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影像的北安市玉米大豆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研究
1
作者 张卜戈 魏东岚 《绿色科技》 2024年第9期212-216,共5页
探究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分布特征,有利于探究轮作制度实施情况,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生产格局,提高经济效益,保障粮食安全。选取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以黑龙江省北安市为研究区,采用高分一号影像作为数据源,计算植被指数中的比值植被指数... 探究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分布特征,有利于探究轮作制度实施情况,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生产格局,提高经济效益,保障粮食安全。选取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以黑龙江省北安市为研究区,采用高分一号影像作为数据源,计算植被指数中的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转换型植被指数(TVI)、改进型叶绿素吸收比率指数(MCARI)和灰度共生矩阵(GLCM)纹理特征中的二阶矩阵(the second moment)和熵(entropy)作为最优特征级,并结合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实验区玉米大豆进行分类。结果表明:①选取最优特征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分类的总体分类精度以及单类地物分类精度能够平均达90%,Kappa系数能达到0.9;②2013-2016年大豆种植面积上涨,由2013年的582.81 km^(2)上涨到2016年的2029.42 km^(2);2017年基本与2016年持平,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到925.31 km^(2);2020-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 km^(2);③2013-2014年北安市玉米种植面积增大;2014-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由2014年的1687.46 km^(2)缩减到2016年的1031.7 km^(2);2017年和2018年基本与2016年持平,2020年下降到551.1 km^(2);2021年上涨到1386.77 km^(2),2022年略有下降。指出了2016年黑龙江省轮作制度实施后北安市大豆种植面积整体上呈现上涨趋势;2013-2016年北安市玉米种植面积受价格变动等因素影响较小,说明玉米的固有需求指数要高于大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带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玉米大豆种植结构演变 农作物分类 GF-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吐丝25 d去雄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杨然 徐彬彬 +3 位作者 蒿呈龙 龙厚元 刘明敏 班学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3期65-68,183,共5页
研究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形式下玉米人工去雄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今后大田大面积机械去雄作业奠定理论基础。选用苏玉34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玉米吐丝后25 d进行人工去雄,设置去雄1张叶片保留棒上5叶(S1)、去雄2张叶片保留棒上4叶(... 研究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形式下玉米人工去雄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今后大田大面积机械去雄作业奠定理论基础。选用苏玉34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玉米吐丝后25 d进行人工去雄,设置去雄1张叶片保留棒上5叶(S1)、去雄2张叶片保留棒上4叶(S2)、去雄3张叶片保留棒上3叶(S3)、去雄4张叶片保留棒上2叶(S4)、去雄5张叶片保留棒上1叶(S5)5个去雄处理,其中以不去雄(CK)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去雄1~3叶显著改善了玉米生长状况、百粒重和穗粒数,且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去雄4~5叶抑制了玉米生长,其对百粒重、穗粒数及产量结构影响效果较差。因此,在后期对田间玉米生产去雄时,要想显著提高玉米田间产量,可以优先考虑去雄1~3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玉米去雄 产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闫梦川 魏东岚 吴云霞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6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究东北三省(以下简称东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方法】采用决策树法,基于MOD13Q1数据,结合农作物物候数据和东三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指数对东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 【目的】探究东北三省(以下简称东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方法】采用决策树法,基于MOD13Q1数据,结合农作物物候数据和东三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指数对东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5年东三省玉米和大豆的平均斑块面积持续增长,斑块密度持续下降,斑块聚合度在整体上呈增加趋势。2000-2010年东三省水稻平均斑块面积持续增长,斑块密度持续减少;2010-2015年水稻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密度增加;2000-2015年水稻斑块聚合度处于稳定状态。【结论】从种植结构来看,2000年大豆是东三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2005-2015年玉米是东三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从种植格局来看,东三省玉米和大豆的种植一直比较集中,水稻种植在2010-2015年出现轻微的破碎化现象,但整体上相对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大豆 水稻 玉米 种植结构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洁田玉助力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推广
4
作者 乔艳辉 高秀芬 +2 位作者 张冉 刘磊 杜力宾 《河北农机》 2022年第13期2-3,共2页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是我国大豆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2019年开始连续4年写入中央_号文件。2022年的一号文件更明确指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已成为黄淮海区域重要的常态化种植模式,必...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是我国大豆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2019年开始连续4年写入中央_号文件。2022年的一号文件更明确指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已成为黄淮海区域重要的常态化种植模式,必将对该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模式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一号文件 黄淮海区域 西南地区 常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昆仑 李奎亮 《种业导刊》 2017年第9期29-29,共1页
为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大油料生产的同时兼顾粮食生产,实现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在借鉴外地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沈丘县种植特点和生产水平,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关键词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玉米 套作 大豆 粮食生产 油料生产 单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畜禽业与国内玉米和大豆产业未来的协调发展
6
作者 张建华 杨庭贵 +1 位作者 陆桂平 周新民 《饲料博览》 2003年第4期23-25,共3页
本世纪以来,安全生产和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农牧业的主题,畜禽业和农业互为依存、互为支持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畜禽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玉米和大豆类大宗饲料的高产、无药残、无公害等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 中国 畜禽业 国内 玉米产业 大豆产业 品种结构 耕作技术 种植模式 病虫害 生物防治 转基因 物资流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大豆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肖运成 《种子科技》 2011年第4期41-42,共2页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已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以其味香、品质佳、营养丰富等特点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较大,种植效益较高。
关键词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鲜食玉米 鲜食大豆 农业产业结构 市场需求量 农业生产 营养丰富 种植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新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董丽萍 关景坤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7年第12期7-7,共1页
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技术适合旱作区农业,尤其是对调整种植结构认识不清的农民。打破“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大豆”思想守旧农民的枷锁,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增收,农民要致富,就要打破这个枷锁,转变旧观念依靠先进的技术同走致... 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技术适合旱作区农业,尤其是对调整种植结构认识不清的农民。打破“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大豆”思想守旧农民的枷锁,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增收,农民要致富,就要打破这个枷锁,转变旧观念依靠先进的技术同走致富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栽培技术 栽培新技术 大豆 玉米 套种 种植结构 旱作区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鲜食玉米—鲜食大豆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项国兴 《现代农村科技》 2014年第19期10-10,共1页
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杭州市萧山区靖江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探索高效种植模式,近年来推广示范甘蓝(包心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一年三熟粮经轮作高效模式,不仅提高了土... 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杭州市萧山区靖江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探索高效种植模式,近年来推广示范甘蓝(包心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一年三熟粮经轮作高效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还显著增加了种植大户收入。全年三季每亩总产值11650元,减去总成本5000元,净利665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年三熟 鲜食大豆 鲜食玉米 高效栽培 甘蓝 技术 高效种植模式 种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年黑龙江大豆补贴继续高于玉米
10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共1页
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为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优质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今年,黑龙江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将继续实行差异化政策,拉大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差距.
关键词 优质大豆 黑龙江省 补贴标准 玉米 种植结构调整 综合生产能力 种植面积 生产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州夏大豆耕作种植方式及栽培技术
11
作者 钮福新 刘江春 +3 位作者 钮向宁 张磊 高建勇 叶光 《中国种业》 2010年第S1期103-104,共2页
大豆是沧州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技术 大豆 种植方式 种植面积 沧州 农业生产结构 高油大豆 玉米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庄河市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技术实施方案
12
作者 于淑红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第8期94-94,96,共2页
为深入贯彻辽宁省庄河市政府关于水田种植结构调整工作,确保水田能因地适种,抓好生产,夺得丰收,提出以下实施方案:当地高燥水田和雨季不易受水淹且排水顺畅的水田,改种玉米和大豆;洼水田和雨季易受水淹的水田,实行水稻旱直播;临近河流... 为深入贯彻辽宁省庄河市政府关于水田种植结构调整工作,确保水田能因地适种,抓好生产,夺得丰收,提出以下实施方案:当地高燥水田和雨季不易受水淹且排水顺畅的水田,改种玉米和大豆;洼水田和雨季易受水淹的水田,实行水稻旱直播;临近河流和方塘的水田,进行水稻插秧,实行节水栽培。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业种植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 种植结构调整 玉米 大豆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技术
13
作者 宁晓敏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年第5期7-7,共1页
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技术适合旱作区农业,尤其是对调整种植结构认识不清的农民。打破"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大豆"思想守旧农民的枷锁,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增收。现将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关键词 立体栽培技术 大豆 玉米 套种 种植结构 旱作区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攸县有效推进种植结构调整
14
作者 齐林 《湖南农业》 2018年第8期18-18,共1页
2018年攸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稳步推进,圆满完成种植结构调整任务。实际落实种植结构调整面积4660公顷,其中大豆2107公顷、湘莲1000公顷、玉米366公顷、花生66.7公顷、桑麻及其他作物1120公顷。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攸县 科学决策 公顷 大豆 玉米 花生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我国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000万亩13年来首次减少
15
《中国猪业》 2016年第8期79-79,共1页
当前农业的突出问题是品种结构不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扩大、进口不断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关键词 种植面积 玉米 品种结构 供大于求 不平衡 大豆 棉花 油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市场去政策化大势所趋
16
《黑龙江粮食》 2016年第6期5-6,共2页
5月23日至6月4日,"大商所组织东北三省春季大豆、玉米考察团",对东北三省多地大豆、玉米生长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就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成本和往年出售价格、收入等与农民进行了交流,同时深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子公司、玉米淀... 5月23日至6月4日,"大商所组织东北三省春季大豆、玉米考察团",对东北三省多地大豆、玉米生长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就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成本和往年出售价格、收入等与农民进行了交流,同时深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子公司、玉米淀粉和酒精加工企业、大豆与玉米收储企业,以及粮食管理部门、大豆协会等就东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豆和玉米产业规划、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价补分离政策将如何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植 玉米水分 东北三省 种植专业 种子公司 出售价格 收储企业 种植面积 种植结构调整 市场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补贴标准继续高于玉米
17
作者 刘伟林 《农村百事通》 2018年第15期15-15,共1页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为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优质大豆综合生产能力,2018年,黑龙江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继续实行差异化政策,拉大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差距。
关键词 优质大豆 补贴标准 黑龙江省 玉米 种植结构调整 综合生产能力 种植面积 生产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正式出台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
18
《黑龙江粮食》 2017年第5期4-4,共1页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黑龙江省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调整完善大豆补贴政策,保障玉米和大豆生产者基本收益,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关键词 补贴政策 黑龙江省 生产者 大豆 玉米 种植结构调整 政府办公 市场定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浅山丘陵区大豆——玉米一年两作栽培新模式
19
作者 李翠霞 《河北农业》 2011年第12期13-14,共2页
平山县地处石家庄西部浅山丘陵区,在近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中,我们探索出了“浅山丘陵区大豆——玉米一年两作栽培新模式”,亩纯收益达2135元。该模式适应性广,生长势强,品质优,无公害,技术操作简便,群众易接受,是发展浅山丘陵... 平山县地处石家庄西部浅山丘陵区,在近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中,我们探索出了“浅山丘陵区大豆——玉米一年两作栽培新模式”,亩纯收益达2135元。该模式适应性广,生长势强,品质优,无公害,技术操作简便,群众易接受,是发展浅山丘陵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适宜在冀西山区及等同类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山丘陵区 一年两作 栽培 玉米 大豆 种植结构调整 技术操作 农民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张洪伟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7期41-43,共3页
探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优化种植模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在山东菏泽的试验田开展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群落... 探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优化种植模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在山东菏泽的试验田开展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作模式下,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加,真菌数量有所下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提升。间作处理下细菌数量比玉米单作增加了25.3%,比大豆单作增加了31.7%。玉米与大豆间作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生态,对促进土壤健康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