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裁判理性:明辨“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失”
1
作者 李树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相关案件的数量和类型愈发增多,与此相应,关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认定与应用的场景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传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领域扩展至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鉴别,森林生态系统各类... 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相关案件的数量和类型愈发增多,与此相应,关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认定与应用的场景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传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领域扩展至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鉴别,森林生态系统各类功能的标价,律师风险代理费的计算,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额度的确认,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执行的监管等其他情境。这使如何正确识别与确认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失这一技术性问题在规范体系中取得了极为重要的前置性地位。经比较分析审判实践发现,不同法院在判断方法的采用和选择上往往各行其是:或者一律运用虚拟治理成本法进行评估,或者直接视其为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或者另行独立评估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失,裁定双重赔偿;在判决方式上既有判决金钱赔偿,也有判决赔礼道歉,更有以认购碳汇的方式予以替代;在适用对象上既适用于环境污染行为,也用于生态破坏行为。因暂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各界对其缺乏统一的认识,法官大多依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径行裁判,令司法裁量权流于形式。为解决因概念混淆引起的认定混乱及机械裁判问题,通过比较验证,引入生态学领域中已有的知识、方法和体系,澄清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并确认其内涵是“为人类提供的支持、调节、供应和文化服务”;修正《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中以适用方法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体例,采用分章分类形式分别列明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失和环境修复费用相对应的估算办法;统一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计算标准——以环境要素与污染物质间的可分程度进行类型化估算;区分损害类型与对象的差异,并兼顾主体性因素,明示虚拟治理成本法应是有条件地用以评估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时值《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之际,在法典体例结构和具体内容设置上,除对现有法律规范进行整合优化之外,可以有意识地吸纳生态学领域中已形成的相对成熟的智识和科学方法,并宜在保持概念同一性的基础上转为相应的法律表达,从而深入推进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失 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认定混乱 机械裁判 有效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地区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环境功能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国平 张玉霞 高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1-124,共4页
根据重要湿地划分标准 ,确定吉林西部重要湿地 ,包括查干湖湿地区、向海湿地区、莫莫格湿地区、大布苏湖湿地区、龙沼沼泽区等 ,并对吉林西部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进行了论述 ,对该地区湿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吉林西部 湿地 生态环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泛区湿地生态环境功能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27
3
作者 翟金良 邓伟 何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洪泛区湿地是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是水陆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流域中水陆相互作用的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功能。对洪泛区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进行了科学表述,针对我国洪泛区湿地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合理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 洪泛区湿地 生态环境功能 管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中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法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田旭东 姜斌彤 +1 位作者 俞洁 邵卫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5,89,共4页
水环境容量分配是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重点。针对当前水环境容量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以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研究区域污染负荷和各水质控制点的响应关系,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实际需求,采用线性规划法建立了满足科学性、公平性和经济性... 水环境容量分配是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重点。针对当前水环境容量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以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研究区域污染负荷和各水质控制点的响应关系,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实际需求,采用线性规划法建立了满足科学性、公平性和经济性的生态环境功能区水环境容量优化分配方法。以浙江省龙游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以建立的优化分配方法对其区域水环境容量进行了分配。结果显示,所分配的水环境容量满足了各区域发展需求,表征分配公平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的水环境容量分配合理性指数(TCRI)达到了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功能 环境容量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湖河网区恢复与退化河岸带湿地生态及水环境功能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田自强 韩梅 张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812-2822,共11页
对西太湖平原河网区严重退化的河岸带湿地进行恢复的基础上,开展了恢复后湿地和退化湿地内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植物干物质体内氮、磷含量,湿地水体中悬浮物含量、氮、磷营养物质浓度以及恢复后湿地内反硝化作用等湿地生态和水环... 对西太湖平原河网区严重退化的河岸带湿地进行恢复的基础上,开展了恢复后湿地和退化湿地内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植物干物质体内氮、磷含量,湿地水体中悬浮物含量、氮、磷营养物质浓度以及恢复后湿地内反硝化作用等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功能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已恢复湿地群落结构趋于完整,物种多样性指数值较高,一般在1.7~3之间,均匀度在0.5~0.9之间波动。退化湿地物种丰富度低,多样性指数值较低,分别在0.3~1.5(H′),0.15~0.65(J)之间波动。在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的群落内,种类稀少,且分布极不均匀,仅在0.3~1(H′)和0.1~0.3(J)之间波动,群落结构严重退化。(2)在植物生长旺盛期,1m2湿地内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及茭草(Zizania latifolia)分别为42,18株和17株。其在湿地内的生物量分别为:4692,5142kg和2182kg;(3)上述物种单位干物质中的氮、磷平均含量分别达到2.88mg/g和2.09mg/g;沉水植物作为滨岸带湿地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高的生物量,而且吸收氮磷能力强,单位干物质氮、磷含量分别达到7.27mg/g和4.14mg/g;(4)植物对水体及沉积物中可溶性氮、磷的有效吸收以及颗粒态磷的自然沉降作用,使得上游来水中的总氮浓度流经湿地时,降至0.15~0.89mg/L之间,平均下降了85%;总磷浓度则由进水时的0.248~0.598mg/L,降至出水时的0.002~0.083mg/L;(5)滨岸带湿地对河水中悬浮物的有效拦截、滞留和吸附作用,使得入湖河水中的悬浮物含量降低了90%以上;(6)在高温缺氧的环境中,滨岸带湿地表现出较强的反硝化作用,且由河心向河岸逐渐增强的趋势。近河心处测定的N2O通量为0.034~0.068之间,到河岸处升至0.046~0.089。反硝化作用是削减水体中氮负荷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湖 河网区 滨岸带湿地 生态和水环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吕学研 陈桥 +5 位作者 蔡琨 李继影 张咏 徐东炯 张翔 徐恒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2-210,共9页
在太湖流域管理目标转变的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简洁、便于业务化应用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方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资料,以生物完整性理论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太湖流域监测业务部门生物监测开展实际,筛选出总分类单元... 在太湖流域管理目标转变的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简洁、便于业务化应用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方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资料,以生物完整性理论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太湖流域监测业务部门生物监测开展实际,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生物密度、前3位优势种优势度构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计算参数,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第1位优势种优势度、BMWP指数构成浮游藻类完整性指数计算参数,叶绿素a、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作为湖泊、水库水质评价指标,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作为河流水质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适合流域管理目标转变过程中涵盖水质和生物指标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方法,以服务于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生态环境功能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浮游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特殊地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功能保护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邵景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I0004-I0005,共2页
我国西北内陆平原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天然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敏感的环境要素,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已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绿洲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资源和生态... 我国西北内陆平原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天然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敏感的环境要素,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已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绿洲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而在我国西南岩溶区,尽管降水资源丰富,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造成石漠化区和湿地退化等水环境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利用水资源 降水资源 地下水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功能 地下水资源 西南岩溶区 水资源匮乏 环境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剑锋 张红 +3 位作者 梁金生 王菲 段昕辉 王亚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3075-13084,共10页
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关系到当今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材料作为社会进步的先导和基础,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材料制造、使用及废弃过程中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负荷的激增问题。随着人们... 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关系到当今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材料作为社会进步的先导和基础,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材料制造、使用及废弃过程中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负荷的激增问题。随着人们对环保、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显著增强,集“材料-环境-生态-健康”设计理念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功能材料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正逐渐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发不仅遵循材料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倡导绿色材料技术、赋予功能材料以优异的环境协调性,而且更加注重环境净化、环境修复、有益健康等生态环境健康功能。非金属矿物不仅种类繁多、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具有与自然环境协调性最佳的特点,这使其在制备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目前,以天然矿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开发的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防治和微环境调控功能方面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内涵、基本概念和新发展,以海泡石、蒙脱石、电气石、硅藻土、生物炭和铁尾矿等矿物为主要原料系统地构筑了典型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分析了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学科研究和产业发展趋势,以期为生态环境功能材料产业的未来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 矿物材料 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淑芬 郭亚胜 +1 位作者 贾利 韩曰午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7-106,共10页
自然保护是全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近些年来,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保护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目前在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上,管理工作严重... 自然保护是全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近些年来,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保护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目前在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上,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为进一步加强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本文从2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功能研究入手,根据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功能 类型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潩河流域(许昌段)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雪霞 于鲁冀 王燕鹏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2-169,共8页
为了满足流域"分级、分类、分区、分期"的精细化管理需求,迫切需要构建指标体系并开展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研究。以清潩河流域(许昌段)为例,应用频度分析、理论分析、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和人为因素,从水环... 为了满足流域"分级、分类、分区、分期"的精细化管理需求,迫切需要构建指标体系并开展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研究。以清潩河流域(许昌段)为例,应用频度分析、理论分析、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和人为因素,从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特征出发,构建清潩河流域(许昌段)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指标体系,包括高程、流域面积、河流蜿蜒度、河网密度、斑块平均形状指数、人口密度及人口增长率7个分区指标,其权重分别为0. 146、0. 234、0. 110、0. 099、0. 111、0. 159和0. 141。应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GIS技术将清潩河流域(许昌段)划分为5个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并针对各分区特点提出差异性管理方向。该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分区结果较为实际可行,可为研究区域流域分区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相关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指标权重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作流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管理业务规范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玲平 邓舒洪 +2 位作者 王莉红 潘媛 蒋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3-98,共6页
环境管理业务规范化是实现环境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以浙江省县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例,开展基于工作流的环境规划管理业务规范化研究,将环境规划管理业务分解成任务、角色、信息3个部分,建立3者间的关系模型... 环境管理业务规范化是实现环境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以浙江省县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例,开展基于工作流的环境规划管理业务规范化研究,将环境规划管理业务分解成任务、角色、信息3个部分,建立3者间的关系模型,并根据浙江省县级环境保护组织管理构架的共性,建立了规范的、基础性的环境规划管理业务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流 环境规划管理业务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规范化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丽霞 钟旭珍 +2 位作者 刘招 张娟 余东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43-848,共6页
生态功能分区是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依据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在综合考虑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干燥度指数、河道和水源地以及古城等因子,建立... 生态功能分区是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依据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在综合考虑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干燥度指数、河道和水源地以及古城等因子,建立生态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并对各分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及发展方向提出科学规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被划分为6个重要生态功能区:(1)农业种植区,整治重点为提高耕地质量,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2)植被保护区,整治重点为保护现有植被,封山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3)防旱抗旱区,整治重点为合理利用牧草地资源,选用蒸散较小的耐旱植被涵养水源,控制土壤干旱化;(4)河道保护区,整治重点为注重河道水质的改善和河道两岸的水土保持工作;(5)水源涵养区,整治重点为加强保护水源涵养林,提高林分质量和功能;(6)古城保护区,整治重点为保护古城历史环境、建设古城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结果为明确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整治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 环境敏感性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制度的整合与建构——以《长江保护法》制定为契机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昂 黄锡生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16,共12页
我国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复杂现状决定了必须采用分区治理方案。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审视,我国现行水体分区治理制度难以承载长江保护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利用《长江保护法》制定的契机构建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制度。流域生态环境功能... 我国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复杂现状决定了必须采用分区治理方案。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审视,我国现行水体分区治理制度难以承载长江保护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利用《长江保护法》制定的契机构建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制度。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制度是在现行水体分区制度的基础上,以区域划分、管理主体和治理手段的更新为重点构建的新型流域综合保护制度。具体来说,首先应整合已有水体功能区划,统筹水体和陆地生态环境因素,划定以流域为对象的水陆一体化管理区域。其次,应在流域立法中明确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在流域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再次,以新型流域管理机构为主导,以分级管理为思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关于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的管理权限。最后,以功能区生态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为导向,实现对长江等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最严格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保护法》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分区治理 流域生态环境功能 总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关中-天水区生态需水量测评 被引量:3
14
作者 钟旭珍 王丽霞 +1 位作者 姚昆 张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0-246,共7页
为了解研究区生态功能区内生态需水的分布特征,明确区域水土资源利用方向和生态整治重点,以关中—天水区为对象,将RS和GIS技术结合,完成其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功能区划分,利用植被和土壤生态需水测评模型对该地区植被—土壤复... 为了解研究区生态功能区内生态需水的分布特征,明确区域水土资源利用方向和生态整治重点,以关中—天水区为对象,将RS和GIS技术结合,完成其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功能区划分,利用植被和土壤生态需水测评模型对该地区植被—土壤复合系统生态需水量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借助CA-Markov模型对各生态功能区2020年、2025年的单位面积生态需水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关中—天水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可划分为河道保护区、防旱抗旱区、农业种植区、植被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古城保护区6类;林地—黏壤土的生态需水最大,约为659.60 mm,草地—砂砾质壤土的生态需水最低,约为366.34 mm,极差为293.26 mm;功能区内林地、耕地、草地分布范围越广,生态需水量越大,其中单位面积生态需水量最小的为古城保护区,生态需水总量最小的为河道保护区;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2025年单位面积生态需水量最大的为植被保护区,2020年则为水源涵养区,而各年份生态需水总量最大的均为植被保护区。研究表明生态需水与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功能分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CA-Markov模型 植被—土壤复合系统 生态需水 关中—天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功能与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齐敏 《河南农业》 2016年第5期50-50,共1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改善环境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对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功能及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功能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功能保护论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6
作者 王吉林 《农技服务》 2017年第1期151-151,共1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建设行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较为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利用生态环境功能保护论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建设行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较为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利用生态环境功能保护论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评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生态环境功能保护论下建设项目对生态的影响问题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建设项目 生态环境功能保护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损失的司法救济机制--基于《民法典》第1235条适用的路径 被引量:18
17
作者 尤明青 罗念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5-133,共9页
保护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法典》第1235条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概念涵涉范围,从政策文件规定、技术规范规定和法律条文文义解释得以证... 保护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法典》第1235条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概念涵涉范围,从政策文件规定、技术规范规定和法律条文文义解释得以证立。在《民法典》颁布生效之前,司法实践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救济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也存在诉讼主体认识不一、鉴定机构评估不一、法院认定不一的问题,折射出《民法典》第1235条救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损失时的适用困境。未来应当在凝聚高度的司法共识,明确合适的适用范围,建构完善的构成要件解释和提供适当的救济方式方面作出努力,化解法律适用困境,完善司法救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生态环境服务功能 司法救济 《民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述评 被引量:7
18
作者 祁栋灵 兰国玉 +3 位作者 陈帮乾 孙瑞 谢贵水 吴志祥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参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工作组”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法,并结合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实际,重点综述和分析了橡胶林生态功能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基于现有研究分析得出,橡胶林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参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工作组”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法,并结合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实际,重点综述和分析了橡胶林生态功能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基于现有研究分析得出,橡胶林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且能长期地为人类和环境带来益处。今后对橡胶林生态系统研究应探索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多功能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和建立一门橡胶林生态系统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生态功能 生态修复 生态补偿 功能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干流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锦辉 郝伏勤 +2 位作者 高传德 王新功 张建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0-60,共1页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基于对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认为黄河生态...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基于对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认为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为: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正常生存繁殖,满足河道湿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和维持一定规模的水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黄河水体水质,基本满足其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其实质有着满足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概念。黄河适宜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系黄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较佳水量,此时系统状态较理想,能够发挥较好的生态环境功能。最小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持系统生存所需的最低水量或底限阈值,若低于该水量,系统会发生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需水量 黄河干流 湿地生态系统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生态环境功能 综述 水体水质 水资源特性 环境状况 生态需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若干问题探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程宇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51,共4页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以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与利益机制的结合作为理论基础,以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和补贴制度作为现实依托。制度内容方面,目标定位应具有顺序性和差异性,其管理主体和补偿主体应当以农业为核心予以明确,同时加大农业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以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与利益机制的结合作为理论基础,以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和补贴制度作为现实依托。制度内容方面,目标定位应具有顺序性和差异性,其管理主体和补偿主体应当以农业为核心予以明确,同时加大农业补贴资金量,优化资金结构并转变补偿资金的使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农业生态环境功能 利益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