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过程-结构”视角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比较与选择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胜 裘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3-51,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中极为紧迫而又突出的薄弱环节。围绕着如何打破“公地悲剧”和实现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学界提出了科层型、契约型和网络型三种合作治理模式。在总结三种模式基本特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中极为紧迫而又突出的薄弱环节。围绕着如何打破“公地悲剧”和实现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学界提出了科层型、契约型和网络型三种合作治理模式。在总结三种模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文章从“过程-结构”的视角出发,通过阅读大量文本案例和结合一定的实地研究,精选出太湖流域的河长制治理、库布齐沙漠的修复治理以及三江源曲麻莱县巴干乡的虫草与垃圾治理等三个现阶段环境合作治理的代表性案例,深入分析了三种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的选择和运行机理、比较优势和局限,并讨论了特定情境下环境问题与治理模式的契合性。研究表明,环境合作治理模式的选择是既定制度(政策)、结构与作为能动者的组织、个人互动的结果,对环境合作治理模式优劣的评价不能脱离特定的情境和场域,每一具体的合作治理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局限与适用条件。研究同时表明,环境合作治理模式的选择必须适应特定环境问题的物理、生物和社会属性,必须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具备的资源禀赋相匹配。最后,文章从政府的“元治理”、互信契约、利益共享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环境合作治理模式所“共享”的增进合作的规则及条件,认为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摒弃以自身为单一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并积极推动各种适用于不同情境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以积累更多的推动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社会资本和提高整体性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结构 环境合作治理 模式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的复合组织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玉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5-151,共7页
城市群跨域环境治理是多层政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过程,需要建立健全区域环境治理的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功能明确、运转顺畅的的复合组织机制。在国家层面设置高位环境协调监督机构进行权威推动,建立国家环境协调... 城市群跨域环境治理是多层政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过程,需要建立健全区域环境治理的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功能明确、运转顺畅的的复合组织机制。在国家层面设置高位环境协调监督机构进行权威推动,建立国家环境协调监督委员会统筹区域环境监管,重构区域环境督察机构,强化环境监察局的功能。在区域层面设置横向环境合作治理机构,建立城市群环境治理联合会促进政府集体行动。在地方层面推进环境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改革,实施省以下环境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片区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探索地方环境大部门制改革,实现环保监管职能向环境行政主管部门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环境合作治理 组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洋治理视角下中日韩海洋环境治理合作路径研究
3
作者 王菁华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在不同的场域中交织碰撞,海洋治理问题也愈发突出。基于海洋环境问题具有跨界性、流动性的特点,其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布局,还关系到全球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在不同的场域中交织碰撞,海洋治理问题也愈发突出。基于海洋环境问题具有跨界性、流动性的特点,其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布局,还关系到全球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海洋环境治理的关键力量,三国之间已有海洋环境治理的实践。然而,三国之间由于历史遗留、西方大国的干涉等原因,缺乏政治互信与有约束力的海洋环境治理合作机制。鉴于此,中日韩三国有必要依托“中日韩+X”的平台,发挥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协同治理、分工协作、责任共担等方式,共同推进海洋环境治理,有效推动东北亚海洋圈与东北亚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治理 中国 日本 韩国 海洋环境治理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城市群环境治理合作的复合激励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玉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0-135,共6页
城市群环境治理必须构建一种长效的复合激励机制,包括基于利益驱动的参与激励、基于制度约束的相容激励和基于观念认同的归属激励。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和必要的外推力,将城市的个体理性导向集体理性,使得个体收益与区域整体利益相容。利... 城市群环境治理必须构建一种长效的复合激励机制,包括基于利益驱动的参与激励、基于制度约束的相容激励和基于观念认同的归属激励。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和必要的外推力,将城市的个体理性导向集体理性,使得个体收益与区域整体利益相容。利益驱动是城市群环境合作的直接动力,引导城市政府积极参与环境合作必须重视利益诱导和利益共享。制度约束是维持城市群环境合作的重要推力,建立基于政府权威的正式惩罚制度和基于自愿约束的非正式惩罚制度,完善区域环境合作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合作协议和规范,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观念认同是城市群环境合作的内在动力,培育城市群环境共同体理念,强化政府的环境责任伦理,为城市群环境合作提供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环境治理合作 复合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区域环境治理及其体制机制构建 被引量:6
5
作者 曹树青 《西部论坛》 2014年第6期90-95,共6页
传统的以企业或项目为管理对象的点源环境治理与环境问题的区域化日益相悖,环保历史与现实理性呼唤新的环境治理模式,与点源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区域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区域环境治理是指以自然区域整体为治理对象的环境治理模式,... 传统的以企业或项目为管理对象的点源环境治理与环境问题的区域化日益相悖,环保历史与现实理性呼唤新的环境治理模式,与点源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区域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区域环境治理是指以自然区域整体为治理对象的环境治理模式,分区治理和合作治理是其基本要求和特点;需要建立环境分区治理机制、区域环境整体治理机制、区域环境合作治理机制和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四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要求按自然区域进行分区治理,每个自然区域必须作为一个自然整体进行治理,不同的自然区域以及自然区域内的各行政区域之间必须相互合作,实现区域合作需要建立有效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治理 点源环境治理 环境分区治理 区域环境整体治理 区域环境合作治理 区域环境管理体制 自然区域 行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参与治理:悖论及走向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柯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67,共6页
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与环境正义运动的持续展开,形成了"环境参与治理"的路径。在某种意义上,它被视为一条能够有效化解环境灾难的民主实践路径。然而,参与治理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活期望,... 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与环境正义运动的持续展开,形成了"环境参与治理"的路径。在某种意义上,它被视为一条能够有效化解环境灾难的民主实践路径。然而,参与治理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活期望,原因在于以官僚制为基础的显现为"中心—边缘"结构的线性环境治理与精英垄断环境治理话语权的局面并未发生改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构起政府、企业、环保NGO、媒体、社区以及公众等多元行动者共同承担环境治理历史使命的合作治理模式。环境合作治理将打破"中心—边缘"线性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参与治理的扬弃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参与治理 环境合作治理 “中心—边缘”结构 合作制组织 实质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治理中区域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柯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9-171,共13页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政府治理效果的不佳与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诉求等,促使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成为应对复杂环境问题的新方案。面对跨域环境问题的共生性、外溢性与...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政府治理效果的不佳与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诉求等,促使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成为应对复杂环境问题的新方案。面对跨域环境问题的共生性、外溢性与流动性等特征,为了有效地将多元行动者组织起来,应建构区域行动者网络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结构。亦即,只有打破现有官僚体制的封闭性并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才能实现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区域行动者网络的建构既是国家机构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行动者网络 环境合作治理 合作制组织 任务型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邻避风险规制的模式及制度框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杜健勋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123,共16页
邻避风险规制所涉主体有行政机关、项目建设方、受项目影响的民众与技术专家等,他们在邻避风险议题形成、安全标准制定、风险评估、风险交流与风险管理中具有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基于风险知识的专业与信息的异化,不同主体在科学知识与社... 邻避风险规制所涉主体有行政机关、项目建设方、受项目影响的民众与技术专家等,他们在邻避风险议题形成、安全标准制定、风险评估、风险交流与风险管理中具有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基于风险知识的专业与信息的异化,不同主体在科学知识与社会价值方面会形成不同的判断与体认,这已使我国当前的邻避风险规制陷入恶性循环。打破恶性循环,需要重塑我国邻避风险规制的合法性。公私合作环境治理的邻避风险规制模式基于当代政治法律理论的支持,能够平衡风险规制中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符合我国社会现实需要,其制度框架由基本制度和操作性制度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风险规制 公私合作环境治理 环境协商 风险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