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复合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肝脏糖代谢、内源消化酶活性和肠道中葡萄糖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常丹萍 刘观忠 +6 位作者 杨博文 赵国先 张东远 冯志华 李茜 张海华 王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5-945,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肝脏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内源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中葡萄糖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筛选出复合纤维素酶的适宜添加量。选取288只健康状况良好的5...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肝脏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内源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中葡萄糖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筛选出复合纤维素酶的适宜添加量。选取288只健康状况良好的53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杂粕(豆粕-棉籽粕-菜籽粕)型饲粮,3个试验组在玉米-杂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200、400、600 mg/kg复合纤维素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预试期7 d,正试期8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组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复合纤维素酶对蛋鸡蛋品质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400或600 mg/kg复合纤维素酶可以显著提高蛋鸡肝脏中丙酮酸激酶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组蛋鸡空肠中淀粉酶与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400或600 mg/kg复合纤维素酶均可以显著提高蛋鸡空肠中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1)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可知,在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复合纤维素酶可以通过提高饲粮中营养物质的释放量而增强蛋鸡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肝脏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还能提高空肠中SGLT-1 mRNA相对表达量,进而改善生产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蛋鸡玉米-杂粕型饲粮中复合纤维素酶的最适添加量为4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鸡 复合纤维素酶 玉米-杂粕型饲粮 生产性能 肝脏糖代谢 葡萄糖转运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对蛋鸡生产性能、钙磷代谢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连彬 陈秀丽 +2 位作者 岳洪源 高玉鹏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93-1600,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钙磷代谢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600只产蛋率和体重相近、健康的24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正对照组(PC组)饲喂总磷为0.60%(...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钙磷代谢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600只产蛋率和体重相近、健康的24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正对照组(PC组)饲喂总磷为0.60%(有效磷为0.36%)的正常基础饲粮;负对照组(NC组)饲喂总磷为0.40%(有效磷为0.16%)的低磷的基础饲粮;其余3个试验组(P125、P250和P500组)在NC组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125、250和500 U/kg的植酸酶。试验期为24周。结果表明:1)与NC组比较,P250和P500组产蛋率、平均蛋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但P250、P500和P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对料蛋比无显著影响(P>0.05),但有降低的趋势,对蛋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2)与NC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对血浆钙和胫骨钙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P250和P500组血浆磷、胫骨灰分和磷含量及磷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但P250、P500和P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与NC组相比,P250和P500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低磷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植酸酶能够改善蛋鸡生产性能、钙磷代谢及肠道的发育;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50 U/kg的植酸酶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粕型饲粮 植酸酶 生产性能 钙磷代谢 肠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仿生消化法筛选适用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的非淀粉多糖复合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胜利 刘示杰 +6 位作者 王述柏 刘文龙 马传兴 郭庆文 王兴吉 张明超 陈洪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62-1381,共20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响应面法优化筛选6种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添加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最优组合酶谱。采用第3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进行模拟胃肠液体... 本试验旨在探究响应面法优化筛选6种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添加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最优组合酶谱。采用第3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进行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每个水平设5个重复,以还原糖释放量(RS)和干物质消化率提高值(IDMD)为评价指标,确定单酶的最佳添加量;据此结果,进一步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6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6因子3水平L 54(36)试验,对6种单酶进行复配组合,以RS和IDMD为响应值,确定6种单酶的最佳组合酶谱。结果表明:在1~3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9.71 mg/g和2.86%;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9.59 mg/g和2.81%,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24%和1.75%,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在4~6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10.45 mg/g和2.95%;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10.34 mg/g和2.92%,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05%和1.02%,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综上所述,1~3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4~6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玉米-- 非淀粉多糖酶 还原糖 干物质消化率 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