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环境刑事司法视域下生态修复制度的建构与运行
被引量:
8
1
作者
吴帅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66,共12页
目前环境刑事司法中的生态修复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修复措施与环境刑事司法割裂、生态修复碎片化、生态修复效果不佳等问题,原因在于:缺乏贯穿环境刑事司法全程的生态修复制度对于生态修复责任的全流程约束。因此,应当构建统一的生态修...
目前环境刑事司法中的生态修复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修复措施与环境刑事司法割裂、生态修复碎片化、生态修复效果不佳等问题,原因在于:缺乏贯穿环境刑事司法全程的生态修复制度对于生态修复责任的全流程约束。因此,应当构建统一的生态修复制度以期问题的克服。生态修复制度立足于司法规律与生态规律的平衡,内含三种递进逻辑:“惩罚”与“修复”的权衡是其二元价值追求,即以生态修复责任的附加补强环境刑法威慑的不足,从而实现刑事司法与生态修复的良性互动;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及时调整是对二元价值的递进实现,即以轻刑结果的激励与程序回流的威慑倒逼犯罪人积极、持续地承担生态修复义务,保证修复结果的最优化;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全流程调整是对价值的再递进,即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循环检视对生态修复过程全程跟进,实现制度的动态优化与修复措施的及时调整。生态修复制度的内在逻辑生成了制度架构,具象为整体架构中的三个主要机制:类别化机制是在环境犯罪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确定生态修复措施的着力点,实现生态修复的优化功能;预防机制着眼于生态修复责任增加犯罪人义务的法律属性,以生态修复过程的展示减少环境犯罪的发生,扩充环境法益增量;匹配机制在立足于环境刑事司法特殊性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修复效果的最优化,从而达到生态修复效果与刑事司法的高度匹配。生态修复制度外接三条路径:技术路径保证生态修复方案制定的科学性;资金路径保证生态修复方案在充足的财力支撑下不折不扣地落实;监督路径保证公众全程参与生态修复,倒逼第三方以最低成本博得最优修复效果。运行路径的科学稳固是保障制度落地的重要抓手,因此,只有依靠这样科学高效的生态修复制度,并以稳定的路径完成“应然—实然”的转换,才能形成修复措施的咬合力,进而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的优化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环境刑事司法
惩罚
犯罪预防
修复资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衔接
被引量:
29
2
作者
董邦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当前,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存在不协调之处。从部门之间内部权力配置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权力配置不合理,导致机构功能发挥不足;从外部衔接机制看,案件移送不力问题较为严重。基于法律和事实原因,在行政执法阶段已...
当前,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存在不协调之处。从部门之间内部权力配置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权力配置不合理,导致机构功能发挥不足;从外部衔接机制看,案件移送不力问题较为严重。基于法律和事实原因,在行政执法阶段已经将大部分环境违法犯罪案件予以过滤,同时行政处罚缺乏有力司法保障而难以执行到位。如此情况导致环境违法犯罪的成本极低,发案率偏高。协调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关系应做到:突出环保行政执法机关之横向独立性与环保责任;重视法律规范执行与判例功能指引;夯实平台建设和联动机制等基础工作;加强检察机关对执法与司法监督;科学地进行证据衔接与转换;强化对环境监管中职务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如此,环境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才能够共同为生态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环境
行政执法
环境刑事司法
创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刑法与环境法的协调
被引量:
17
3
作者
焦艳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6-141,共6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包括刑法与环境法在内的现代法治手段具有内在需求。分析表明,中国刑事司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率较为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导致两者协调性较差的原因有:(1)环境政策与刑事政策在一定...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包括刑法与环境法在内的现代法治手段具有内在需求。分析表明,中国刑事司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率较为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导致两者协调性较差的原因有:(1)环境政策与刑事政策在一定时期呈现出价值分离的状态;(2)生态法益没有成为环境犯罪判定的核心指标;(3)环境执法的难点问题并没有转化为环境司法的重点。提升现阶段中国刑法与环境法协调性的主要进路有:(1)实现环境政策与刑事政策的紧密结合;(2)逐步实现刑事立法的生态化,促进生态法益的刑事保护;(3)加强环境刑事司法过程中生态法益的识别与度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刑法
环境
法
部门法协调
环境
刑事
立法
环境刑事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环境刑事司法视域下生态修复制度的建构与运行
被引量:
8
1
作者
吴帅帅
机构
东南大学法学院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66,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与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研究”(批准号:17ZDA131)。
文摘
目前环境刑事司法中的生态修复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修复措施与环境刑事司法割裂、生态修复碎片化、生态修复效果不佳等问题,原因在于:缺乏贯穿环境刑事司法全程的生态修复制度对于生态修复责任的全流程约束。因此,应当构建统一的生态修复制度以期问题的克服。生态修复制度立足于司法规律与生态规律的平衡,内含三种递进逻辑:“惩罚”与“修复”的权衡是其二元价值追求,即以生态修复责任的附加补强环境刑法威慑的不足,从而实现刑事司法与生态修复的良性互动;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及时调整是对二元价值的递进实现,即以轻刑结果的激励与程序回流的威慑倒逼犯罪人积极、持续地承担生态修复义务,保证修复结果的最优化;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全流程调整是对价值的再递进,即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循环检视对生态修复过程全程跟进,实现制度的动态优化与修复措施的及时调整。生态修复制度的内在逻辑生成了制度架构,具象为整体架构中的三个主要机制:类别化机制是在环境犯罪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确定生态修复措施的着力点,实现生态修复的优化功能;预防机制着眼于生态修复责任增加犯罪人义务的法律属性,以生态修复过程的展示减少环境犯罪的发生,扩充环境法益增量;匹配机制在立足于环境刑事司法特殊性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修复效果的最优化,从而达到生态修复效果与刑事司法的高度匹配。生态修复制度外接三条路径:技术路径保证生态修复方案制定的科学性;资金路径保证生态修复方案在充足的财力支撑下不折不扣地落实;监督路径保证公众全程参与生态修复,倒逼第三方以最低成本博得最优修复效果。运行路径的科学稳固是保障制度落地的重要抓手,因此,只有依靠这样科学高效的生态修复制度,并以稳定的路径完成“应然—实然”的转换,才能形成修复措施的咬合力,进而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的优化修复。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环境刑事司法
惩罚
犯罪预防
修复资金
Keywor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vironmental criminal justice
punishment
crime prevention
repair funds
分类号
D912.6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衔接
被引量:
29
2
作者
董邦俊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环境犯罪刑事对策研究"(10CFX030)
文摘
当前,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存在不协调之处。从部门之间内部权力配置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权力配置不合理,导致机构功能发挥不足;从外部衔接机制看,案件移送不力问题较为严重。基于法律和事实原因,在行政执法阶段已经将大部分环境违法犯罪案件予以过滤,同时行政处罚缺乏有力司法保障而难以执行到位。如此情况导致环境违法犯罪的成本极低,发案率偏高。协调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关系应做到:突出环保行政执法机关之横向独立性与环保责任;重视法律规范执行与判例功能指引;夯实平台建设和联动机制等基础工作;加强检察机关对执法与司法监督;科学地进行证据衔接与转换;强化对环境监管中职务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如此,环境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才能够共同为生态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环境
行政执法
环境刑事司法
创新机制
分类号
D922-1105 [政治法律—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刑法与环境法的协调
被引量:
17
3
作者
焦艳鹏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大学法学院
出处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6-141,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研究"(15ZD0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统计分析的我国环境保护刑事司法效能及其优化研究"(13FCX04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面上项目"污染环境罪司法解释实施效果及其优化研究"(2015CDJXY)
文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包括刑法与环境法在内的现代法治手段具有内在需求。分析表明,中国刑事司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率较为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导致两者协调性较差的原因有:(1)环境政策与刑事政策在一定时期呈现出价值分离的状态;(2)生态法益没有成为环境犯罪判定的核心指标;(3)环境执法的难点问题并没有转化为环境司法的重点。提升现阶段中国刑法与环境法协调性的主要进路有:(1)实现环境政策与刑事政策的紧密结合;(2)逐步实现刑事立法的生态化,促进生态法益的刑事保护;(3)加强环境刑事司法过程中生态法益的识别与度量。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刑法
环境
法
部门法协调
环境
刑事
立法
环境刑事司法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riminal law
environmental law
departmental law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egislation
environmental criminal justice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环境刑事司法视域下生态修复制度的建构与运行
吴帅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衔接
董邦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刑法与环境法的协调
焦艳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