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二鸟苷酸(c-di-GMP)作为潜在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丛晓燕 时建立 +6 位作者 孙文博 李俊 杜以军 吴家强 陈蕾 陈智 王金宝 《中国兽药杂志》 2014年第2期59-62,共4页
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ate,c-di-GMP)是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分子,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环二鸟苷酸作为免疫调节剂作用于真核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其有可能成为具有潜力的疫苗佐剂。本... 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ate,c-di-GMP)是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分子,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环二鸟苷酸作为免疫调节剂作用于真核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其有可能成为具有潜力的疫苗佐剂。本文综述了c-di-GMP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免疫特性和作为疫苗佐剂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二鸟苷酸 疫苗 佐剂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二鸟苷酸调控细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于连升 葛菁萍 +1 位作者 平文祥 杜仁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22-430,共9页
细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是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自身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壁外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可以调节细胞对不同基质的初始附着,保护细胞抗环境胁迫和脱水。作为潜在的益生元,EPS具有安全,无毒和特殊的理化性质,广泛应用... 细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是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自身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壁外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可以调节细胞对不同基质的初始附着,保护细胞抗环境胁迫和脱水。作为潜在的益生元,EPS具有安全,无毒和特殊的理化性质,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生物和工业等领域。然而,细菌代谢系统复杂,EPS的生物合成机制仍未得到全面解析。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ate,c-di-GMP)作为一类重要的第二信使,在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黏附、毒力以及EPS合成等众多生理活动上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c-di-GMP转录调控机制的解析,为探明细菌EPS的生物合成机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详细总结了c-di-GMP的特性及合成降解途径,重点综述c-di-GMP在介导细菌EPS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调控机理。本篇综述为揭示细菌EPS生物合成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胞外多糖 生物合成 环二鸟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及控制:基于群体感应与第二信使关系
3
作者 袁旖旎 周广晖 +6 位作者 董鹏程 刘昀阁 朱立贤 韩广星 仝林 肖阳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91-299,共9页
作为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对肉品质量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形成的生物被膜能够增强抗逆性,并发挥生物保护作用,从而使假单胞菌的消减更加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关于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颇多,其中群体感应(quorum sen... 作为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对肉品质量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形成的生物被膜能够增强抗逆性,并发挥生物保护作用,从而使假单胞菌的消减更加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关于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颇多,其中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对生物被膜的调控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并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此外,相较于传统的生物被膜抑制策略,开发基于假单胞菌QS系统和c-di-GMP以及二者关系的抑制策略针对性更强且更具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综述QS系统和c-di-GMP信号分子的合成过程,并从QS系统、c-di-GMP以及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并总结针对QS系统和c-di-GMP的靶向抑制策略,旨在为食品工业中控制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系统 环二鸟苷酸 肉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M1827在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及环境应激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莉莉 陈凯风 +6 位作者 陈兵 周洲平 王南威 瞿孝云 徐成刚 廖明 张建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207-5217,共11页
旨在研究环二鸟苷酸(c-di-GMP)通路代谢基因STM1827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的调控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测定c-di-GMP水平分析STM1827对c-di-GMP合成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生物被膜及运动性等试验分析STM1827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 旨在研究环二鸟苷酸(c-di-GMP)通路代谢基因STM1827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的调控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测定c-di-GMP水平分析STM1827对c-di-GMP合成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生物被膜及运动性等试验分析STM1827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最后通过氧胁迫和消毒剂胁迫等试验分析STM1827对鼠伤寒沙门菌环境应激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缺失株269ΔSTM1827胞内c-di-GMP水平与野生株相比升高了33.16%;在生物被膜形成方面,缺失株269ΔSTM1827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野生株相比上调了2.19倍,生物被膜相关胞外多糖含量增加1.3倍,且胞外多糖合成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01);在运动性方面,与野生株相比,269ΔSM1827运动性降低了13%,鞭毛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在氧应激和消毒剂应激条件下,STM1827基因缺失增强鼠伤寒沙门菌在氧胁迫和SDS消毒剂胁迫下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STM1827可以降解c-di-GMP,且通过抑制胞外多糖的合成与促进细菌运动性,进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最终导致细菌在氧胁迫和消毒剂胁迫下的耐受性降低。本研究为鼠伤寒沙门菌病作用靶点的筛查和防控措施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环二鸟苷酸 STM1827 生物被膜 运动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细菌关键小分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飞飞 傅玲琳 +3 位作者 鲍星月 刘长军 张晓双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72-279,共8页
食源性细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是食品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这些现象与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第二信使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系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发现细菌可通过... 食源性细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是食品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这些现象与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第二信使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系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发现细菌可通过利用胞外自诱导物和胞内c-di-GMP分别感知细胞密度和外界刺激来调控一系列生理活性。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关联的QS和c-di-GMP这两个系统,阐述食源性细菌关键小分子信号通路,探讨QS和c-di-GMP信号通路之间的调控网络,旨在更好地理解食品体系中细菌引起的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现象,提供保障食品品质与安全的控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细菌 群体感应 环二鸟苷酸 食品腐败 生物被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被膜初始黏附调控机制及其在食品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儒恒 阎俊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3-215,共13页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调控系统的影响,因此,对相关调控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环二鸟苷酸、双组分调控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3个主要影响细菌初始黏附的调控系统进行综述,并介绍这些调控系统调控细菌初始黏附作用的机制,同时对从控制初始黏附角度保证食品品质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可为控制细菌生物被膜危害食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黏附 生物被膜 环二鸟苷酸 双组分调控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食品品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唐佳灵 郭星蓝 +3 位作者 饶钧玥 杨茂杰 曹芸榕 韩国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72-380,共9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并可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的食源性致病菌,极大地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生物被膜是细菌面对极端环境而产生的一类抗逆性极强的形态,且对抗生素及机体免疫力有着天然的抵抗能力,普通的消毒手法不能完全...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并可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的食源性致病菌,极大地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生物被膜是细菌面对极端环境而产生的一类抗逆性极强的形态,且对抗生素及机体免疫力有着天然的抵抗能力,普通的消毒手法不能完全将其除尽。当副溶血性弧菌形成生物被膜之后,会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工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本综述主要从环二鸟苷酸、群体感应系统和双组分系统3个调控因素来阐述影响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信号分子,重点对形成过程中的信号分子调控机制进行概述,这对进一步揭示以上几种调控因素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十分必要。以期为食品安全、微生物防控等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探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被膜 环二鸟苷酸 群体感应系统 双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