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内省与实践自觉:中国环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探析
1
作者 罗桥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7-56,177,共11页
环境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其本土化问题需要持续讨论。在讨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本土化的过程中,应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环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讨论就是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从道德内省与实践自觉两... 环境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其本土化问题需要持续讨论。在讨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本土化的过程中,应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环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讨论就是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从道德内省与实践自觉两个视角对环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展开论述,一方面,中国环境社会工作需要在伦理层面进行理念重构,克服过度强调“社会正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状态;另一方面,要将丰富的环境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总结为知识进行传播,从而为中国环境社会工作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内省 实践自觉 环境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本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与社会二重性: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环境社会工作新方向 被引量:3
2
作者 罗桥 顾海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3,共9页
社会工作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需要回应现代性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是现代性的一对重要矛盾体,当代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应当回应这个问题。为此,需要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主体的调适与融合作为驱动... 社会工作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需要回应现代性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是现代性的一对重要矛盾体,当代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应当回应这个问题。为此,需要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主体的调适与融合作为驱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作为中国环境社会工作发展新的开端和指引,对环境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所遵循的价值观、工作法则做出新的解释,进而构建中国本土环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环境社会工作 生态—社会复合型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项目制运行到生态社群构建环境社会工作的实践转型
3
作者 汤皓然 罗桥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环境社会工作的实践在本土语境下需要根据现代化流向进行路径转型。项目制可视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工作的重要进路,从范式层面、场域层面、服务层面理解其运行逻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背后蕴含着不同的实践目的。而环境社会工作作为一... 环境社会工作的实践在本土语境下需要根据现代化流向进行路径转型。项目制可视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工作的重要进路,从范式层面、场域层面、服务层面理解其运行逻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背后蕴含着不同的实践目的。而环境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分支,可以在赋有科学主义气质的项目制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度与生活的双向链接,以期迈向生态社群模式。生态社群模式是通过建立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同善”,以及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同体”,来平衡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本土环境社会工作实践。在结构层面,生态社群模式致力于促进“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平衡;在关系层面,其是为了实现公共社区的场景营造;在行动层面,则是为了培养公众在自然环境保护中的持续性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制 生态社群模式 环境社会工作 环境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工作论纲 被引量:4
4
作者 陈阿江 张婷婷 刘怡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2,共7页
发展环境社会工作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环境社会工作自身学科发展的内在必然。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社会工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针为指导,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核心,致力于推动环境问... 发展环境社会工作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环境社会工作自身学科发展的内在必然。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社会工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针为指导,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核心,致力于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社会工作秉承社会工作的传统,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因环境损害而产生的健康问题、心理问题和贫困问题以及调解环境损害引发的社会冲突;通过培育大众环境意识、引导民众绿色环保行为,推动生态自觉;通过推动环境社会组织发展、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积极参与政府环境治理,服务政府环保政策的决策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工作 社会问题 环境认知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工作:概念、价值观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9
5
作者 罗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1,199,共10页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最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社会工作是较晚介入环境议题的学科。环境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与传统社会工作相较有其较大的不同。一方面,从关系建立的角度看,环境社会工作试图建立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最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社会工作是较晚介入环境议题的学科。环境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与传统社会工作相较有其较大的不同。一方面,从关系建立的角度看,环境社会工作试图建立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态环境的结构之下“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环境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上,试图从“社会正义”走向“环境正义”,构建适合自身的价值基础,最终寻找到介入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两方面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工作 环境问题 环境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治理:一个环境社会工作的视角 被引量:4
6
作者 罗桥 吴琛杭 秦小峰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76,83,共8页
气候危机促使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全面形成,但治理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效果有限与自下而上的条件不足,为社会工作作为主体之一参与气候治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环境社会工作与气候变化治理在实际功能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当前西方社工已在气候... 气候危机促使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全面形成,但治理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效果有限与自下而上的条件不足,为社会工作作为主体之一参与气候治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环境社会工作与气候变化治理在实际功能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当前西方社工已在气候治理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我国本土社工仍未系统性地关注气候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人在环境中”的视域从传统的社会环境扩展至生态环境,气候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由此构建。新的关系伴随着价值的重塑,气候正义以及“环境—社会”复合型正义逐渐融入社会工作专业之中。借助西方环境社会工作在气候治理中的实践经验,本土社工也可以从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工作、多元治理体系与政策实践等多层面着手发挥自身的专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工作 气候变化治理 环境正义 复合型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共情与生态赋能:环境社会工作者的感性积累与理性反思 被引量:5
7
作者 罗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6,共9页
当代公众对“环境危机”“环境治理”等概念的认识日益深入,面对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有学者提出环境社会工作这一新的范式。其中环境社会工作者是重新建立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其首先通过生态共情使服务对象与生态环... 当代公众对“环境危机”“环境治理”等概念的认识日益深入,面对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有学者提出环境社会工作这一新的范式。其中环境社会工作者是重新建立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其首先通过生态共情使服务对象与生态环境建立关系,再通过生态赋能让自身与生态环境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工作实践中感性积累与理性反思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共情 生态赋能 环境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议题生成、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进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75,共16页
在晚期现代性背景下,环境问题已从地方困扰演变为全球难题,它的"难"体现在,人类需要同时回应人与人、人与环境双重和解的正义需要。不过,经由卢梭的"公意说"、罗尔斯的"分配说"与哈维的"关系说"... 在晚期现代性背景下,环境问题已从地方困扰演变为全球难题,它的"难"体现在,人类需要同时回应人与人、人与环境双重和解的正义需要。不过,经由卢梭的"公意说"、罗尔斯的"分配说"与哈维的"关系说"的理论拓展,西方的正义观念最终突破以人与社会为基点的社会文化阐释偏向,进入"正义"关怀"自然环境"的新阶段。作为一门助人自助和保护社会的学科,社会工作在反思"人在环境中"这一经典概念的同时,也开启了从"浅层社会正义观"到"深层生态正义观"的演化过程。回到中国场景,本文聚焦政治、专业和人民,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的逻辑起点(何以需)。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教育先行为知识基础、以关系重构为实践重点、以找回社区为行动场域、以嵌入式自主为服务范式四点思路(何以为)。它们为本土环境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有效介入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观 环境社会工作 关系建构 社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西方表述与中国在地化实践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进文 徐炜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100,共13页
顺应福利国家到生态国家的情境变迁,西方社会工作已将环境议题纳入专业范畴,同时拓展了关于"环境"的本体认知、治理空间和正义属性的既有论述,从而奠定环境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本土社会... 顺应福利国家到生态国家的情境变迁,西方社会工作已将环境议题纳入专业范畴,同时拓展了关于"环境"的本体认知、治理空间和正义属性的既有论述,从而奠定环境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本土社会工作反倒成了环境议题讨论和治理现场的缺席者。针对这一问题,认为环境风险流动化的宏观趋势和"助人自助"与社会性转向的微观要求,彰显出社会工作"绿色转向"的重要性,而国家环保政策的自我优化、传统生态文化的社会底蕴、专业想象力的日益萌发,表征了这种转向的可行性。最后结合西方经验和中国国情,提出"个人信念与专业实践的观念汇合、面向社区的服务供给和知识获得、从阐释者到行动者的角色转变"三条思路,以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工作在地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工作 人在环境 风险社会 社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