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浆热絮凝脱除玉米秸秆水解液中木质素的研究
1
作者 杨煜鑫 齐剑 +10 位作者 吕鹏静 陈妍冰 孙玉茹 杜佩卿 黄金达 陈妍 朱勇 刘春兰 李敏 于孟辉 王高升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9,共11页
为了有效脱除木质素以提升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可生化性,本研究分析了高温热处理豆浆(Soymilk-TC)絮凝工艺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中木质素脱除的影响及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SoymilkTC絮凝工艺可脱除玉米秸秆水解液中85.38%胶体木质素及28.14%... 为了有效脱除木质素以提升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可生化性,本研究分析了高温热处理豆浆(Soymilk-TC)絮凝工艺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中木质素脱除的影响及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SoymilkTC絮凝工艺可脱除玉米秸秆水解液中85.38%胶体木质素及28.14%可溶性木质素,优于使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聚合氯化铝絮凝工艺的胶除效果。通过分析热处理前后豆浆的化学结构、表面电荷、表面疏水性、游离巯基含量等,对Soymilk-TC絮凝工艺中蛋白与木质素及其蛋白自絮聚过程中的热力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导致豆浆中大豆蛋白发生变性,增强了豆浆的表面疏水性,促进了豆浆与木质素通过疏水反应结合;同时巯基-二硫键反应促使木质素的豆浆分子聚合形成大分子聚集体,便于其从玉米秸秆水解液中分离。玉米秸秆水解液经Soymilk-TC絮凝工艺处理后可生化性显著提升,沼气得率及沼气生产速率分别提升了207.65%和3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水解液 可生化性 豆浆 絮凝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生产燃料丁醇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云 倪晔 +2 位作者 孙志浩 宋刚 夏子义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4-911,共8页
以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 13864为丁醇生产菌株,采用正交优化法确定了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底物的最优培养基配方:CaCO32.0 g/L,(NH4)2SO41.0 g/L,K2HPO40.5 g/L,玉米浆干粉15 g/L,MnSO4.H2O 0.01 g/L。采用该最优培养基配方,... 以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 13864为丁醇生产菌株,采用正交优化法确定了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底物的最优培养基配方:CaCO32.0 g/L,(NH4)2SO41.0 g/L,K2HPO40.5 g/L,玉米浆干粉15 g/L,MnSO4.H2O 0.01 g/L。采用该最优培养基配方,在3 L发酵罐中发酵培养40 h后,总溶剂为16.1 g/L,其中丁醇10.59 g/L,发酵强度为0.40 g/(L·h),生产率为0.33 g/g。通过对发酵过程进行变温调控证实低温有利于溶剂积累,总溶剂由17.01 g/L提高至19.98 g/L。在稀释率为0.1 h-1的变温连续发酵过程中,从80 h开始进入稳定产溶剂状态并持续至269 h,该阶段平均总溶剂为12.28 g/L(其中丁醇8.50 g/L),发酵强度为1.23 g/(L·h),是变温分批发酵(D方式)的4.9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玉米秸秆水解液 丁醇 变温连续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质体融合子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生产燃料乙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安东 王风芹 +2 位作者 张建 谢慧 杜风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49,共3页
对由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的融合子F10进行了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发酵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融合子F10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中葡萄糖和木糖的利用率远高于亲本D-12,发酵醪中乙醇浓度最高达到1.1%(v/v),明显高于双亲P-01(0.6%)和D-12(0.3%)。说明... 对由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的融合子F10进行了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发酵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融合子F10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中葡萄糖和木糖的利用率远高于亲本D-12,发酵醪中乙醇浓度最高达到1.1%(v/v),明显高于双亲P-01(0.6%)和D-12(0.3%)。说明融合子F10可以用于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生产燃料乙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子 玉米秸秆水解液 燃料乙醇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忠娣 潘丽军 杨培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778-14781,14796,共5页
[目的]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产丁醇能力。[方法]采用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结果]紫外辐照120 s,5%EMS处理60 m in条件下,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突变株M-31,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总... [目的]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产丁醇能力。[方法]采用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结果]紫外辐照120 s,5%EMS处理60 m in条件下,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突变株M-31,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总溶剂产量10.39 g/L,丁醇产量6.55 g/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6.48%和20.62%。对M-31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组合:初始水解糖浓度为80 g/L,(NH4)2SO43 g/L,KH2PO40.6 g/L,MgSO4.7H2O 0.4 g/L,FeSO4.7H2O 15 mg/L,并选择亚硫酸盐法对秸秆水解液进行脱毒,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5.19和8.27 g/L,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55.39%和55.74%。[结论]得到的高产突变株较出发菌株丁醇产量更高、更适合于生物质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磺酸乙酯 复合诱变 丁醇 玉米秸秆水解液 丙酮丁醇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水解液综合利用生产γ-聚谷氨酸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鹏程 任东雪 +1 位作者 李佳涵 郑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4-98,共5页
以玉米秸秆预处理以及酶水解得到的还原糖作为碳源发酵产γ-聚谷氨酸(γ-PGA),分别探究了葡萄糖、木糖、L-谷氨酸钠一水合物和金属离子对B.subtilisCGMCC1250生长以及γ-PGA生产的影响,在摇瓶中优化培养基组分,并进行发酵罐放大操作。... 以玉米秸秆预处理以及酶水解得到的还原糖作为碳源发酵产γ-聚谷氨酸(γ-PGA),分别探究了葡萄糖、木糖、L-谷氨酸钠一水合物和金属离子对B.subtilisCGMCC1250生长以及γ-PGA生产的影响,在摇瓶中优化培养基组分,并进行发酵罐放大操作。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经过稀碱预处理以及复合酶水解后,得到的混合糖质量浓度为(76.3±5.7)g/L,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木糖,两者比例为2.19∶1;在配制发酵培养基时添加40g/L的L-谷氨酸钠一水合物,及ZnSO_4·7H_2O0.29g/L、MnSO_4·7H_2O0.05g/L、FeCl_3·6H_2O0.11g/L,摇瓶发酵可得到产量为(20.5±2.70)g/L的γ-PGA;在3L发酵罐实验中采用补料分批发酵的方式生产可以提高产物产量,得到产量为25.6g/L的γ-P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水解液 葡萄糖 木糖 发酵 Γ-聚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常压等离子诱变结合玉米秸秆水解液驯化酿酒酵母生产生物乙醇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胜杰 高翔 袁戎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7-171,共5页
因玉米秸秆水解液抑制物中的糠醛和乙酸通常会抑制酿酒酵母的活力,造成乙醇产量下降。该实验为了获得抗水解抑制物并且提高乙醇产量的优良菌株,以酿酒酵母xp为出发菌株,通过常温常压等离子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temperature plasma... 因玉米秸秆水解液抑制物中的糠醛和乙酸通常会抑制酿酒酵母的活力,造成乙醇产量下降。该实验为了获得抗水解抑制物并且提高乙醇产量的优良菌株,以酿酒酵母xp为出发菌株,通过常温常压等离子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temperature plasma mutagenesis,ARTP)技术,得到突变体库,并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筛选压力,经过25代驯化培养,筛选出优良菌株xp2。该菌体的生物量DCW最高为3. 71 g/L,较原菌的3. 10 g/L上升了19. 68%。生长对数期为6~22 h,稳定期为22~42 h,比原菌的对数期明显提前。稳定期持续时间延长4 h,生长性能优势明显。发酵上清液中的糠醛1. 43 g/L,乙酸1. 21 g/L,较出发菌株发酵上清液的糠醛3. 78 g/L,乙酸1. 65 g/L,分别降低了62. 17%和26. 67%,乙醇产量和平均得率分别为38. 7 g/L和0. 806 g/(L·h),较出发菌株的30. 3 g/L和0. 631 g/(L·h),提高了17. 12%和27. 73%。该实验表明改造菌性状优良,转化糠醛和乙酸的能力明显提高,为今后筛选优良表型的酿酒酵母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常压等离子诱变 酿酒酵母 驯化 玉米秸秆水解液 生物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酸和蒸汽爆破预处理玉米秸秆对琥珀酸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谢慧 张东 +4 位作者 张兆昆 王石磊 毛国涛 王风芹 宋安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2,共6页
为了从玉米秸秆中获得高浓度可发酵糖以实现琥珀酸的高产,首先比较了蒸汽爆破和稀酸预处理2种方式对玉米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发现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中含有较多影响琥珀酸发酵的抑制物,因此采用水洗及D301树脂共同脱毒以减少玉米秸秆水... 为了从玉米秸秆中获得高浓度可发酵糖以实现琥珀酸的高产,首先比较了蒸汽爆破和稀酸预处理2种方式对玉米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发现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中含有较多影响琥珀酸发酵的抑制物,因此采用水洗及D301树脂共同脱毒以减少玉米秸秆水解液中的抑制物。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蒸汽爆破预处理的玉米秸秆酶解后总糖质量浓度最终能够达到147.24 g/L,高于稀酸预处理的115.61 g/L;经过蒸汽爆破、水洗脱毒后的玉米秸秆水解液初糖质量浓度为60 g/L时,蒸汽爆破组的琥珀酸的产量为25.32 g/L,得率为42.19%,比稀酸预处理组的琥珀酸产量提高1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酸预处理 蒸汽爆破预处理 脱毒 玉米秸秆水解液 琥珀酸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