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要素影响力识别研究
1
作者 吴克华 苏维词 +2 位作者 叶仕安 罗时琴 王慧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运用GIS、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贵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宏观、微观视角识别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保护路径框架。结果表明:①贵州传统村落地域分布较集中且空间不均衡性明显,形成以黔东南、... 运用GIS、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贵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宏观、微观视角识别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保护路径框架。结果表明:①贵州传统村落地域分布较集中且空间不均衡性明显,形成以黔东南、黔南、安顺等地州市部分区县为极高首位度的热点区域和高度集聚分布状态,并具有显著的行政空间边缘效应;珠江流域传统村落的集聚程度高于长江流域,苗岭山脉是贵州传统村落遗存数量最多且保存最完整的自然地域单元。②传统村落遗存主要受邻水、邻谷、邻边等自然环境要素和乡村文化遗产等人文环境要素以及耕地(特别是水田)等自然人文组合型要素的共同影响。③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既要重视村落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又要加强对周边河流溪沟、农田、林地等景观原貌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维持,并创新性推进村落传统民俗、音乐、舞蹈等非遗资源的传承与活化,进一步夯实村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山地生态系统中传统村落与自然、人文要素间的互馈机制,为传统村落科学保护与持续发展以及我国西南山区人地关系问题的深入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地理格局 影响因素 环境要素识别 GIS 地理探测器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根理论视域下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规则的框架机制
2
作者 廖中举 陈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1,共9页
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化交易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推进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科学的交易规则体系对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具有重要价值。选取102份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借助NVivo14软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提炼了资源环境要素交易规... 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化交易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推进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科学的交易规则体系对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具有重要价值。选取102份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借助NVivo14软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提炼了资源环境要素交易规则的框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关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环境要素交易规则包含基础运营机制、监督与合规机制以及激励与促进发展机制,三大机制构成“平稳运营—强化监管—长期发展”的演化逻辑。此外,通过与数据要素交易规则机制的对比分析,检验了结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要素 交易规则 扎根理论 框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流动环境赋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基于贸易成本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制检验
3
作者 孙翌华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5-38,共4页
本文采用我国2010-2022年30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数据要素流动环境和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和面板门槛检验。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流动环境显著赋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中介效应... 本文采用我国2010-2022年30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数据要素流动环境和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和面板门槛检验。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流动环境显著赋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优化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零售业高质量发展;面板门槛检验表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优化对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只有超过门槛值之后,这种促进作用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流动环境 零售业高质量发展 贸易成本 消费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T与GIS耦合的流域多要素水环境管控单元划分
4
作者 俞阳 闵雪峰 +4 位作者 王丹 刘玉梅 闻玲珑 王丽桐 赵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824,共10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流域多要素管控单元划分及管控风险等级评估方法,通过耦合SWAT模型与ArcGIS技术,结合熵权TOPSIS法和Jenks自然断裂法实现了岷江流域多要素水环境管控单元划分和风险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岷江流域被划分为12个管控单元及...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流域多要素管控单元划分及管控风险等级评估方法,通过耦合SWAT模型与ArcGIS技术,结合熵权TOPSIS法和Jenks自然断裂法实现了岷江流域多要素水环境管控单元划分和风险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岷江流域被划分为12个管控单元及4类管控级别:包括2个极高风险、2个高风险、3个中风险和5个低风险管控单元。各控制单元的综合属性值与实测要素值的拟合度(R^(2))达0.63。本研究划分结果能反映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可为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环境管理 控制单元划分 SWAT模型 GIS技术 岷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要素视角下农村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措施
5
作者 郭永领 孔祥龙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8期51-53,共3页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要素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只有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才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鉴于此,该文首先...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要素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只有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才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鉴于此,该文首先对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探讨生态环境要素视角下农村环境污染类型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 污染类型 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空间分异及其对环境要素的响应分析--以陕北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林汝 员学锋 +1 位作者 张瑞娜 张雨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82-9595,共14页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是反映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交互作用的重要表征。以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榆林市为例,结合社交媒体数据识别区域CES分布点,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实现CES分布适宜性量化评估,探究区域CES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应用刀切...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是反映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交互作用的重要表征。以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榆林市为例,结合社交媒体数据识别区域CES分布点,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实现CES分布适宜性量化评估,探究区域CES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应用刀切法检验环境要素的重要程度及CES对要素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①各类CES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适宜性差异显著。高适宜区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与道路沿线区域。②环境要素的累计贡献率排序为:距道路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水体距离>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距乡镇中心距离,道路是影响CES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③各类CES对环境要素的响应区间存在差异。距道路距离在1km以内、距水系距离在2km以内、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时,CES分布多处在高适宜区间。MaxEnt模型是揭示CES空间分异规律的重要工具,评估结果为规划导向下的CES空间布局与环境要素改善提供了有效决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MaxEnt)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空间分异 环境要素 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7
作者 曹建飞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10,共6页
为系统探讨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影响,文章将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纳入统一框架,选取2011—2023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和科学治理四个维度测度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为系统探讨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影响,文章将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纳入统一框架,选取2011—2023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和科学治理四个维度测度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综合指数,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城市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并运用引力模型测算数字要素流动环境指数、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推动本区域城市现代化,且对邻近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促进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来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显著增强了数字经济推动本区域及邻近区域城市现代化的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数字要素流动环境能够显著增强数字经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四五线城市数字要素流动环境虽然对数字经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直接效应的影响不显著,但仍能显著增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要素流动 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数据要素流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科研站关键区域智能选址及其典型环境要素分析
8
作者 冯永玖 唐盼丽 +8 位作者 陈书睿 席梦镕 叶真 金雁敏 刘世杰 李浩腾 王蓉 李鹏朔 童小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3-1170,共8页
为服务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任务,搜索到符合科学目标和工程安全要求的探测区域,开展了着陆探测智能选址,以及着陆区典型要素和巡视可达性的综合分析。在着陆选址方面,基于1D-CNN选址模型在南极Scott M的西南侧遴选并划定了4个预选... 为服务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任务,搜索到符合科学目标和工程安全要求的探测区域,开展了着陆探测智能选址,以及着陆区典型要素和巡视可达性的综合分析。在着陆选址方面,基于1D-CNN选址模型在南极Scott M的西南侧遴选并划定了4个预选着陆区;针对着陆区关键要素,对实时光照和辐射、物理温度剖面、水冰赋存等环境特征进行了遥感探测与精细分析;针对巡视可达评估,采用顾及能量耗费的路径规划模型,评估预选着陆区中心点至潜在水冰点的巡视可达性。结果表明,预选着陆区均满足着陆适宜性,具有地形安全性高、供能高等特征。该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也可用于评估其他潜在着陆区的典型环境特征,为ILRS的着陆选址和科学目标巡视探测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科研站 着陆选址 典型环境要素 路径规划 Scott 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接散射光谱的多环境要素激光遥感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圆新 梁琨 +3 位作者 徐杨睿 赵延鹏 王元庆 王蓓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4,共24页
激光雷达以其具有主动发射、高测量精度、良好的实时性和高时空分辨率等特点,在环境要素遥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散射光谱激光雷达可以基于散射光谱与介质环境的耦合关系,通过直接测量能量维度和光谱维度多特征信息诸如能量、频移、... 激光雷达以其具有主动发射、高测量精度、良好的实时性和高时空分辨率等特点,在环境要素遥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散射光谱激光雷达可以基于散射光谱与介质环境的耦合关系,通过直接测量能量维度和光谱维度多特征信息诸如能量、频移、线宽等进行多环境要素的反演。文章对近年来直接散射光谱激光雷达在光谱特性研究技术和光谱探测技术两个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总结,主要介绍了基于直接散射光谱的水下和大气多环境要素探测理论和反演模型,以及目前已有的多种直接散射光谱的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遥感 激光雷达 环境要素探测 直接散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满洪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2,共8页
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就是让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气候资源等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大势所趋,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还有紧迫性。我国已经拥有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 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就是让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气候资源等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大势所趋,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还有紧迫性。我国已经拥有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但仍存在“怀疑市场”“选择改革”“市场割裂”“蜻蜓点水”等问题。为此,要采取强化革命精神、推进一体改革、突出重点市场、创新巡视改革、优化市场环境等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要素 生态产权 市场化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微观环境要素对游览体验的量化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文洁 黎欢 +2 位作者 孙乔昀 刘文雪 崔峻景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156-163,共8页
园林作为江南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其环境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特征。游客作为园林空间的直接感知者,对园林价值的认同和体验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游客视角,运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和随机森林算法,以太湖区域近代园林为例,探讨微观环境要素对游... 园林作为江南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其环境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特征。游客作为园林空间的直接感知者,对园林价值的认同和体验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游客视角,运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和随机森林算法,以太湖区域近代园林为例,探讨微观环境要素对游览体验的量化影响。结果表明:游览舒适度是游客感知体验的核心,其中水文、高层植被、建筑、小品以及天空环境要素为关键感知因素;园林微观环境要素与游客体验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联,传统线性模型在此类评估上具有局限性;园林微观环境要素占比变化对游客体验产生差异化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应重视微观环境要素在塑造游客舒适度体验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不同园林特征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加强对园林环境与游客体验互动机制的理解,以优化园林空间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微观环境要素 游览体验 舒适度 量化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水环境要素与叶绿素-a的灰关联模型{GM(1,n)}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黄伟建 陈菊芳 +4 位作者 徐宁 江天久 骆育敏 黄贯虹 齐雨藻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6-419,共4页
关键词 灰模型 叶绿素-A 鄱阳湖 环境因子 淡水湖泊 环境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温跃层形成及其对有关环境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殷建平 王友绍 +2 位作者 徐继荣 孙翠慈 张凤琴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共8页
温跃层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物理现象,对海洋的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亚湾温跃层是受粤东上升流和夏季表层海水升温双重作用而形成的。通过对大亚湾海域水温、盐度、溶解氧等众多环境要素的长期调查取样分析显示,该海域温跃... 温跃层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物理现象,对海洋的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亚湾温跃层是受粤东上升流和夏季表层海水升温双重作用而形成的。通过对大亚湾海域水温、盐度、溶解氧等众多环境要素的长期调查取样分析显示,该海域温跃层是季节性温跃层,一般发生在每年的5—10月份,6月下旬到9月中旬分层现象比较显著,盐跃层和氧跃层会相伴发生。受核电站热排水的影响,湾西侧尤其是核电站前海域的温跃层较其它区域明显和持久。数据显示在温跃层发生期内,由于海水的分层效应,温度、盐度、pH值、DO、BOD5和COD、营养盐及叶绿素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明显的表底层差异或层次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温跃层 环境要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咸潮对珠江入海河段环境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殷建平 王友绍 +3 位作者 徐继荣 孙翠慈 张风琴 何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84,共6页
2004年底至2005年初珠江三角洲流域发生了40a以来的特大咸潮,对珠江入海河段的环境要素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广州市区河段至伶仃洋的珠江主航道上共设置17个站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咸潮上溯使入海河段的盐度大幅提升,而且入侵到广... 2004年底至2005年初珠江三角洲流域发生了40a以来的特大咸潮,对珠江入海河段的环境要素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广州市区河段至伶仃洋的珠江主航道上共设置17个站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咸潮上溯使入海河段的盐度大幅提升,而且入侵到广州市区河段。广州下游河段的硝化过程被很大程度地抑制,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含量仅表现为随入海方向逐步稀释,与历史资料相比差异明显。从营养盐含量来看,与2004年的数据对比显示无机氮和硅酸盐有较大程度的下降,磷酸盐含量则有一定程度的上升。N/P值显著下降,虎门以下河口站点下降了近30倍,变化趋势也由沿入海方向递增转为递减;N/Si值则升高为原来2—4倍,市区河段更高。水体中营养盐结构变化显著。溶解氧含量增加,表观耗氧量降低,其平衡点上移了18km;受输入减少及咸潮稀释等作用的影响,广州下游入海河段的COD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严重污染的广州市区河段水体中的COD含量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存在明显的贫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潮 珠江 环境要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环境要素分析:水温、盐度、DO和pH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秀清 蒋晓山 +1 位作者 王桂兰 洪君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5-40,共6页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水域的潮汐基本上为正规半日潮,其相对运动形式为:H(t)=19.62+1.08cos2π/12.36(t-3.78)+0.31cos2π/22.62(t-7.08).正常情况下,海水的水温、盐度、DO和pH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波动特点,其中水温、盐度受潮汐影响较大,DO、p...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水域的潮汐基本上为正规半日潮,其相对运动形式为:H(t)=19.62+1.08cos2π/12.36(t-3.78)+0.31cos2π/22.62(t-7.08).正常情况下,海水的水温、盐度、DO和pH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波动特点,其中水温、盐度受潮汐影响较大,DO、pH值大小则可能与光照强弱有关.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的平均水温、DO和pH值分别增加2.01℃、4.28mg/dm^3和0.58,盐度下降-6.15.另外,本文还就赤潮发生过程上述要素的垂直分布变化以及与生物量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中肋骨条藻 长江口 环境要素 水温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环境要素空间尺度特征及其与水生态分区尺度的关系--以辽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星才 徐宗学 +1 位作者 张淑荣 徐华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13-3620,共8页
指标体系构建是流域水生态分区技术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提出的指标体系尚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持,如所选指标的生态尺度与各级分区大小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态学研究认为,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和格局不同。以辽河流域为例,对影响... 指标体系构建是流域水生态分区技术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提出的指标体系尚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持,如所选指标的生态尺度与各级分区大小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态学研究认为,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和格局不同。以辽河流域为例,对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几个大尺度环境要素(降水、地形和植被)的空间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各要素空间变异最为显著的尺度。其中,降水的空间尺度约为75 km,地形要素和指标均大致存在16 km、32 km、64 km和128 km多个景观特征尺度。在界定水生态一、二级分区范围基础上,讨论了各环境要素作为水生态一、二级分区指标的适用性,以期为辽河流域水生态分区指标选取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同时希望能为其他流域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 环境要素 尺度 水生态分区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火灾气象环境要素和重大林火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张尚印 祝昌汉 陈正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11-117,共7页
利用1970~1994年25年间的森林火灾资料,分析研究了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森林火灾的火源,火环境条件,林火发生、发展、蔓延和熄灭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及重大林火燃烧期的某些要素特征,对指导森林防火灭火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气候条件 神农架林区 气象环境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1
18
作者 肖攀 李连友 +1 位作者 唐李伟 苏静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81-1689,共9页
在采用能考虑"坏产出"的ML指数测算我国2003~2010年286个城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后,对其动态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以年均1.1%、0.5%和0.9%的速度增长... 在采用能考虑"坏产出"的ML指数测算我国2003~2010年286个城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后,对其动态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以年均1.1%、0.5%和0.9%的速度增长;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差距在逐步拉大,而技术效率差距趋于缩小;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幅东部>西部>中部;技术效率提升幅度西部大于中部,且大于东部;技术水平提升幅度东部>中部>西部;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政府规模的扩大和宏观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对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无益于我国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城市环境要素生产率 核密度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磨刀门咸潮及其对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石荣贵 龙爱民 +3 位作者 周伟华 党爱翠 卢东伟 孙羚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6-93,共8页
于2011年1月25日–1月26日小潮期间对磨刀门进行26 h定点连续观测,研究了咸潮对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溶解氧没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NO2–、NH4+浓度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无明显潮周期变化;底层SiO4–,NO3–浓度... 于2011年1月25日–1月26日小潮期间对磨刀门进行26 h定点连续观测,研究了咸潮对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溶解氧没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NO2–、NH4+浓度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无明显潮周期变化;底层SiO4–,NO3–浓度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且与底层盐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溶解无机磷(DIP)、重金属(Zn、Cd)的潮周期变化不明显。当河床剪切力大于0.226N/m2时,发生明显的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并对营养盐与重金属的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N,P,Si比值分析结果表明,磨刀门水域浮游植物生长受到潜在性的P限制,而咸潮上溯的加强将可能使这种营养盐结构发生变化。磨刀门受N、P的污染仍不容乐观,咸潮不利于污染物质的向海排出,在潮流作用下有发生严重的二次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 咸潮 环境要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及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际标 姚兼辉 +1 位作者 陈春亮 孙省利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6,共8页
于2011年7月对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及沉积环境要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可分为4种类型,即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粘土质粉砂,砂和粉砂质砂是东海岛潮间带沉积物主要类型.其中,湛江湾区(Ⅰ区... 于2011年7月对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及沉积环境要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可分为4种类型,即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粘土质粉砂,砂和粉砂质砂是东海岛潮间带沉积物主要类型.其中,湛江湾区(Ⅰ区)、龙海天区(Ⅱ区)、雷州湾区(Ⅲ区)等3区的主要沉积类型是砂,粉砂是通明海区(Ⅳ区)的主要沉积类型.东海岛各区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0.023~0.342 mm(1.55~5.46φ)之间,平均值为0.092 mm(3.45φ),各潮区颗粒大小总体表现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且从西部东海大堤两侧的较小值沿东海岛南北两侧逐渐增大为东区的较大值.东海岛龙海天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分选程度为中等至差之间,包含了从显著负偏态至正偏态的大多数类型,峰态多为宽平型和尖锐型.东海岛各区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粒度分布特征是该岛沿岸潮流动力环境差异的直接体现,并直接影响沉积区的理化性质,表现为在沉积颗粒大的沉积区p H和CFe3+/CFe2+较高、有机物和硫化物含量较低,沉积颗粒较小的区域各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粒度分布 环境要素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东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