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体畸变
1
作者 胡天喜 《生物学教学》 1988年第1期32-32,共1页
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肉眼无法看见,只能从生物的性状变化来判别它们的存在。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量变化,染色体畸变,在显微镜下肉眼可见。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部分染色体畸变... 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肉眼无法看见,只能从生物的性状变化来判别它们的存在。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量变化,染色体畸变,在显微镜下肉眼可见。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部分染色体畸变可引起基因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双着丝点 无着丝点 数量变化 染色 微核 间期细胞 畸变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酵母复制衰老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易宗春 孙艳 庄逢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1-186,共6页
复制衰老是啤酒酵母衰老形式之一,表现出芽痕累积、细胞体积变大、不对称分裂丧失、不育、核仁脆裂和代谢变化等特征.染色体外rDNA环累积是啤酒酵母复制衰老的重要原因,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员Sir2蛋白在调节染色体外rDNA环累积、... 复制衰老是啤酒酵母衰老形式之一,表现出芽痕累积、细胞体积变大、不对称分裂丧失、不育、核仁脆裂和代谢变化等特征.染色体外rDNA环累积是啤酒酵母复制衰老的重要原因,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员Sir2蛋白在调节染色体外rDNA环累积、啤酒酵母衰老和寿命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作为去乙酰化反应底物的NAD+正性调节Sir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NAD+代谢产物尼克酰胺对Sir2有负性调节作用,而有尼克酰胺参与的NAD+补救合成途径对于Sir2活性十分重要.目前,已经在人等动物细胞中发现参与这些调节过程的相关蛋白的同源基因,在功能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啤酒酵母的衰老机制研究将为人体衰老的认识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制衰老 染色体外rDNA Sir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N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虱亚目非典型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佳宁 董文鸽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吸虱是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物种数量高达540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在NCBI中已收录15种吸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其独特的非典型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剧烈的裂化现象,形成数目不等的微环染色体。本... 吸虱是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物种数量高达540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在NCBI中已收录15种吸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其独特的非典型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剧烈的裂化现象,形成数目不等的微环染色体。本文综述了15种吸虱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RNA基因、非编码区以及对吸虱祖先线粒体核型推测的方法和结果。探讨了不同种属间以及与其它昆虫的差异,提出今后对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虱亚目 非典型线粒体基因组 环染色 祖先线粒体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
4
作者 孙佳宁 任天广 +1 位作者 陈婷 董文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目的】动物典型的单一染色体线粒体基因组在甲胁虱属Hoplopleura已裂化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的线粒体基因组来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 【目的】动物典型的单一染色体线粒体基因组在甲胁虱属Hoplopleura已裂化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的线粒体基因组来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分析其结构特征与变异情况;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7科7属15种吸虱的系统发育树;用简约法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结果】太平洋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获得29个基因(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6个tRNA基因以及2个rRNA基因),且不均匀地分布于10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上,每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的编码区包括1~5个基因,大小在690~1773 bp之间。甲胁虱属内物种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组成差异较小,与吸虱亚目(Anoplura)其他属相比,甲胁虱属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的基因组成和基因排列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仅限于tRNA基因。进化树强烈支持吸虱亚目分为两大进化支,一个大的进化支包括甲胁虱科(Hoplopleuridae)、多板虱科(Polyplacidae)、血虱科(Haematopinidae)和微胸虱科(Microthoraciidae),另一个大的进化支包括虱科(Pediculidae)、阴虱科(Pthiridae)和猴虱科(Pedicinidae)。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由12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组成,每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由一个编码区和一个非编码区构成,编码区包含1~6个基因。【结论】本研究首次测定并分析了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并与迄今为止测序的另外2种甲胁虱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推测出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胁虱属 太平洋甲胁虱 线粒体基因组 线粒体微环染色 线粒体核型 基因组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子RNA研究现状 被引量:3
5
作者 程霄 杨琼 +5 位作者 谭镇东 谭娅 蒲红州 赵雪 张顺华 朱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84-797,共14页
增强子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顺式作用元件,能有效促进基因表达。活化的增强子可以转录生成增强子RNA(enhancerRNAs,eRNAs),其合成受到信号系统和信号转录因子的约束。eRNAs与其他转录本(如lncRNAs和mRNAs)相比,其长度更短、稳... 增强子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顺式作用元件,能有效促进基因表达。活化的增强子可以转录生成增强子RNA(enhancerRNAs,eRNAs),其合成受到信号系统和信号转录因子的约束。eRNAs与其他转录本(如lncRNAs和mRNAs)相比,其长度更短、稳定性更差、组织特异性更强。此外,eRNAs对增强子与启动子之间的染色质环(looping)的形成和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并能促进靶基因的表达。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eRNAs在发育和疾病发生等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其功能研究一直进展缓慢,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eRNAs的特征、研究方法和功能特性,探讨了eRNAs作为潜在治疗靶标的可能性,以期为eRNAs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子RNA 转录本 染色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XD基因簇内一系列CTCF位点反转揭示绝缘子功能 被引量:1
6
作者 何象龙 李金环 吴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58-774,共17页
CTCF(CCCTC-binding factor)是一种重要的染色质架构蛋白,其与绝缘子的方向性结合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三维空间结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向–反向相对方向的CTCF结合位点(简称CTCF位点)可以在染色质黏连蛋白(cohesin)的协助... CTCF(CCCTC-binding factor)是一种重要的染色质架构蛋白,其与绝缘子的方向性结合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三维空间结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向–反向相对方向的CTCF结合位点(简称CTCF位点)可以在染色质黏连蛋白(cohesin)的协助下,形成染色质环,介导远距离DNA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染色质拓扑结构域边界区域的CTCF位点呈现反向–正向相背方向分布,发挥绝缘子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CTCF介导染色质环的形成与其绝缘功能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DNA片段编辑方法通过设计成对sgRNA(dual sgRNA)构建了一系列HOXD基因簇区域CTCF位点反转的单细胞克隆。定量高分辨率染色质构象捕获实验显示边界区域CTCF位点反转会改变原有的染色质环方向,通过环挤出模型(loop extrusion)形成新的染色质环,引起染色质拓扑结构域边界漂移至新形成的一对反向–正向CTCF位点处。此外,串联排列的CTCF位点可以通过阻碍反方向渗透的黏连蛋白继续滑动发挥绝缘子的功能。RNA-seq实验发现CTCF位点反转引起的局部基因组空间结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基因的表达。上述研究表明相邻两个染色质拓扑结构域边界区域的反向-正向CTCF位点可以通过与各自所在拓扑结构域内相向的CTCF位点形成染色质环,阻碍黏连蛋白滑动,该发现为进一步研究CTCF的绝缘功能和其对基因组拓扑结构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F 染色 HOXD 绝缘子 CTCF位点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籽西瓜
7
作者 李思温 《天津农林科技》 1991年第1期41-42,共2页
无籽西瓜品质沙甜,可溶性固型物含量为11%~12%,比普通西瓜适口性强,还可大量出口为国家换取外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无籽西瓜的生产势必提到日程上来。产生无籽西瓜的方法、途径各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激素无籽西瓜;... 无籽西瓜品质沙甜,可溶性固型物含量为11%~12%,比普通西瓜适口性强,还可大量出口为国家换取外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无籽西瓜的生产势必提到日程上来。产生无籽西瓜的方法、途径各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激素无籽西瓜;②染色体易位无籽西瓜;③三倍体无籽西瓜。 1938年中山大学黄昌贤教授首先研究了用0.19%异生长素涂抹普通西瓜的雌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品种 染色体易位 木原均 适口性 生活水准 染色 采种量 花粉管生长 化学诱变 不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