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流域环境过程模拟与水生态效应团队
1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团队负责人童银栋,博士,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4年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天津大学工作,经历讲师(2014-7至2017-6)、副教授(2017-7至2021-6),于202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英才教授;于2022年8月参加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计划。
关键词 环境科学与工程 破格晋升 团队负责人 天津大学 博士毕业 环境过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消亡过程中海水溶解氧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宋金明 马清霞 +4 位作者 李宁 李学刚 袁华茂 段丽琴 曲宝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2-506,共5页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水温度、盐度、pH、N/P比下,沙海蜇消亡过程中海水溶解氧的变化特征,这对探讨水母灾害性暴发后消亡的环境影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沙海蜇的消亡可引起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显著降低,不同海水...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水温度、盐度、pH、N/P比下,沙海蜇消亡过程中海水溶解氧的变化特征,这对探讨水母灾害性暴发后消亡的环境影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沙海蜇的消亡可引起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显著降低,不同海水温度、盐度、pH、N/P比条件下沙海蜇消亡引起的海水溶解氧浓度的降低无显著差异,但与没有沙海蜇消亡时,海水溶解氧的变化相比则差异显著。沙海蜇消亡一般需要6—7天时间,在高N/P比的海水中,沙海蜇的消亡时间延长。沙海蜇的消亡造成水体的严重缺氧,水体氧饱和度低于20%,从第2天到第3天,本底海水、不同过程温度、盐度、pH条件下,消耗水体氧的量剧增,第6天达到峰值,但不同N/P比条件下,水体溶解氧的降低在第2天即可达到一个耗氧的高值,一直持续到第7天出现峰值;海水温度、盐度、pH、N/P比变化,可导致沙海蜇的消亡过程中水体氧消耗量的变化,就这四种影响因素而言,其平均最大耗氧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温度(23—30℃区间段)>pH(5.0—9.0区间段)>盐度(21—33区间段)>N/P比(16:1—240:1区间段),分别为39.9、39.7、38.0和35.9mg/(kg.d),相对而言,水体温度和pH对沙海蜇消亡过程中氧消耗量影响较大,水体N/P比和盐度影响较小。所以,沙海蜇消亡过程中,由于海水温度和pH的变化形成的低氧区更为严重,而且在当今富营养化(高N/P比)的近海水域中,水母的消亡高耗氧的时间加长,对海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环境影响 消亡过程 沙海蜇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