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信用制度选择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海盛 沈满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115,共10页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用制度内涵丰富,类型多样,是拥有强制型、选择型、引导型的制度工具。为推动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信用制度选择面临困境。该研究基于2003—2021年数据,理论探讨影响环境信用制度的因素,分...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用制度内涵丰富,类型多样,是拥有强制型、选择型、引导型的制度工具。为推动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信用制度选择面临困境。该研究基于2003—2021年数据,理论探讨影响环境信用制度的因素,分别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绿色信贷指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出台实施构建环境信用监管制度、绿色信贷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倍差法分析环境信用制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发现:(1)尽管单一型环境信用制度在一定程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组合型环境信用制度未起到“1+1>2”“1+1+1>3”效果。(2)影响环境信用制度的关键因素是内生交易成本,当内生交易成本过高时,环境信用制度“宁缺毋滥”;当内生交易成本忽略不计时,环境信用制度“多多益善”;当内生交易成本处于中间位置时,需要权衡选择单一或组合型环境信用制度。(3)信用环境是环境信用制度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调节变量,法制环境对环境信用制度支撑力偏弱。加强法制、信用环境建设,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是释放环境信用制度潜力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条件,应着眼制度替代加强环境信用制度选择,着眼制度互补加强环境信用制度耦合,着眼制度冲突加强环境信用制度协同,着眼制度空缺加强环境信用制度查漏补缺,着眼定性定量完善环境信用制度绩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信用制度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内生交易成本 EBM模型 空间倍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信用环境评价——基于2006~2010年的省际数据 被引量:22
2
作者 姚小义 钟心岑 杨凯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18,共7页
通过构建信用环境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2006~2010年信用环境的发展状况,对各地区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信用环境从整体上... 通过构建信用环境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2006~2010年信用环境的发展状况,对各地区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信用环境从整体上来说要优于中西部地区,但在具体的子环境中东部地区不存在绝对的优势;教育是信用环境中对信用制度最直接有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制度运行环境 评价体系 主成份分析 回归分析 省际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