表达不连续,其余6种基于克里金方法的面雨量空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从东南向西北连续递减的等值带,其中OK的插值曲面最平滑,Tr与SK法的结果更加符合降雨随地形的变化趋势;(2)24站测值为基础的单年和多年交叉验证结果均表明各种方法插值所得面雨量的精度以考虑高程和站点空间信息的Tr法最高,SK_EXY其次,并没有一种插值方法在所有的精度检验指标中都最差;(3)当只考虑面雨量值不考虑其空间分布时,可以选择Am与Tsn法相结合,其值接近各种方法的均值,而当综合考虑面雨量值及其空间分布时,则宜选择Tr和SK_EXY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雨量 空间插值 效果对比 下游流域 黄土高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累积曲线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方法探讨 被引量:17
7
作者 冉大川 刘斌 +1 位作者 付良勇 王鸿斌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4-25,共2页
本文针对目前黄河流域利用双累积曲线相关分析法计算流域减水减沙效益时存在的一个问题,经过分析给出了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并以环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为例,提出应优先采用第一种方法。
关键词 双累积曲线 水土保持 减水减沙 效益 环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water quality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of Nenjiang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力燕 于宏兵 王启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3770-3780,共11页
Assessment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water quality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health of a watershed and make necessary management decisions to control current and future pollution of receiving wa... Assessment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water quality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health of a watershed and make necessary management decisions to control current and future pollution of receiving water bodies. In this work, surface water quality data for 12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collected from 10 sampling sites in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during the years(2012-2013)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river water quality has significant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grouped 12 months into three periods(LF, MF and HF) and classified 10 monitoring sites into three regions(LP, MP and HP)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of water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factor analysis(FA) was used to recognize the factors or origins responsible for temporal and spatial water quality variations. Temporal and spatial PCA/FA revealed that the Nenjiang River water chemistry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rock/water interaction, hydrologic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HCA and PCA/FA has achieved meaningfu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ri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njiang River basin water quality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factor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