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城市冷岛网络构建及优化——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1
作者
林佳怡
董寅
+1 位作者
戴嘉腾
郭力慈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82-5594,共13页
综合统筹自然景观规划与蓝绿设施配置形成契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的城市冷岛网络,对于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减少极端高温危险性、降低人口热暴露风险、缓解城市气候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以“新四大火炉”之一的福州市为研究...
综合统筹自然景观规划与蓝绿设施配置形成契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的城市冷岛网络,对于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减少极端高温危险性、降低人口热暴露风险、缓解城市气候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以“新四大火炉”之一的福州市为研究对象,融合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及开源互联网地图等多源地理大数据,基于电路理论、改进的移动搜索法与位置分配模型,构建了兼顾景观生态与环境正义、“点-轴-面-网”一体化的高密度中心城区冷岛网络格局,得到以下结论:(1)福州市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显著,建设活动频繁,人口高度密集的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2)研究识别出41个冷岛核心源地、83条冷岛廊道、37个冷节点、67个热节点、6个网络集群与137个新增蓝绿空间布局点,通过有机组合上述自然景观结构要素实现了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的蓝绿空间布局优化;(3)构筑了“一环一轴,三廊多点”的城市冷岛网络体系,“一环”为由主城核心区外围众多天然山体组成的环城绿环,“一轴”是指闽江廊道通风主轴,“三廊”即“石笋山-旗山湖-旗山”、“青芝山-红光湖-鳌峰山”、“闽江口-南山-大姆山”三条山体廊道,“多点”则是中心城区内由冷节点与新增蓝绿空间布局点共同构成的较大规模降温节点,进一步结合福州市派江吻海、“山、水、城”一体的自然禀赋优势提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改进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城市局部热环境及规划建设“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气候适应型城市提供可迁移的技术框架和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通性
环境公平性
蓝绿空间
冷岛网络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公平性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莉
余倩倩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2-1239,共8页
本研究选取2005-2016年海南省城乡居民生活实物消费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因生活消费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足迹与区域生态承载力存在结构性失衡,耕地资源不足。...
本研究选取2005-2016年海南省城乡居民生活实物消费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因生活消费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足迹与区域生态承载力存在结构性失衡,耕地资源不足。由于海产品消费量大,海水水域在消费足迹中占较大比例。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足迹及消费占用土地类型均与农村居民存在差异。2013-2016年,海南省农村不同收入居民的环境基尼系数小于收入基尼系数,表明农村居民消费占用的生态环境资源较收入水平相对公平。因此,应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保障海水水质安全,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居民生活消费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城乡居民
消费足迹
环境公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技术与环境治理现代化——基于环境成本公平性视角
被引量:
16
3
作者
孔繁彬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72,共8页
数字技术能够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识别与互通的能力,从而开启环境成本公平性导向的环境监管创新之门,通过加速技术开发与采用、促进信息的集中管控与共享、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奖惩透明度,克服了其在技术、组织和动力方面的...
数字技术能够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识别与互通的能力,从而开启环境成本公平性导向的环境监管创新之门,通过加速技术开发与采用、促进信息的集中管控与共享、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奖惩透明度,克服了其在技术、组织和动力方面的短板。由此,数字技术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实时、准确、全面地界定污染主体的环境成本,识别责任主体环境治理的能力、意愿及基本行为特征,保障差异化、精细化的监管策略得以实施,避免“一刀切”带来的不公平问题,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企业自愿环保行为,塑造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的有机融合必将打通环境治理的症结点,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环境
治理创新
环境
成本
公平性
智慧监管
环境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城市冷岛网络构建及优化——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1
作者
林佳怡
董寅
戴嘉腾
郭力慈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82-5594,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013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4YJCZH042)。
文摘
综合统筹自然景观规划与蓝绿设施配置形成契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的城市冷岛网络,对于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减少极端高温危险性、降低人口热暴露风险、缓解城市气候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以“新四大火炉”之一的福州市为研究对象,融合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及开源互联网地图等多源地理大数据,基于电路理论、改进的移动搜索法与位置分配模型,构建了兼顾景观生态与环境正义、“点-轴-面-网”一体化的高密度中心城区冷岛网络格局,得到以下结论:(1)福州市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显著,建设活动频繁,人口高度密集的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2)研究识别出41个冷岛核心源地、83条冷岛廊道、37个冷节点、67个热节点、6个网络集群与137个新增蓝绿空间布局点,通过有机组合上述自然景观结构要素实现了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的蓝绿空间布局优化;(3)构筑了“一环一轴,三廊多点”的城市冷岛网络体系,“一环”为由主城核心区外围众多天然山体组成的环城绿环,“一轴”是指闽江廊道通风主轴,“三廊”即“石笋山-旗山湖-旗山”、“青芝山-红光湖-鳌峰山”、“闽江口-南山-大姆山”三条山体廊道,“多点”则是中心城区内由冷节点与新增蓝绿空间布局点共同构成的较大规模降温节点,进一步结合福州市派江吻海、“山、水、城”一体的自然禀赋优势提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改进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城市局部热环境及规划建设“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气候适应型城市提供可迁移的技术框架和实践案例。
关键词
景观连通性
环境公平性
蓝绿空间
冷岛网络
福州市
Keywords
landscape connectivity
environmental equity
blue-green space
cold island network
Fuzhou City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公平性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莉
余倩倩
机构
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出处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2-123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RK024)
江苏省“333”人才项目(BRA2018043)
+1 种基金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7DIXM123)
南京邮电大学“1311”人才计划资助项目
文摘
本研究选取2005-2016年海南省城乡居民生活实物消费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因生活消费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足迹与区域生态承载力存在结构性失衡,耕地资源不足。由于海产品消费量大,海水水域在消费足迹中占较大比例。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足迹及消费占用土地类型均与农村居民存在差异。2013-2016年,海南省农村不同收入居民的环境基尼系数小于收入基尼系数,表明农村居民消费占用的生态环境资源较收入水平相对公平。因此,应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保障海水水质安全,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居民生活消费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海南省
城乡居民
消费足迹
环境公平性
Keywords
Hainan provinc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footprint
environmental equality
分类号
X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技术与环境治理现代化——基于环境成本公平性视角
被引量:
16
3
作者
孔繁彬
机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7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适应性主体动态博弈的蓝碳交易机制研究”(7200411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开展蓝碳交易的现实路径与制度设计”(2020M670370)。
文摘
数字技术能够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识别与互通的能力,从而开启环境成本公平性导向的环境监管创新之门,通过加速技术开发与采用、促进信息的集中管控与共享、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奖惩透明度,克服了其在技术、组织和动力方面的短板。由此,数字技术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实时、准确、全面地界定污染主体的环境成本,识别责任主体环境治理的能力、意愿及基本行为特征,保障差异化、精细化的监管策略得以实施,避免“一刀切”带来的不公平问题,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企业自愿环保行为,塑造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的有机融合必将打通环境治理的症结点,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环境
治理创新
环境
成本
公平性
智慧监管
环境
治理现代化
分类号
F124.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X3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城市冷岛网络构建及优化——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林佳怡
董寅
戴嘉腾
郭力慈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公平性分析
杨莉
余倩倩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数字技术与环境治理现代化——基于环境成本公平性视角
孔繁彬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