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环境可持续能力的评价研究:环境可持续性指数2005 被引量:14
1
作者 杜斌 张坤民 彭立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由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开发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I)可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为其后代人保持良好环境状态的能力,也可考虑作为环境决策的基础之一。其研究处在现有环境可持续指标体... 由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开发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I)可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为其后代人保持良好环境状态的能力,也可考虑作为环境决策的基础之一。其研究处在现有环境可持续指标体系研究的国际前沿水平。本文简介了ESI的进展与内涵;阐述了2005ESI的指标设置、方法学及其改进;列举了2005ESI用于146个国家或地区环境可持续性的测试结果及其政策建议,分析了中国得分很低的原因;最后,概要评述了ESI的特点和进一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 环境可持续性 环境决策 指标体系 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在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排名中持续偏后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曹颖 王金南 +1 位作者 曹国志 曹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7-110,共4页
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的基础上,于2006、2008和2010年又发布了3次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从EPI的评估方法体系及中国自身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在3次EPI排名中持续偏后的原因。在此基础... 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的基础上,于2006、2008和2010年又发布了3次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从EPI的评估方法体系及中国自身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在3次EPI排名中持续偏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加快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绩效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全球环境 绩效指数 排名 分析 EPI China 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绩效评估体系 哥伦比亚大学 耶鲁大学 基础 环境保护 方法体系 本国国情 问题 发布 E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态足迹与环境压力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红丽 智颖飙 +6 位作者 张荷亮 陶文辉 王再岚 Emmy Komada 杜永春 白志刚 刘秀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676-4684,共9页
提高生态现代化总体水平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核心和关键。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现代化指数(EM I)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足迹和环境压力的变动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新疆生态现代... 提高生态现代化总体水平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核心和关键。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现代化指数(EM I)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足迹和环境压力的变动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新疆生态现代化指数在全国排名为27位,仍然为我国生态现代化水平落后的地区之一。1980—2005年,新疆综合现代化水平远低于高收入国家、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发达国家。1998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由25957hm2增加到2007年的4055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3.1270hm2减少到2.8266 hm2。区域环境水平呈下降趋势。资源转化率、生态保护指数呈明显上升态势。环境治理指数呈剧烈变动,1996-2003年呈"N"型变动态势,区域生态脆弱性没有明显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整体性 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生态足迹 归一化系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流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剑 赵进勇 +1 位作者 彭文启 付意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9-72,共4页
针对流域系统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评估流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的概念框架,是以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特征、微栖息地地貌环境和现行生态保护法规为着眼点,结合河湖健康评价方法,将自然属性、社会投入和生态响应综合考虑,定量评估经济社... 针对流域系统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评估流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的概念框架,是以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特征、微栖息地地貌环境和现行生态保护法规为着眼点,结合河湖健康评价方法,将自然属性、社会投入和生态响应综合考虑,定量评估经济社会活动影响下的水生态系统演变态势。评估过程中,选取敏感水生生物指示物种鱼类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实时监测,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手段开展大型脊椎动物特性的量化研究。借助河湖水质综合评价模型,依托适应性管理策略,对生态风险评估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识别。借助环境可持续性指数以能值三角形为表征方法,对修复后的流域水生态多样性状况进行判定。提出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流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方法可对不同治理及修复水平下的流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检验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化修复效果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指标 生态恢复 生态风险评估 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自然解决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生态整体性水平测度 被引量:3
5
作者 智颖飙 陶文辉 +6 位作者 王再岚 马中 张荷亮 郭喜 Emmy Komada 刘秀珍 旺扎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00-2606,共7页
为了探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地处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西藏的生态整体性特征,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现代化指数(EMI)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地区的生态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现代化水平在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明... 为了探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地处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西藏的生态整体性特征,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现代化指数(EMI)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地区的生态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现代化水平在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2004年西藏生态现代化指数为50,在全国排名为3位,较2000年的排名16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态进步指数、经济生态化指数好于其他4个少数民族地区,但社会生态化指数落后于其他4个少数民族地区,人均SO2排放与新疆、广西相同,但高于内蒙古和宁夏;1980—2007年西藏现代化程度虽然有所提升,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平均水平和其他4个少数民族地区;1996—2007年西藏区域环境水平呈"W"型变动态势。资源转化率和水污染指数呈"N"型不稳定变动,生态保护指数和环境治理指数呈剧烈变动,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支持系统的不稳定性没有明显改观。因此,西藏应立足地缘和资源优势,充分考虑西藏生态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资产、生态敏感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胁迫等要素的综合影响,依据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大区和高寒草甸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山草原、高寒草甸生态地区生态区划,发展人工设计生态方案的生态重建途径。建立严格的生态补偿制度,逐步提升生态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整体性 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现代化 归一化系数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