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云娜”(2004)的数值模拟:眼墙对流与环境风切变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聂高臻 谈哲敏 仇欣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7-327,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台风"云娜"(2004)在近海加强并登陆的过程.模拟的台风强度、路径、登陆时间和台风登陆前眼墙回波、水平风场的非对称性特征,以及登陆时台风眼墙的回波结构与实际观测结果相近.台风中不同高...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台风"云娜"(2004)在近海加强并登陆的过程.模拟的台风强度、路径、登陆时间和台风登陆前眼墙回波、水平风场的非对称性特征,以及登陆时台风眼墙的回波结构与实际观测结果相近.台风中不同高度的环境风切变方向有较大差异:登陆前风切变在低层指向西北,中层指向东北,高层指向东南.涡旋中心倾斜主要受风切变影响;同时眼墙对流发展与风切变方向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而与涡旋倾斜的一致性较差.登陆前后,不同高度的环境风切变方向指向相应高度上的上升运动中心.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地形高度对环境风切变的影响较小,而对台风涡旋倾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切变 眼壁对流 涡旋倾斜 地形 登陆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飑线组织化过程对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的响应 被引量:42
2
作者 张建军 王咏青 钟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9-702,共14页
利用ARPS模式对飑线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二维理想数值试验,讨论了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变化时,飑线内部物理因子配置变化及其与系统强度演变的联系。研究表明,飑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再分配过程,造成系统内垂直环... 利用ARPS模式对飑线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二维理想数值试验,讨论了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变化时,飑线内部物理因子配置变化及其与系统强度演变的联系。研究表明,飑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再分配过程,造成系统内垂直环流结构和扰动温湿场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系统内部深对流的组织化过程和飑线强度的发展。基于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两个要素的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增大(减小)时,飑线移速减慢(加快),冷池前沿激发的新对流与中高层的垂直运动相互贯通(分离),飑线系统强度随之增强(减弱)。此外,当低层水汽增加(减少)时,会导致输送到中层的水汽增加(减少),中层凝结潜热释放增多(减少),该层垂直运动增强(减弱);同时,飑线系统区域环境释放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大(减小),新生对流的强度增强(减弱)。低层水汽条件通过水汽输送和能量释放,改变冷池前沿新对流与中高层垂直环流的组织化结构,从而影响飑线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数值模拟 冷池 环境垂直风切变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垂直风切变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瑞 李本亮 +2 位作者 胡鹏 梁永礼 刘爱梅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2,共9页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风场资料等,分析了环境垂直风切变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台风"麦莎"整个生命史中,垂直风切变与其强度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但垂直风切...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风场资料等,分析了环境垂直风切变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台风"麦莎"整个生命史中,垂直风切变与其强度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但垂直风切变不是影响其强度变化的唯一因素;"麦莎"登陆前及登陆后在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强对流和强降水均位于顺切变方向及其左侧,对流和降水呈1阶非对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麦莎” 强度 对流和降水结构 环境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2001—2014年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统计 被引量:3
4
作者 冯乾 张庆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3-720,共8页
利用Best Track资料、TRMM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中2001—2014年西北太平洋海域385个热带气旋(TC)的4967个观测记录,将TC结构变化分成9类,并分析TC结构变化对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强度增大的TC主要伴随东... 利用Best Track资料、TRMM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中2001—2014年西北太平洋海域385个热带气旋(TC)的4967个观测记录,将TC结构变化分成9类,并分析TC结构变化对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强度增大的TC主要伴随东风切变,强度减小的TC主要伴随西风切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v>5 m/s)作用下,TC的结构变化没有明显的水汽异常;而在较弱的垂直风切变(v≤5 m/s)作用下,"增强增大"("缩小减弱")的TC伴随着正(负)水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结构变化 环境垂直风切变 水汽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石顺吉 余锦华 郑礼新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分析场,分析海温和环境垂直风切变这两个环境因素对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的变化和环境垂直风切变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海温是影响强度变化...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分析场,分析海温和环境垂直风切变这两个环境因素对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的变化和环境垂直风切变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海温是影响强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最大对流区域位于顺切变方向左侧;较强切变条件下,在内眼壁上的最大降水位于顺切变方向左侧,降水呈一波非对称分布;在外围螺旋雨带上的最大降水区域则分布在顺切变方向上或顺切变方向右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圣帕” 强度 对流 降水结构 海温 环境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云娜”在近海强度变化及结构特征的数值研究Ⅱ:云微物理参数化对强度和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程锐 宇如聪 +1 位作者 徐幼平 傅云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7-786,共10页
在分析云微物理参数化对云结构和降水特征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云微物理参数化过程对台风"云娜"强度与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强度和路径有一定影响,其中不考虑雨水蒸发冷却效应后,比其他试验最终地面最大风... 在分析云微物理参数化对云结构和降水特征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云微物理参数化过程对台风"云娜"强度与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强度和路径有一定影响,其中不考虑雨水蒸发冷却效应后,比其他试验最终地面最大风速强7 m/s以上,但此时登陆地点误差最大,与对照试验偏离150 km左右。我们还从螺旋雨带结构变化及环境风切变影响角度分析台风临近登陆时强度模拟减弱的原因,发现过强的外围螺旋雨带以及环境风场垂直切变对于台风的加深、维持是不利的,他们可能会造成"云娜"临近登陆时强度的下降。不难看出,云微物理过程可以加强甚至产生外螺旋雨带,当外围雨带发展加强之后,可以引起局地辐合强度增强,从而限制了大量水汽和能量向台风内核输送,从而会导致台风强度下降。此外,外围螺旋雨带的发展,还可以从对流层中层带来干冷空气入侵行星边界层;而当入流边界层中雨水下落时,其自身的蒸发也会使周围气块温度下降;这些干冷气团在入流气流的输送下进入台风内核,从而对云墙产生了"冷侵蚀",最终引起台风强度下降。因此,减小上述两方面的模拟误差,应能改进台风"云娜"登陆过程中强度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强度 云微物理参数化 螺旋雨带 环境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风暴Bilis(2006)登陆期间一波非对称降水分布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13
7
作者 石顺吉 余锦华 张大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42,共9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对Bilis(2006)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地形和下垫面因素2个敏感性试验,诊断分析Bilis(2006)登陆期间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动力因子。综合分析3个试验,结果表明环境垂直风切变对Bilis(2006)一波非对称降水结...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对Bilis(2006)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地形和下垫面因素2个敏感性试验,诊断分析Bilis(2006)登陆期间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动力因子。综合分析3个试验,结果表明环境垂直风切变对Bilis(2006)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影响显著大于地形、登陆过程下垫面属性的改变和风暴移动速度的影响,冷空气的侵入对降水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垂直切变的作用使顺切变左侧形成强降水,冷空气的作用与垂直切变的作用相互配合可能是顺切变方向和顺切变方向右侧强降水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非对称降水 地形 环境垂直风切变 冷空气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