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玉米养分积累及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蒋雨洲 崔馨宇 +5 位作者 张燕 张宏媛 石云强 邵勇 王鹏 李玉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3-955,共13页
【目的】探究化肥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玉米养分积累与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为维护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养分管理技术支撑。【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连续两年在黑龙江大庆进行,试验包括1个单施化肥对照(CK)和3个... 【目的】探究化肥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玉米养分积累与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为维护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养分管理技术支撑。【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连续两年在黑龙江大庆进行,试验包括1个单施化肥对照(CK)和3个化肥配施有机物料(腐熟秸秆、腐植酸、鸡粪)处理。在玉米收获期,采样测定玉米地上部养分积累、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与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与CK相比,配施有机物料处理提高了玉米地上部氮、磷的积累量。腐熟秸秆处理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显著。与单施化肥对照相比,施用鸡粪和腐熟秸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差异细菌的数量,降低了差异真菌的数量,腐植酸处理降低了差异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所有处理中,细菌特有的差异微生物种类数量均高于真菌,相对丰度>5%的4个细菌门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菌门(Acidobacteri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3个细菌科分别为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和维近单胞菌科(Vicinamibacteraceae),1个细菌属为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相对丰度>5%的3个真菌门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1个真菌科为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1个真菌属为柄孢壳菌属(Podospora)。除腐植酸处理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腐熟秸秆和腐植酸处理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外,其他有机物料处理的酶活性相较于CK没有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中酸性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P<0.05),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P<0.01);真菌中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玉米植株氮、钾积累呈负相关(P<0.05);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与玉米植株钾积累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化肥基础上配施不同有机物料显著增加了玉米地上部的氮、磷养分积累量,提高了玉米产量。腐熟秸秆与化肥配施显著改变了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组成,施用鸡粪和腐熟秸秆增加了土壤中差异细菌的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密切相关,尤其是细菌和真菌属水平上的Sphingomonas和Podospora,并且玉米植株氮、磷积累均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化肥 玉米养分积累 微生物组成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引黄灌区玉米养分积累、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
作者 马涛 丁玉萍 +2 位作者 吴娜 韩羽 刘吉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目的】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引黄灌区玉米养分积累量、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提出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为引黄灌区玉米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了单施化肥(CK)、有机肥替代化肥25%(C_(1))、有机肥替代化肥50%(C... 【目的】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引黄灌区玉米养分积累量、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提出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为引黄灌区玉米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了单施化肥(CK)、有机肥替代化肥25%(C_(1))、有机肥替代化肥50%(C_(2))、有机肥替代化肥75%(C_(3))、单施有机肥(C_(4))5个施肥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玉米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以提高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促进玉米各器官养分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可知C_(2)处理的效果最佳。0~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略高于20~40 cm且两个土层养分含量变化趋势相似。0~20 cm土层在成熟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C_(2)处理较CK分别提高了30.61%、2.66%、17.52%;较C_(4)处理分别提高了25.48%、14.63%、21.19%。成熟期C_(2)处理较CK玉米各器官氮、磷、钾的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4.55%、16.46%、42.93%;较C_(4)处理分别提高了24.02%、11.60%、26.36%。C_(2)处理的穗粒数、穗质量、穗粒质量、百粒质量及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C_(2)处理较CK、C_(4)处理分别增产5.10%、9.51%。【结论】有机肥替代50%化肥可以改善田间土壤肥力,促进玉米植株养分积累,增加穗粒数、穗质量、穗粒质量、百粒质量,进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肥替代化肥 玉米养分积累 土壤肥力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陈虹 文熙宸 +3 位作者 曾瑾汐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为了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体系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养分积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应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供氮(0, 120, 180, 240 kg/hm^2,记为N0、N1、N2、N3)和供磷水平(0, 35, 70, 105 kg/hm^2,记为P0、P1、P2、P3)... 为了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体系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养分积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应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供氮(0, 120, 180, 240 kg/hm^2,记为N0、N1、N2、N3)和供磷水平(0, 35, 70, 105 kg/hm^2,记为P0、P1、P2、P3),以单作玉米(施氮水平:N0、N2,施磷水平:P0、P2)为对照。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较玉米单作施氮磷的增效作用更明显,分别提高了20.16%和20.60%。套作玉米中,各氮磷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有影响,相同磷素水平下,土壤脲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于施氮180 kg/hm^2时最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受到抑制,有效磷含量较不施氮降低;相同氮素水平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脲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碱解氮含量先增后减。相关分析表明,氮磷互作下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6~0.812),与玉米氮磷积累呈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及植株吸磷量呈正相关,尤其与有效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关系(r=0.634~0.851)。综上,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由于种间效应和氮磷互作共同作用,活化了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提高土壤碱性氮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利于玉米植株氮、磷素的累积。本试验研究范围内,套作模式下玉米氮磷配施以氮减至180 kg/hm^2、磷减至70 kg/hm^2时,效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氮磷配施 玉米养分积累 土壤酶活性 土壤速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下调控水肥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隋凯强 付丽亚 +3 位作者 韩伟 林少雯 刘树堂 皇甫呈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2-218,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水肥配比对玉米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共设16个试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肥条件下,耕作深度30 cm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耕作深度20 cm,产量最大的处理是...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水肥配比对玉米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共设16个试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肥条件下,耕作深度30 cm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耕作深度20 cm,产量最大的处理是A_1M_2W_3,为9 950 kg/hm^2,较A_1M_1W_0的产量增加了46. 32%。玉米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大小顺序为籽粒>叶>茎秆>根,茎秆、根中氮素含量最高的是处理A_1M_2W_3,籽粒、叶中的氮素积累量最大的是处理A_1M_2W_2,磷素在各器官内的积累量高低依次是:籽粒>叶>茎秆>根。各器官钾素的积累量大小顺序为茎秆>籽粒>叶>根,各器官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最低的处理是A_2M_1W_0。当耕作深度与有机肥同一水平(A_1M_2)时,各处理的产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中氮素的含量占整个玉米植株氮素含量的百分比分别是49. 57%,49. 29%,45. 21%,43. 82%,磷素分别是43. 61%,36. 69%,43. 31%,40. 88%,钾素分别是26. 05%,29. 27%,28. 65%,27. 79%。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合适的水肥配比对玉米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水肥水平调控下,耕作深度30 cm较深度20 cm提高了玉米的生物产量,提高了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在耕作深度30 cm、水分在70%、有机肥施用7 500 kg/hm^2时,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积累量最大,产量最高。深翻能改变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提高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水肥耦合 玉米养分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