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及产量损失测定 被引量:20
1
作者 傅俊范 白元俊 +1 位作者 薛敏菊 牟连晓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播梯度观测结果,拟合了病害传播梯度模型。田间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1.67%~36.95%,平均产量损失率为1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流行动态 产量损失 传播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分析及产量损失测定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金堂 傅俊范 +2 位作者 严雪瑞 李海春 周如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5-839,共5页
通过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流行中,病情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随接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则可用直线模型来描述。同时,该病害... 通过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流行中,病情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随接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则可用直线模型来描述。同时,该病害产量损失研究表明,该病对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有影响,百粒重损失率明显高于穗粒数损失率,为穗粒数损失率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流行动态 产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生育期、接种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金堂 傅俊范 +5 位作者 李海春 薛腾 刘博 李阳 薛彩云 林天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7-151,共5页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生育期 接种浓度 叶面保湿时间 潜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刁毅 叶华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发生动态 抗病性 四川雅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关秀杰 刘亚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0749-10750,共2页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1.0×106孢子/ml),另设对照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病菌接种后7d进行发病级数调查,其病情严重度按国家标准分6级调查。[结果]随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的增大,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和病情指数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若以病级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经济阈值,则平均病级为0.45;若以病情指数为防治指标,则病情指数为14.10。[结论]该研究为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和经济阈值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为害损失 经济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幂指数模型模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的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1 位作者 潘荣光 李金堂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4-306,共3页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不同的发病梯度,利用SAS统计软件构建了该病害传播梯度的幂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幂指数模型可以模拟该病害传播动态,同时推导该病害在一个月最远传播距离为16m,两个月最远传播距离为28m。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传播梯度 幂指数函数 最远传播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金堂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1,共3页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进行捕捉及监测,发现生长季节不同时期孢子捕捉量不同,生长中前期捕捉量高,尤其是玉米播种后20~65 d捕捉的孢子数量占整个生长季节的89%以上,9月进入生长后期,孢子捕捉数量显著减少。分生孢子始...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进行捕捉及监测,发现生长季节不同时期孢子捕捉量不同,生长中前期捕捉量高,尤其是玉米播种后20~65 d捕捉的孢子数量占整个生长季节的89%以上,9月进入生长后期,孢子捕捉数量显著减少。分生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自捕捉到孢子后7 d左右田间开始陆续发病。孢子飞散量与气象因子(降雨量、相对湿度、温度)及病情(平均病斑数)相关性较低,但与调查当日病情(平均病斑数)和前7 d内的降雨量之积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气象因子 飞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流行动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梅丽艳 李志勇 黄春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50-52,共3页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时间(季节)流行动态和空间流行动态的系统研究,绘制出时间流行曲线和空间流行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上及不同菌株在相同玉米品种上的致病性和发展速度有差异...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时间(季节)流行动态和空间流行动态的系统研究,绘制出时间流行曲线和空间流行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上及不同菌株在相同玉米品种上的致病性和发展速度有差异,并随着调查时间的延后,病情指数有增加趋势,流行曲线经过升高—平稳的循环过程达到高峰值,8月下旬至9月初各个品种均达到发病高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以中心传播方式进行传播,随着距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大,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病情指数均有降低趋势。不同发病时期每个距离调查点的不同方向病情指数存在差异,距菌源中心较远处,东向比西向发病重,而发病前期和发病中期南向比北向发病重,发病后期距菌源中心近处各个方向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流行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禾本科草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能力的研究
9
作者 刘金平 张新全 刘朝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295-298,共4页
试验以草绿菌株(Curvularialunata)为病原,对9种常见禾本科草进行接种后,观测草的生长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发病部位、病斑大小、病斑密度等指标,综合评价供试草的抗感性。结果说明,弯孢叶斑病菌都可以侵染供试草,使草生长速度降低,新... 试验以草绿菌株(Curvularialunata)为病原,对9种常见禾本科草进行接种后,观测草的生长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发病部位、病斑大小、病斑密度等指标,综合评价供试草的抗感性。结果说明,弯孢叶斑病菌都可以侵染供试草,使草生长速度降低,新生叶片形成慢,形成的叶片短而窄,节间缩短。但是症状出现时间与严重程度不同,症状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剪股颖、狗牙根、多花黑麦草、鸭茅、高羊茅、牛鞭草、一年生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假俭草。供试禾本科草的抗感性:假俭草为R,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早熟禾为MR,高羊茅为MS,牛鞭草为R,剪股颖、狗牙根、多花黑麦草和鸭茅为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牧草 草坪草 牛鞭草 假俭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空间旋转模型(GRSM)
10
作者 李海春 宋贽 陶桂洪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78-1881,共4页
模型z=f(x)或z=f(y)绕z轴旋转,得到空间对称模型z=f((x2+y2)0.5)及不对称模型z=f((ax2+by2)0.5),其中x,y是空间距离。这些空间旋转模型可以反映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空间发展情况,同时通过SAS软件模拟得到掖单13和海试16上的较优空间分布模... 模型z=f(x)或z=f(y)绕z轴旋转,得到空间对称模型z=f((x2+y2)0.5)及不对称模型z=f((ax2+by2)0.5),其中x,y是空间距离。这些空间旋转模型可以反映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空间发展情况,同时通过SAS软件模拟得到掖单13和海试16上的较优空间分布模型。同时解释田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该病害出现对称和不对称分布模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旋转理论 模型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冬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7期111-111,共1页
探讨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盐源县的发生特点和发病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达到控制危害,确保玉米安全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危害症状 发生规律 发病情况调查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带菌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初侵染源的研究
12
作者 刁毅 叶华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83-1384,共2页
[目的]对种子带菌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侵染源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玻片萌发法和组织分离法测定种子外部带菌、内部带菌的存活力;采用沙培法在室内检测种子带菌对幼苗的侵染;应用田间培养法测定种子... [目的]对种子带菌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侵染源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玻片萌发法和组织分离法测定种子外部带菌、内部带菌的存活力;采用沙培法在室内检测种子带菌对幼苗的侵染;应用田间培养法测定种子带菌对玉米的侵染。[结果]玉米种子所带弯孢菌孢子和菌丝可以越冬成活,种子内部带菌影响种子萌发,种子外部带菌不影响种子萌发;种子内外带菌均能侵染玉米幼苗的胚根和胚芽。[结论]玉米种子带弯孢菌孢子和菌丝可以越冬并侵染幼苗,使幼苗长势衰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初侵染源 种子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病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
13
作者 臧少先 张义奇 +2 位作者 石丽军 狄继革 赵来顺 《河北农业科学》 2005年第2期7-11,共5页
2000~2003年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田间病残体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初侵染来源;播种期、施氮肥量、前茬作物和气象因子都会对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产生影响;提出了以清除病残体为主,化学防... 2000~2003年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田间病残体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初侵染来源;播种期、施氮肥量、前茬作物和气象因子都会对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产生影响;提出了以清除病残体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影响因子 发病规律 发生消长规律 综合防治措施 2003年 初侵染来源 发生程度 气象因子 前茬作物 化学防治 病残体 播种期 氮肥量 田间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空间传播的影响
14
作者 李金堂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6-139,共4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调查研究了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in]空间传播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栽培模式下病害均为中心式传播,空间传播模型用幂指数模型(X=a×D-b)拟合较...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调查研究了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in]空间传播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栽培模式下病害均为中心式传播,空间传播模型用幂指数模型(X=a×D-b)拟合较好。双株定向的a系数(传播发病后菌源中心处的子代病情)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而b系数(传播梯度)则一般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说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有利于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和传播,传播距离较常规栽培模式为远。根据田间小气候数据推断,上述差异可能是由2种栽培模式下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田间小气候因素不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双株定向 空间传播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及防治
15
作者 杨海燕 韩志乾 《河南农业》 2005年第4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20世纪80年代 防治 玉米杂交种 叶部病害 产量影响 黄斑病 黑霉病 中后期 黄早四 主产区 俗称 亲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Gaussian模型
16
作者 李海春 《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994-996,共3页
沈阳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在掖单13和海试16品种上满足高斯模型z=a/t^0.5EXP((bx^2+cxy+dy^2+ex+fy)/t),其中z是田间任意一点(x,y)处玉米植株上病斑个数,单位个;t是弯孢菌生长时间,单位d;x是东西... 沈阳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在掖单13和海试16品种上满足高斯模型z=a/t^0.5EXP((bx^2+cxy+dy^2+ex+fy)/t),其中z是田间任意一点(x,y)处玉米植株上病斑个数,单位个;t是弯孢菌生长时间,单位d;x是东西方向距离菌源中心的距离,单位m;y是南北方向距离菌源中心的距离,单位m;a、b、c、d、e和f是经验系数。该模型预测,在有菌源条件下,该病在1个月、2个月和整个生长季最远传播距离分别为18 m,26 m和45 m;在条件适宜时,该病的最佳防治时间是距离菌原中心6 m处约在0-3 d;12 m处约在0-13 d;18 m处约在0-25 d;24 m处约在0-4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高斯模型 最远传播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红 孙德全 +4 位作者 潘丽艳 李绥艳 马延华 文景芝 王振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年第4期6-10,共5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目前的重要玉米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来源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玉米品种间以及自...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目前的重要玉米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来源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玉米品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不同遗传来源的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吉63、黄早4、自330、丹9046、丹9041、铁7922、掖478、沈5003、丹340和E28等一批应用多年的种质均为感病类型(MS^HS),而新选育的各类群一些种质和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的78599等一些外来种质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品种抗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较抗病,抽丝期极为感病;筛选出一批抗弯孢病菌的品种和自交系,为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鉴定 品种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RAPD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鄢洪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258-261,共4页
从60条随机引物中选择12对组合,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共扩增出128条遗传标记。根据这些标记使用Statistic统计软件对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最高相似系数是为87%,最低为47%。22个供... 从60条随机引物中选择12对组合,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共扩增出128条遗传标记。根据这些标记使用Statistic统计软件对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最高相似系数是为87%,最低为47%。22个供试菌株在连锁距离0.4范围内全部聚在一起,树状图上的菌株可分成5—6组。a组包括:98-36、98.25、98-17、98-07、98-01和98-286个菌株,是遗传基础最接近的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叶斑病 致病性分化 DNA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等位酶及蛋白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鄢洪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255-257,共3页
利用同功酶电泳技术对采自国内的23个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以及SOD、EST、PPO、MDH、POD等酶系分析,发现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连锁距离0.36上将所有菌株聚合在一起,大致可以分成7个组,与病... 利用同功酶电泳技术对采自国内的23个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以及SOD、EST、PPO、MDH、POD等酶系分析,发现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连锁距离0.36上将所有菌株聚合在一起,大致可以分成7个组,与病菌致病性分组有些一致或相近,但也有些不同或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叶斑病 生理分化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龙朋 李倩 +1 位作者 杨二波 王帅溥 《河南农业》 2012年第15期24-24,23,共2页
21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北、华北主要玉米生产区发生一种新的病害,群众称之为黄斑病,即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此病在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也为害苞叶,通常植株下部先染病,陆续向上发展,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综述 生产区 黄斑病 成株期 为害 病害 叶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