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机器人使用与企业生产率分化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文 韩王喆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0-212,共23页
作为现阶段智能化生产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式,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在普遍提升企业生产率水平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不同企业生产率产生差异化影响,改变企业间生产率分布。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样... 作为现阶段智能化生产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式,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在普遍提升企业生产率水平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不同企业生产率产生差异化影响,改变企业间生产率分布。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样本数据,分别以工业机器人进口情况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离散程度作为工业机器人使用和生产率分布的度量指标,详细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对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扩大了企业间TFP离散程度,推动了企业生产率分化,这一效应在智能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微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与低生产率企业相比,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在更大幅度上提升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创新水平和生产规模,通过创新效应和规模效应对企业生产率增长产生了非对称影响,使得头部企业的生产率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导致企业生产率分布更加分化。本文从工业智能化视角为理解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分化提供了新思路,也是对工业机器人影响效应这一支文献的重要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生产率分化 tfp非对称增长 创新效应 规模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春 刘耀光 马晓春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7-69,共3页
玉米是中国的3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粮作物。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玉米的生产发展明显加快。为此,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率(TFP)增长状况,旨为我国玉米生产率增长... 玉米是中国的3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粮作物。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玉米的生产发展明显加快。为此,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率(TFP)增长状况,旨为我国玉米生产率增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玉米生产率(tfp) 理论研究 MALMQUIST指数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lmquist分析的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春 刘耀光 《技术经济》 2007年第7期64-68,共5页
玉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本文使用省级农产品成本收益面板数据,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率(TFP)增长状况。结果显示,1990~2004年中国玉米TFP的平均增长率为3.7%,呈现U形增长趋势。在此基础上,进... 玉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本文使用省级农产品成本收益面板数据,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率(TFP)增长状况。结果显示,1990~2004年中国玉米TFP的平均增长率为3.7%,呈现U形增长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TFP指数的收敛性,以此来衡量中国玉米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变化状况,考察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ALMQUIST指数 生产率(tfp)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与分解——基于Hicks-Moorsteen TFP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夏佳佳 郭萍 余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索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提高大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1980~2012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大豆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加总数量框架下的乘积完备Hicks-Moorsteen TFP指数法,对... 【目的】探索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提高大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1980~2012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大豆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加总数量框架下的乘积完备Hicks-Moorsteen TFP指数法,对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1980~2012年,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0.6%,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7%,是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效率(TE)、混合效率(ME)和剩余规模效率(RSE)年均损失分别为0.5%、0.2%和0.4%;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TFP增长表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三大地区大豆生产技术效率均存在损失。【建议】应该加大大豆生产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豆各生产区采取差异化策略、完善制度建设,以实现我国大豆生产可持续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全要素生产率 Hicks-Moorsteen tfp指数 时空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青贮夏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艳 刘海军 黄冠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91-98,共8页
适宜的耕作与覆盖措施可在不同程度节约农业用水。本文选用了翻耕处理、燃茬免耕处理和覆盖免耕处理为主要耕作措施,开展了为期2a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对农田土壤含水量、土面蒸发、夏玉米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 适宜的耕作与覆盖措施可在不同程度节约农业用水。本文选用了翻耕处理、燃茬免耕处理和覆盖免耕处理为主要耕作措施,开展了为期2a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对农田土壤含水量、土面蒸发、夏玉米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较少年份(2010年),覆盖免耕处理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他2处理,2a试验期间覆盖免耕处理0~120cm土壤贮水量一直高于其他2处理,且其土面蒸发量最小。2a试验期间,覆盖免耕青贮夏玉米产量较翻耕和燃茬免耕分别提高了11%和9%,青贮夏玉米水分生产率分别提高了11.7%和14.8%。覆盖免耕能减少土面蒸发和提高水分生产率,因此建议在北京地区夏玉米种植采用覆盖免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土壤 蒸发 翻耕 免耕 青贮夏玉米 土壤含水率 水分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吉两省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基于莫氏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丁岩 翟印礼 +1 位作者 周艳波 范强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1-182,共2页
玉米作为辽吉两省粮食产业中的重要粮食品种,已经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后的发展只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此现实背景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莫氏生产率指数对辽吉两省的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比较辽吉两省玉米生产资源配... 玉米作为辽吉两省粮食产业中的重要粮食品种,已经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后的发展只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此现实背景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莫氏生产率指数对辽吉两省的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比较辽吉两省玉米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时序变化,才能为今后制定玉米生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DEA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投入优化——以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志丹 孙占祥 +1 位作者 张广胜 刘宇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6-309,共4页
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法,从整体情况、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层面对2013—2014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14个乡(镇、村)201个农户的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及构成变动进行分析,并从静态的角度进一步指出玉米生产要素的投入优化... 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法,从整体情况、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层面对2013—2014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14个乡(镇、村)201个农户的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及构成变动进行分析,并从静态的角度进一步指出玉米生产要素的投入优化方向。结果表明: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规模效率的提升则是技术效率相对有效的根本来源;从不同种植规模来看,除了大规模的农户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正向增长外,中规模、小规模农户的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可见,玉米生产过程中区域性、结构性投入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尚且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玉米 全要素生产率 DEA-MALMQUIST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述评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旻 王康康 +1 位作者 张锦梅 田海洋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29,共3页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其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进行概述,其次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和评述;最后提出了四点有待注...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其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进行概述,其次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和评述;最后提出了四点有待注意与研究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技术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共同前沿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产出的贡献 被引量:34
9
作者 陈卫平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42,共3页
运用Torngvist-Theil指数法和增长账户法测算了1985-2003年期间我国TFP的变动及其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85-2003年我国玉米TFP的年均增长率为2.23%,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66.13%。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我国玉米TFP增长... 运用Torngvist-Theil指数法和增长账户法测算了1985-2003年期间我国TFP的变动及其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85-2003年我国玉米TFP的年均增长率为2.23%,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66.13%。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我国玉米TFP增长还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粮食生产和流通制度的变革,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玉米市场价格变动可能是产生玉米TFP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出增长源泉 中国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水分生产率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永强 李玲慧 +2 位作者 路洁 张若凝 宁月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1-208,共8页
基于2005-2017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玉米种植数据、灌溉用水量及气象数据等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及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不同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枯、平、丰)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玉米水分生产率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 基于2005-2017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玉米种植数据、灌溉用水量及气象数据等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及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不同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枯、平、丰)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玉米水分生产率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全省玉米灌溉水分生产率多年平均值为1.63kg/m3,玉米水分生产率总体每10a以0.04kg/m3的速率波动上升;在空间尺度上,全省玉米灌溉水分生产率均值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玉米水分生产率在枯水年(2006)和平水年(2007)总体均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而丰水年(2012)则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玉米单产量是影响各水分生产率指标最显著的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提高辽宁省农业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压力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生产率 时空变化 农业用水 玉米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玉米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以临泽绿洲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广录 张济世 樊立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1期15391-15394,15399,共5页
[目的]分析干旱区绿洲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黑河中游张掖市临泽县的绿洲灌区为例,根据绿洲灌区主要农作物玉米生长发育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9个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结果显示,1995~2009年... [目的]分析干旱区绿洲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黑河中游张掖市临泽县的绿洲灌区为例,根据绿洲灌区主要农作物玉米生长发育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9个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结果显示,1995~2009年影响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依次是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生产用种子>地膜使用量>农药施用量。说明干旱区绿洲玉米水分生产率受可控因素的影响明显大于不可控因素。[结论]在水资源限制的前提下,未来合理高效配置农业生产中可控因素的投入,应是干旱区绿洲玉米水分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分生产率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 绿洲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博 张永强 +2 位作者 宫思羽 董权瑶 付小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35-2445,共11页
采用DEA-mamlquist指数测算2004—2019年中国17个玉米主产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结果显示:2004—2019年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年... 采用DEA-mamlquist指数测算2004—2019年中国17个玉米主产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结果显示:2004—2019年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2%,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模式驱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显著(P<0.01)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协同作用驱动。分区域来看,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P<0.01)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村互联网的配套设施建设,发挥互联网“连接经济”的优势,应用多元化互联网技术,促进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互联网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玉米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施肥和灌水量对玉米根系发育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小炜 孙权 白春梅 《陕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玉米根系的发育状况直接关系着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在宁夏盐池县栽培粮饲兼用玉米正大12,研究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施肥处理,不同灌水处理与玉米根系各项生长指标的关系,生育期根系发育动态变化,根系发育和水分... 玉米根系的发育状况直接关系着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在宁夏盐池县栽培粮饲兼用玉米正大12,研究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施肥处理,不同灌水处理与玉米根系各项生长指标的关系,生育期根系发育动态变化,根系发育和水分生产率的关系。试验表明:(1)在水肥未饱和状态下,根系发育状况是影响水分生产率的直接因素,水肥对水分生产率的影响是通过对根系发育的影响而间接完成的。(2)施肥低于一定范围,笔者研究区为45 kg·667 m^(-2),肥料主要用于地上部分生长,对根系发育不起太大作用,施肥高于一定范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根系发育才呈递增趋势。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根系生长呈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说明了适度干旱反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较充足的水分也有利于根系发育。根系对P素的需求最多,对K素的需求略小于P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系发育规律 水分生产率 施肥和灌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要素生产率非参数测算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
14
作者 曲会朋 李宁 田玉英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36,40,共5页
玉米生产受到诸多投入要素的限制与影响,如种子、秧苗、劳动力、土地、农药、化肥、农膜、机械设备、畜力和其他物质投入等,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对于促进玉米高效持续增产至关重要。为此,在对中美两国玉米生产成本与单产时... 玉米生产受到诸多投入要素的限制与影响,如种子、秧苗、劳动力、土地、农药、化肥、农膜、机械设备、畜力和其他物质投入等,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对于促进玉米高效持续增产至关重要。为此,在对中美两国玉米生产成本与单产时序比较的基础上,利用基于DEA的非参数前沿面效率分解方法对全国主要地区的玉米全要素生产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纵向时间序列和横向不同区域两个视角研究了我国玉米生产效率和生产资源配置的演化过程及区域对比特征。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玉米生产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玉米生产效率的相应措施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产 全要素生产率 非参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吉两省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基于Trngvist指数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岩 翟印礼 周艳波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3-65,共3页
玉米作为辽吉两省粮食产业中的重要粮食品种,已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后的发展只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此,在此现实背景下,运用Trnqvist生产率指数对辽吉两省的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比较了辽吉两省玉米生产资源配置... 玉米作为辽吉两省粮食产业中的重要粮食品种,已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后的发展只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此,在此现实背景下,运用Trnqvist生产率指数对辽吉两省的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比较了辽吉两省玉米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时序变化,并给出了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要素生产率 Trnqvi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夏玉米水分生产率多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16
作者 于颖多 陈华堂 +1 位作者 魏征 张宝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3-48,共6页
量化限制因素的敏感性对协同提升作物水分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作物水分生产率在不同土壤、气象以及田间管理措施下参数的敏感性,以华北地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量化了基于DNDC模型的夏玉米水分生产率对... 量化限制因素的敏感性对协同提升作物水分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作物水分生产率在不同土壤、气象以及田间管理措施下参数的敏感性,以华北地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量化了基于DNDC模型的夏玉米水分生产率对土壤、气象和田间管理(灌溉水量、施肥量)等10个参数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 DNDC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0~50 cm土壤水分、作物蒸发蒸腾量、作物生长过程以及产量;灌溉水量、土壤初始氨氮浓度、CO-2浓度、第二次施肥量、降雨量以及日最高温度是不同水文年条件下对夏玉米水分生产率敏感程度高的限制因素。当水文年型由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转变时,灌溉水量的敏感性呈高于施肥量的敏感性的变化趋势,因此,考虑限制因素的敏感程度将更有助于提出区域分异下水分生产率多要素协同提升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生产率 全局敏感性分析 模型 DNDC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对玉米水分生产率及产量影响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伟 郭仁 李欣 《宁夏农林科技》 2013年第6期155-156,158,共3页
为了研究有机肥对玉米水分生产率及产量的影响,在彭阳县中部河谷残塬区老牙村淤绵土上进行地膜玉米施用有机肥试验;以降低耗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增产增效。结果表明,在施N素219kg/hm^2,且基、追施各占60%和40%的基础上,... 为了研究有机肥对玉米水分生产率及产量的影响,在彭阳县中部河谷残塬区老牙村淤绵土上进行地膜玉米施用有机肥试验;以降低耗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增产增效。结果表明,在施N素219kg/hm^2,且基、追施各占60%和40%的基础上,施用有机肥可相应提高水分生产效率0.11—0.24kg/(mm·hm^2),增产6.5%-10.6%,增收1200.2~1946.7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肥 水分生产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8
作者 姜宇博 于洋 +4 位作者 郝玉波 宫秀杰 李梁 吕国依 钱春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2期32-33,66,共3页
"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该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各玉米主产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回顾和实证分... "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该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各玉米主产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回顾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排名靠前的玉米产区是江苏、山东和四川,各产区技术进步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十二五"时期,排名靠前的产区是贵州、云南和江苏,黑龙江和新疆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储制度改革能否推动玉米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叶锋 李谷成 李欠男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66,共11页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稳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0-2018年全国20个玉米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的研究设计,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表征发展质量,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发展质量的静态影响和动态效应,并探...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稳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0-2018年全国20个玉米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的研究设计,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表征发展质量,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发展质量的静态影响和动态效应,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在考察期内呈现出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0%,且2016年后年均增长率为1.30%;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促进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主要原因在于收储制度改革初期玉米生产者补贴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能积极引导农户合理种植;收储制度改革通过资源配置效应、成本效应和财富效应提升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粮食支持制度改革,增进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合理性,补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的短板,以进一步推动玉米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作物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对品种、播期和水肥管理的响应
20
作者 徐云耀 宋朝玉 +2 位作者 姜雯 刘树堂 魏文良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7,共9页
合理的品种搭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及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是实现作物单产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传统对照(TCK)、传统模式(T)、水肥一体化对照(WFCK)、水肥一体化模式(WF)4种水肥管理模式,选取小麦... 合理的品种搭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及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是实现作物单产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传统对照(TCK)、传统模式(T)、水肥一体化对照(WFCK)、水肥一体化模式(WF)4种水肥管理模式,选取小麦品种济麦22(JM22)、青农2号(QN2)、烟农999(YN999)分别与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迪卡517(DK517)、京科728(JK728)轮作种植,开展小麦播期分别为10月16日(D1)、10月22日(D2)、10月28日(D3)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氮吸收和产量以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播期、水肥管理下的小麦、玉米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和产量存在差异。QN2地上部生物量较JM22、YN999分别显著提高5.47%、9.45%;ZD958地上部生物量较DK517、JK728分别显著提高2.19%、4.22%。D1处理小麦地上部生物量较D2、D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17%、9.43%。与传统处理组(TCK、T)相比,水肥一体化处理组(WFCK、WF)的小麦、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5.77%、6.94%。QN2较JM22、YN999产量分别显著提高5.22%、9.46%,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D2较D1、D3小麦产量分别提高3.00%、8.73%;WFCK较TCK、T较TCK、WF较WFCK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WF与T处理差异不显著,但WF处理组较T处理组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季灌溉水分生产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36.97%、45.01%和26.12%、22.46%。综上可知,青农2号-迪卡517轮作种植并结合小麦适当早播能够提高作物生物量、地上部氮吸收量和产量,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水肥管理模式相比,能够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作物产量 灌溉水分生产率 氮肥偏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