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环境社会学十年回眸 被引量:11
1
作者 顾金土 邓玲 +2 位作者 吴金芳 李琦 杨贺春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9-35,91,共7页
中国环境社会学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积累,中国环境社会学在21世纪前10年里在学科定位、学术成果、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学科定位表现在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方面的进展。学术成果突出表现在环... 中国环境社会学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积累,中国环境社会学在21世纪前10年里在学科定位、学术成果、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学科定位表现在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方面的进展。学术成果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的社会成因分析、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受害者的环境抗争领域。组织建设体现在3家较为稳定的学术机构、3次大型学术会议、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可观的人才培养。今后的中国环境社会学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学科定位 组织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被引量:27
2
作者 崔凤 唐国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50,共6页
环境社会学自身在学科定位上的混乱引起了主流社会学的各种质疑,这也导致了环境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及其研究成果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环境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关系的中介是人们的环境行为,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一个不良... 环境社会学自身在学科定位上的混乱引起了主流社会学的各种质疑,这也导致了环境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及其研究成果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环境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关系的中介是人们的环境行为,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一个不良客观结果。因此,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应该是关于人们环境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及其社会学阐释。对环境行为进行社会学阐释,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结合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特定社会中的人们的环境行为,探究这些行为的不同类型、社会根源、环境影响等,并依此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得以延续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环境问题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走向生活者的环境社会学——鸟越皓之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书明 张曦兮 鸟越皓之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113,共4页
鸟越皓之教授认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将目光转向社会结构,因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以及他身边的社会结构不动,环境问题就得不到解决。生活者更加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风土人情,"生活者的视角"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更有深度,技术专家... 鸟越皓之教授认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将目光转向社会结构,因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以及他身边的社会结构不动,环境问题就得不到解决。生活者更加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风土人情,"生活者的视角"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更有深度,技术专家为了单一目标采取的行动会影响生活者多种生活需求的满足。因此,居民的利益是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的关键环节,政策的制定需要尊重居民要求发展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应该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者 环境社会学 生活环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的环境行为及其可选择性--基于环境社会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被引量:8
4
作者 唐国建 崔凤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2,共5页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层面的体现就是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事实上是人类环境行为的一个不良客观结果。环境与社会是通过人及其行为的中介才具有了某种关系。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类,在现实中人们可以选择保护性的环境行为...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层面的体现就是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事实上是人类环境行为的一个不良客观结果。环境与社会是通过人及其行为的中介才具有了某种关系。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类,在现实中人们可以选择保护性的环境行为,也可以选择破坏性的环境行为。环境问题体现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但它却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以环境行为及其可选择性问题作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视角,遵循了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环境问题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程鹏立 钟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28,共5页
环境社会学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与早期美国环境社会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卡顿和邓拉普对"环境社会学"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区分了"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并提出了"新生态范式&q... 环境社会学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与早期美国环境社会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卡顿和邓拉普对"环境社会学"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区分了"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并提出了"新生态范式",为环境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显性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诸如社会生态学、生态女性主义和深层生态学都为环境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起源。从环境问题产生的系统原因,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后果,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反应等三个方面可以把美国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分为九个方面。美国环境社会学的起源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对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新生态范式 环境健康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反思 被引量:27
6
作者 洪大用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91,共9页
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应当在方法论上坚持整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实践的分析视角,围绕中国转型社会的运行逻辑,揭示社会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机制,深入探讨多样化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社会过程、社会影响、社会及其成员的反应状态与模式;深化... 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应当在方法论上坚持整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实践的分析视角,围绕中国转型社会的运行逻辑,揭示社会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机制,深入探讨多样化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社会过程、社会影响、社会及其成员的反应状态与模式;深化公众环境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重视环境信息传播及其效果的研究;重视公众参与类型和过程的研究;关注发展的社会影响评估和复合型环境治理政策研究,以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并为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做出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环境治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事实、理论与价值 被引量:22
7
作者 洪大用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92,共15页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事实应该是具有社会影响的、激起社会反应的环境事实和具有环境影响的社会事实,应注意区分局部的事实与整体的事实、静态的事实与动态的事实、统计的事实与感知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与建构的事实。环境社会学理论建...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事实应该是具有社会影响的、激起社会反应的环境事实和具有环境影响的社会事实,应注意区分局部的事实与整体的事实、静态的事实与动态的事实、统计的事实与感知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与建构的事实。环境社会学理论建设需要充分体现社会学的视角,需要有清晰的反思意识,不断扩展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对待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化趋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对与环境相关的重要社会主体进行分析、对待理论导向的研究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等方面,环境社会学者应该有正确的价值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社会事实 社会学的想象力 理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洪大用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5
8
作者 洪大用 耿言虎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16,共6页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正在日益成...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正在日益成熟。和国外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相比,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稍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引进和介绍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开展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不断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中国环境社会学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洪大用、陈阿江、包智明、张玉林、王晓毅等环境社会学专家应邀接受围绕中国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学科建设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的学术经历与体会,以及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深入洞见,对致力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学科建设 中国 访谈录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 环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视角下学校物理环境的构建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晶 吕立杰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20,共5页
学校物理环境是学校文化形成的重要支柱,是学校打造社会化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人实现社会化转变的重要媒介。在环境社会学视野下,"环境—人—社会"的互构模式是复杂而具体的,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物理环境的构建不仅与... 学校物理环境是学校文化形成的重要支柱,是学校打造社会化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人实现社会化转变的重要媒介。在环境社会学视野下,"环境—人—社会"的互构模式是复杂而具体的,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物理环境的构建不仅与社会化的环境要素有关,也与特定的社会构成与发展过程相关联,更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人"的努力和实现。学校物理环境的构建需要挖掘和创建环境的文化价值、打造和养成适切的环境行为、尊重和发挥"现实的人"的主体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学校物理环境 学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的变迁:一个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考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崔凤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21,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变迁的最大特征是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是海洋污染日益严重;二是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包括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发社会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变迁的最大特征是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是海洋污染日益严重;二是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包括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发社会冲突等。而导致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陆源污染,二是海洋开发所带来的污染。要解决海洋环境问题,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海洋观;尽快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促进海洋科技进步,转变海洋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海洋环境变迁 海洋环境问题 环境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选择及其完善——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超 林亚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6-179,共4页
构建完善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实现公民环境知情权、促进环境保护公共参与的需要,现有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了这一制度。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动公开和依公众申请被动公开两种方式。以环境社会学视角所揭... 构建完善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实现公民环境知情权、促进环境保护公共参与的需要,现有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了这一制度。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动公开和依公众申请被动公开两种方式。以环境社会学视角所揭示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理论考察,虽然完善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应该并重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但在当下中国社会情势下,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式还能起到兼负提高社会环境意识、重构公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能力的重任。我们应该在立法和法律实践中注重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式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主动 被动 社会建构 方式 环境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国际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洪大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20,共4页
从学科角度讲,环境社会学大概有以下三种涵义:一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二是企图颠覆传统社会学甚至广义上包括社会科学的环境社会学,强调研究环境约束下的社会;三是强调研究环境和社会的互动... 从学科角度讲,环境社会学大概有以下三种涵义:一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二是企图颠覆传统社会学甚至广义上包括社会科学的环境社会学,强调研究环境约束下的社会;三是强调研究环境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交叉所形成的环境-社会复合系统。可以说,以上三种意义上的环境社会学在国内的学术研究中都有体现。最近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 环境问题 环境破坏 互动关系 学术研究 复合系统 生态文明 中国社会学 环境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欧环境社会学理论比较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卢春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4-40,共7页
美欧主要环境社会学理论的探究对象都是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但是基于对环境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取向。美国环境社会学理论更多地传承了古典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致力于寻求学科合法化和独立的依据;而欧洲环境社会学理论则... 美欧主要环境社会学理论的探究对象都是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但是基于对环境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取向。美国环境社会学理论更多地传承了古典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致力于寻求学科合法化和独立的依据;而欧洲环境社会学理论则更多地借鉴了现代社会学理论,并不谋求学科独立地位。前者从多维角度解释环境问题产生及其恶化的原因,而后者则关注如何通过环境改革来提升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古典社会学 美国 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性研究:环境社会学最新范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莹 秦亚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99,共4页
整合性研究范式(IntegratedResearchParadigm)是HannahBrenkert等人在2 0 0 4年提出的环境社会学的最新研究范式,他们希望在环境社会学领域里建立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研究。整合性研究范式的最大特点和最大贡献就是将生物... 整合性研究范式(IntegratedResearchParadigm)是HannahBrenkert等人在2 0 0 4年提出的环境社会学的最新研究范式,他们希望在环境社会学领域里建立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研究。整合性研究范式的最大特点和最大贡献就是将生物物理层面与社会层面放在一起研究,将个体、社会、环境纳入一个系统研究(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分为生物物理子系统、宏观社会子系统、微观社会子系统三部分) ,这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整合性 新范式 社会子系统 研究范式 2004年 理论框架 社会层面 研究范畴 系统研究 重大意义 物理 生物 宏观 微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主要理论综论——兼谈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敏 卫俊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9期134-140,共7页
环境社会学应围绕"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与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开展研究,本文试图厘清符合这种学科定位且相对成熟的四类理论:"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环境公正理论、社会体制论、社会对策理论等,并谈谈中国环境社会学的... 环境社会学应围绕"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与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开展研究,本文试图厘清符合这种学科定位且相对成熟的四类理论:"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环境公正理论、社会体制论、社会对策理论等,并谈谈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养蟹”到“养大蟹”的环境社会学分析——兴村个案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5-29,共5页
从"大养蟹"到"养大蟹"蕴含了丰富的环境社会学机理。"大养蟹"破坏了水体资源,污染了水域环境,导致兴村河蟹养殖进入困境阶段。在推拉原理作用下,兴村走上了"养大蟹"的生态养殖之路。"养大... 从"大养蟹"到"养大蟹"蕴含了丰富的环境社会学机理。"大养蟹"破坏了水体资源,污染了水域环境,导致兴村河蟹养殖进入困境阶段。在推拉原理作用下,兴村走上了"养大蟹"的生态养殖之路。"养大蟹"不仅修复了区域水质,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大养蟹"到"养大蟹"是一种"DDP→EES"发展范式,体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逻辑。从"大养蟹"到"养大蟹"说明:①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必须同步;②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可以统筹兼顾;③环境效益的获得要有经济效益基础;④内陆区域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实施生态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养蟹 养大蟹 生态养殖 环境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借鉴与反思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兵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内容提要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应当在客观合理地汲取国外已有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以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作为切入点,以环境社会学的理论逻辑与环境问题的事实逻辑的同一为理论要求,积极地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努力寻求各学科... 内容提要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应当在客观合理地汲取国外已有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以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作为切入点,以环境社会学的理论逻辑与环境问题的事实逻辑的同一为理论要求,积极地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努力寻求各学科间协作的理论结合点。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学科间的理论边界,避免泛化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并注重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三者的内在统一性,不断强化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态范式 研究主题 环境政策 环境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几点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殿忠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1,共5页
环境社会学是关于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两种资源的支持:一是思想资源,二是社会资源。这个体系的结构需要把握几个重要原则:即,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理性的与实践的统一、结构的与... 环境社会学是关于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两种资源的支持:一是思想资源,二是社会资源。这个体系的结构需要把握几个重要原则:即,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理性的与实践的统一、结构的与功能的统一。这个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跨学科的描述,其次是跨学科的解释,再次是跨学科的范式。这个体系的模式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模式转型与替代的方向,二是模式转型与替代的机制,三是模式转型与替代的力量。这个理论体系的前景至少有三个走向:一是从专业化到整体化,二是从本土化到全球化,三是从边缘化到中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理论体系 探讨 社会资源 思想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与环境史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玉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24,共4页
环境社会学:面对的问题与学养要求任何一个学科可能都有其特殊性,也即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独自的研究对象和把握方式。虽然没有了特殊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本文强调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说明其存在的理由,而是要突出这... 环境社会学:面对的问题与学养要求任何一个学科可能都有其特殊性,也即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独自的研究对象和把握方式。虽然没有了特殊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本文强调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说明其存在的理由,而是要突出这门学科所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它所需要的知识的宽度和厚度。这涉及它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以及与社会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不同。环境社会学固然属于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环境 环境问题 社会学研究 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 环境破坏 麦克尼尔 全球环境 生态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阿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2,共3页
费孝通在晚年谈到社会学学科性质时,认为社会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社会学的科学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他同时指出,社会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这种... 费孝通在晚年谈到社会学学科性质时,认为社会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社会学的科学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他同时指出,社会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这种工具性,"今天的社会学,包括它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思想’",此外,社会学科研教学本身就是社会人文精神养成的一部分。他特别强调,"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人文精神 双重性格 精神理念 环境社会学 孝通 社会历史实践 科技研究成果 癌症村 人文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