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托素湖现生Eucypris mareotica壳体微量元素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高 丁涛 马宏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6-714,共9页
通过2018年4月采集的托素湖不同区域的现生介形虫及其寄生水体,研究Eucypris mareotica壳体微量元素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托素湖E.mareotica壳体Mg离子含量与水体Mg离子和温度均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在单一温度下,壳体Li/Ca比... 通过2018年4月采集的托素湖不同区域的现生介形虫及其寄生水体,研究Eucypris mareotica壳体微量元素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托素湖E.mareotica壳体Mg离子含量与水体Mg离子和温度均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在单一温度下,壳体Li/Ca比值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明显,而壳体Mg/Ca比值与温度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褡裢河入湖口处的E.mareotica壳体Mg/Ca比值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指示托素湖地区E.mareotica壳体Mg/Ca比值至少受温度和盐度两种环境因子的控制。相比Mg的分配系数KD(Mg),Li的分配系数KD(Li)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更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KD(Li)逐渐下降,我们通过二者之间的数据拟合,建立了基于E.mareotica壳体KD(Li)的温度定量转换公式。E.mareotica壳体Sr/Ca和Ba/Ca比值平稳的变化趋势与稳定的水体盐度吻合,指示在托素湖地区壳体Sr/Ca和Ba/Ca比值可以用于指示水体盐度变化。壳体Mn/Ca随水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基于此建立了E.mareotica壳体Mn/Ca与水体深度之间的定量转换公式。温度和深度定量转换公式的建立,可为托素湖地区古环境定量重建提供依据和参考,但后续还需要采集更多的样品以及进行更精细、更广泛温度、盐度范围条件下的室内培养试验来对定量转换公式进行验证和完善,以期为柴达木盆地乃至青藏高原古环境定量重建提供一种可靠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素湖 Eucypris mareotica 微量元素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钴结壳中的磷酸盐岩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武光海 周怀阳 +1 位作者 凌洪飞 张文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4,共6页
磷酸盐岩是富钴结壳老壳层的主要组分之一。本文对来自中太平洋海山的三块富钴结壳样品中的磷酸盐岩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富钴结壳形成环境的变化有所了解。通过扫描电镜发现结壳中磷酸盐岩的形态有六种,磷酸盐岩主要分布在老壳层,新壳层... 磷酸盐岩是富钴结壳老壳层的主要组分之一。本文对来自中太平洋海山的三块富钴结壳样品中的磷酸盐岩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富钴结壳形成环境的变化有所了解。通过扫描电镜发现结壳中磷酸盐岩的形态有六种,磷酸盐岩主要分布在老壳层,新壳层中偶见。结壳中的磷酸盐岩为碳氟磷灰石(CFA),经成分分析及电镜中反射色的差异可以区分出两种成因的CFA:一种为交代碳酸盐岩型的,相对富Si、Al、Fe;另一种为从结壳孔隙水中直接沉淀而成的,基本不含Si、Al、Fe。对CB12样品中磷酸盐岩脉进行生物地层学鉴定,得出其老壳层下部火焰状磷酸盐岩的形成年代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3.2~29.9Ma),而其上部充填脉状磷酸盐岩的形成年代为中中新世(10.8~16Ma)。老壳层中富集磷酸盐岩说明在结壳形成早期,结壳形成环境条件尚不够稳定,底部存在富磷深层储库,当底流突然增强时,可携带磷在海山上交代结壳中的碳酸盐岩或在结壳内部合适条件下直接沉淀形成磷酸盐岩充填脉。新壳层形成时底流已相对稳定,富磷深层储库已消失,不再有广泛磷酸盐化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磷酸盐岩 环境指示意义 碳氟磷灰石 CFA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城市公园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廖启林 刘聪 +3 位作者 徐慧珍 金洋 朱伯万 华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5-1044,共10页
在江苏省国土1/250 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选择苏州市、吴江市、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金坛市等45个城市公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当地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中Cd、Hg、Pb、Zn、Sb、Sn、B、Se、N、稀土元素(REE)等50个元素... 在江苏省国土1/250 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选择苏州市、吴江市、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金坛市等45个城市公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当地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中Cd、Hg、Pb、Zn、Sb、Sn、B、Se、N、稀土元素(REE)等50个元素含量及土壤pH、总有机碳(TOC)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与城区污染土壤、农田土壤有显著差异,公园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总体偏低、N与TOC含量明显低于农田土壤,在公园土壤中S、Se、Cd、Pb、Zn、TOC等元素未出现高强度的人为富集,重金属污染以轻度Hg污染为主,S、Se、Cd、Pb、TOC、pH等指标在200 cm深度内分布相对稳定、未出现元素含量在不同深度的显著变化,指示多数公园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总体上较一般城市土壤更少受人为因素干扰,可为人为活动对城市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的参比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分布 环境指示意义 土壤 城市公园 苏锡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的钒、钼、铊、镓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段丽琴 宋金明 许思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0-427,共8页
研究探讨沉积物中钒、钼、铊和镓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揭示海洋环境演变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此考虑,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海洋沉积物中V、Mo、Tl和Ga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深入开展环境敏感微量元素... 研究探讨沉积物中钒、钼、铊和镓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揭示海洋环境演变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此考虑,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海洋沉积物中V、Mo、Tl和Ga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深入开展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有所裨益。结果表明,由于受人为输入的影响,近海沉积物中V、Mo、Tl和Ga含量高于远海,河口高于近海;在表层沉积物中,细颗粒沉积物中V、Mo、Tl和Ga含量高于粗颗粒中的,且其含量与物源、有机质含量等沉积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垂直分布上,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V、Mo、Tl和Ga含量趋于降低,表明近几十年来,随人为影响的加剧,海洋作为地球上物质的汇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V、Mo、Tl和Ga。由此可见,在水平方向上,海洋沉积物中V、Mo、Tl和Ga的丰度可表明输入物源的特性,而在柱状样中的垂直分布,则能够表征历史年代上V、Mo、Tl和Ga沉积量的差异。由于沉积物中V、Mo、Tl和Ga的性质比较稳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和表征海洋环境演变的讯息,追溯海洋环境演变的历史以及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指示意义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伟 张丽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4-643,共10页
用连续提取方法分析了石灰土总硫、SO_4^(2–)、总还原态硫(TRS)和有机硫的硫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石灰土中硫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有机硫是石灰土主要的硫形态,随剖面加深总硫和有机硫的δ34S值逐渐增大,其含量降低,这与有机硫持... 用连续提取方法分析了石灰土总硫、SO_4^(2–)、总还原态硫(TRS)和有机硫的硫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石灰土中硫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有机硫是石灰土主要的硫形态,随剖面加深总硫和有机硫的δ34S值逐渐增大,其含量降低,这与有机硫持续矿化有关。SO_4^(2–)和TRS的δ34S值随剖面加深平行地增大指示了石灰土中存在SO_4^(2–)异化还原过程,并且TRS是主要产物。高pH值和较低的黏粒含量不利于SO_4^(2–)吸附,生物滞留后剩余的SO_4^(2–)主要通过淋溶迁移出石灰土剖面。当前酸沉降对石灰土的影响并不严重,SO_4^(2–)的淋溶迁移并没有引起石灰土pH值的显著降低。但值得关注的是,有机硫形态是酸沉降输入的SO_4^(2–)在石灰土中主要的硫滞留方式,SO_4^(2–)吸附基本可以忽略,则在硫的年沉降速率显著降低之后,在较长时期内,石灰土中有机硫的矿化可能释放大量的SO_4^(2–)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与之相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水体化学组成改变等方面的环境效应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石灰土 硫同位素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许淑梅 张晓东 +1 位作者 翟世奎 卢海建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3期11-18,共8页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RSE的沉淀富集机制不尽相同,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对底层海水的溶解氧浓度敏感。在正常溶解氧条件下,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呈溶解态稳定存在,而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容易发生还原。②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经过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受缺氧程度不同的制约,海水中呈溶解态的RSE依次在沉积物中沉淀,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③持续还原条件下,RSE在沉积物中稳定存在;受氧化作用后,容易在沉积物中发生二次迁移和重新富集。不同的RSE其氧化还原电位不同,在氧化还原序列中的位置不同,Re在U之后Mo之前发生还原。因此,RSE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不同富集特征和富集程度可作为还原程度指标研究底层海水的缺氧程度和底质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RSE的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必须对RSE陆源碎屑来源组分进行剔除,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到还原沉积区发生氧化后,RSE在沉积物中会发生重新迁移和二次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地球化学行为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里兹湾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豪壮 陈志华 +4 位作者 王春娟 刘合林 赵仁杰 唐正 黄元辉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21-428,共8页
基于对普里兹湾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合海区动力环境特点,初步探讨了考察区类型、组成及冰海沉积作用特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大体可分为:砾(G)、泥质砂质砾(ms G)、砾质泥(g M)、砾质泥质砂(gm S)、含砾泥((g)M)、含砾泥质砂((g)m... 基于对普里兹湾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合海区动力环境特点,初步探讨了考察区类型、组成及冰海沉积作用特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大体可分为:砾(G)、泥质砂质砾(ms G)、砾质泥(g M)、砾质泥质砂(gm S)、含砾泥((g)M)、含砾泥质砂((g)m S)、砂(S)、砂质粉砂(s Z)和粉砂(Z)九种类型。依据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地形变化,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含砾泥质区和西部含砾砂质区。在东部含砾泥质区,包括四夫人浅滩、Svenner水道区、普里兹水道区和埃默里海盆区,沉积作用主要受海流影响,冰筏碎屑的影响有限,沉积物总体较细,粘土和细粉砂含量较高,粗粉砂和砂含量较低。在西部含砾砂质区,包括弗拉姆浅滩和埃默里冰架前缘,沉积作用受冰山、埃默里冰架和海流的共同影响,沉积物中粘土含量较低,砂和砾石含量较高,但也有个别站位可能受冰间湖的影响,沉积物粒度偏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山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颖 介冬梅 +7 位作者 方启 李楠楠 王江永 牛洪昊 冷程程 刘宝健 蒙萌 张桂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6-143,共8页
为探究史前先民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对古人生存环境的意义,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对长山遗址三个剖面的174个剖面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含文化层剖面和自然剖面的沉积物均以砂为主,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峰度多为尖窄峰.运用标准偏... 为探究史前先民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对古人生存环境的意义,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对长山遗址三个剖面的174个剖面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含文化层剖面和自然剖面的沉积物均以砂为主,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峰度多为尖窄峰.运用标准偏差法将自然剖面沉积物分为组分1(2~15μm)、组分2(15~150μm)、组分3(150~700μm),组分3与东辽河中游河漫滩剖面粗粒组分粒径大小一致,说明组分3主要来源于东辽河,其含量可间接指示近7800 a以来夏季风的强弱,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7800~5000 a(BP)期间,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5000~2100 a(BP)期间,夏季风强度整体较弱,但在3800~3100 a(BP)期间强度增大;2100~900 a(BP)期间,夏季风强度增强;900~500 a(BP)期间,夏季风减弱.长山遗址文化层存在于3500~3200 a(BP)期间,揭示长山史前先民在夏季风强度较强时期创造了东辽河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遗址 沉积环境重建 辽河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养殖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峰 宋秀贤 +2 位作者 池连宝 王文涛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7-606,共10页
为探究近海养殖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荧光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以山东省东营市凡纳滨对虾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对2020年9月14日至10月17日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水... 为探究近海养殖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荧光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以山东省东营市凡纳滨对虾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对2020年9月14日至10月17日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水体中DOM的荧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养殖池水体DOM有4种荧光组分,包括1种类蛋白质物质(C4)和3种类腐殖酸物质(C1、C2与C3),前者作为养殖池水体DOM特有组分,且其荧光强度高于对照池各组分。养殖池水体DOM总荧光强度、总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含量于采样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池。综合3种荧光指数(FI、BIX、HIX),对照池和养殖池水体DOM以内源输入为主,自生源特征明显。对照池和养殖池水体DOM组分与营养盐(氮、磷营养盐为主)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DOM组分的产生与利用和营养盐的消耗与生成过程相耦合。养殖池DOM组分C1和C4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浮游藻类是养殖水体DOM类蛋白质和类腐殖酸物质的重要来源。该研究揭示了养殖水体有机质高度积累,对养殖环境的富营养化带来潜在威胁,同时为进一步揭示养殖水体DOM的光化学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 荧光特征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充填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石平舟 李婷 +2 位作者 朱永峰 谢舟 范坤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27-4535,共9页
为了明确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缝洞充填物所蕴藏的环境信息,对富满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缝洞充填物微量元素测试,并对所测稀土元素进行北美页岩标准化。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整体呈右倾趋势,Ce呈弱亏损,Eu显示强烈正... 为了明确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缝洞充填物所蕴藏的环境信息,对富满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缝洞充填物微量元素测试,并对所测稀土元素进行北美页岩标准化。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整体呈右倾趋势,Ce呈弱亏损,Eu显示强烈正异常。Sr、Al和Ti元素显示缝洞充填物受陆源碎屑物质扰动影响,Sr/Ba整体偏低且均小于1,推断缝洞充填物来源于淡水环境,Fe/Ti、Al/(Al+Fe+Mn)、Cu+Pb+Zn及Fe+Mn/Ti值表明缝洞充填物受热液活动影响较小,U/Th、Ni/Co和V/Cr比值推测缝洞充填物形成于氧化环境下。综合研究表明,富满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缝洞充填物主要形成于氧化条件下的大气淡水环境,主要受陆源物质扰动且受深部热液影响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充填物 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指示意义 富满地区 一间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南部柱状沉积物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赋存机理与环境指示意义
11
作者 许晓燕 窦衍光 +6 位作者 张勇 陈晓辉 孙治雷 白凤龙 翟滨 王利波 邹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3-79,共17页
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RSE)含量变化是上覆水体氧化还原环境良好的替代指标。本文通过冲绳海槽中南部两个柱状沉积物(深度:30 cm)粒度、总有机碳、总氮及其同位素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等指标,探究复... 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RSE)含量变化是上覆水体氧化还原环境良好的替代指标。本文通过冲绳海槽中南部两个柱状沉积物(深度:30 cm)粒度、总有机碳、总氮及其同位素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等指标,探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冲绳海槽柱状沉积物中RSE的赋存机理与环境指示意义。研究发现,柱状沉积物中除了Cr亏损,其他RSE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粒控效应”对冲绳海槽柱状沉积物的RSE含量影响较小;分析可知,海水表层生产力是影响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Mn(氢)氧化物的吸附或解吸附作用实现RSE的富集与亏损。δCe、V/Cr、Ni/Co和V/(V+Ni)等指标指示沉积物整体处于氧化−弱氧化环境。沉积物中Mn元素通过还原作用以Mn^(2+)形式向上扩散,在25~30 cm处被含氧间隙水氧化富集形成锰峰,指示柱状沉积物0~25 cm处为氧化环境,25~30 cm处为弱氧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指示意义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Mn(氢)氧化物 柱状沉积物 冲绳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现代沉积物中介形类环境指示意义初探
12
作者 宋高 王海雷 +1 位作者 郑绵平 李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2-974,共13页
于2008和2012年先后2次从西藏阿里和那曲地区61个不同水体,包括不同盐度的湖泊、湿地、浅水坑和河流等,共采集了78个水体表层沉积物样品,用以研究该地区现生介形类的生态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经鉴定,阿里和那曲地区现生介形类共计11属3... 于2008和2012年先后2次从西藏阿里和那曲地区61个不同水体,包括不同盐度的湖泊、湿地、浅水坑和河流等,共采集了78个水体表层沉积物样品,用以研究该地区现生介形类的生态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经鉴定,阿里和那曲地区现生介形类共计11属38种.除Ilyocypris neoaspera等5个种外,本次调查的介形类各属种均在湖泊中出现,尤以Limnocythere dubiosa的总壳瓣数最为丰富.Ilyocypris属中除Ilyocypris subdunshanensis和Ilyocypris xizangensis外,其余各种均喜浅水坑的小型浅水环境.Leucocythere dilitata、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llina kunlunensis和Eucypris rischtanica为该地区的广盐种.其中Limnocythere dubiosa和Leucocythere dilitata适应盐度范围最广,在不同盐度的各类水体中均有出现.本次研究中的介形类均喜碱性水体,在p H值为8~9的水体中介形类各属种的丰度值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物 现生介形类 生态分布 西藏地区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铀同位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13
作者 秦欢欢 高柏 孙占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13590-13598,共9页
水体环境中铀及其同位素含量的变动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处于环境敏感区的拉萨河水体中铀及其同位素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拉萨河流域水体中铀及其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利用拉萨河中下游和堆龙曲支流2017年7月... 水体环境中铀及其同位素含量的变动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处于环境敏感区的拉萨河水体中铀及其同位素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拉萨河流域水体中铀及其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利用拉萨河中下游和堆龙曲支流2017年7月采集的16个采样点的水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Element 2测量得到水样中的铀及同位素(^(238)U、^(235)U和^(234)U)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水体中铀浓度显著高于世界河流铀浓度均值,与青藏高原河水中铀浓度相当,略低于黄河干流河水中铀浓度。铀及其同位素与K+有同源性,与Mg^(2+)及SO_(4)^(2-)有异源性,而与其他水化学参数无显著相关关系。拉萨河水体中^(235)U和^(238)U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未发生显著的同位素分馏现象。拉萨河水体出现较高的(^(234)U/^(238)U)_(AR)值,最主要原因是水体中^(234)U的富集或者流失,在水-岩交换作用的影响下^(234)U在α反冲作用下易于进入水体。羊八井附近采样点具有高铀浓度的特点,反映出其水体环境具有较好的氧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分馏 ^(234)U/^(238)U 环境指示意义 拉萨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