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成效、困境与对策思路
1
作者 丁永潮 吕开宇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131,共3页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作为三大主粮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先行探索,分析其政策效果,有助于为今后粮食支持政策的完善积累经验,更为今后粮食政策改革找准方向。本文基于政策目标,梳理政策效果发现: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短期上基...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作为三大主粮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先行探索,分析其政策效果,有助于为今后粮食支持政策的完善积累经验,更为今后粮食政策改革找准方向。本文基于政策目标,梳理政策效果发现: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短期上基本实现了缩减玉米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障农民收入和提升玉米竞争力的既定政策目标,但长期上,实现部分目标面临新的挑战,出现了玉米供给不足和市场机制作用逐渐减弱的新困境。未来,不仅要立足国内、统筹国际,保障玉米供给,还应持续深化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以提高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提升国内玉米竞争力与供给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 成效 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猪肉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李玲飞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77-180,共4页
文章旨在分析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猪肉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以维护猪肉供应市场稳定性。基于2012—2021年我国19个玉米主产省份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法检验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我国猪肉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一系... 文章旨在分析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猪肉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以维护猪肉供应市场稳定性。基于2012—2021年我国19个玉米主产省份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法检验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我国猪肉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基础上,伴随玉米价格升高,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能够正向提升我国猪肉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升效果约为0.042。进一步研究发现,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猪肉供应链上游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明显,政策实施后猪肉供应链上游稳定性上升了0.1067%。研究表明,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我国猪肉供应链稳定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该效应在猪肉供应链上游促进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 猪肉供应链稳定性 经济发展水平 替代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金海 彭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基于2009—2020年玉米主产省市域层面数据,采用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价补分离政策显著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了玉米总产量;价补分离... 基于2009—2020年玉米主产省市域层面数据,采用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价补分离政策显著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了玉米总产量;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时效性,这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竞争作物种植比例来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同时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玉米单产;玉米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大于玉米单产的正向效应,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减少玉米播种面积,最终使玉米总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政策 分离 玉米生产 粮食种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补分离”政策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艳军 张金凤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2,共12页
自2014年以来实行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影响重大,基于此,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信息份额模型等方法,以大豆、棉花和玉米为样本,从流动性和价格发现两个视角切入,探讨'价补分离'政策对期货... 自2014年以来实行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影响重大,基于此,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信息份额模型等方法,以大豆、棉花和玉米为样本,从流动性和价格发现两个视角切入,探讨'价补分离'政策对期货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及价格发现功能,价格市场化程度与期货市场效率成正比。因此,我国应坚持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注重利用期货市场在政策效果反馈中的作用,为制定及完善农产品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分离”政策 信息份额模型 农产品期货 流动性 格发现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统计检验 被引量:5
5
作者 曾智 何蒲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76-80,共5页
文章运用我国19个主产区省份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和合成控制法,研究了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发现:价补分离政策降低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政策效应为... 文章运用我国19个主产区省份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和合成控制法,研究了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发现:价补分离政策降低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政策效应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用DID再次估计发现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人均GDP、粮食价格、粮食产量、政府对市场干预度对农民经营性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机总动力、化肥使用量、播种面积、农村固定资产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影响不显著。并为价补分离政策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政策 农民收入增长 合成控制法 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供需状况及价格和农户收入波动趋势 被引量:8
6
作者 吕晓英 李先德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6,共7页
2016年,我国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玉米价格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农业统计数据进行了调整,使2016年玉米产量上调了20%,而肉类总产量仅上调了1.69%,玉米供需数量发生明显变化。为此构建了我国玉米生产、供给、需求... 2016年,我国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玉米价格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农业统计数据进行了调整,使2016年玉米产量上调了20%,而肉类总产量仅上调了1.69%,玉米供需数量发生明显变化。为此构建了我国玉米生产、供给、需求以及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多方案模拟研究,探讨玉米新政实施和农业统计数据调整后,我国玉米供给和需求状况、玉米价格波动趋势及其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我国玉米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偏紧格局,即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496万公顷,总需求满足率也只有96%左右;玉米收购价格将小幅上涨到2元/千克左右。建议取消玉米进口配额,适时减少工业玉米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新数据 分离 玉米供给和需求 格形成机制 系统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颂东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9,共6页
欧美农产品最低价格和目标价格在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进出口政策和政府财政能力等约束之下,长期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了欧美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护性收购方式下的最低价格干扰了市场价格的形成,非保护性收购方式下的最低... 欧美农产品最低价格和目标价格在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进出口政策和政府财政能力等约束之下,长期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了欧美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护性收购方式下的最低价格干扰了市场价格的形成,非保护性收购方式下的最低价格对市场价格的形成没有影响,目标价格有效维护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最低价格和目标价格的使用与农产品供求状况没有必然联系,而最低价格的执行方式由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产品供求关系决定。我国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抬高了市场价格,但其"拖市"功能有利于稳定农产品生产,而目标价格的反周期功能可稳定农民收入。因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不能以农产品目标价格取代最低价格,而应分品种施策不同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格支持政策 最低 目标 市场 保护性收购 农产品供求关系 分离 粮食格倒挂 生产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临时收储改革的可能选项与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彭乙申 易福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351-357,共7页
2016年秋后我国将推行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以替代从2008年以来实行的"临时收储政策",此次改革旨在降低玉米库存量、减少财政支出以及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玉米供需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评估此项改革的政策效果。... 2016年秋后我国将推行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以替代从2008年以来实行的"临时收储政策",此次改革旨在降低玉米库存量、减少财政支出以及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玉米供需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评估此项改革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生产者补贴对于维持农民种植意愿具有较显著的作用,价补分离的直接收入补贴会大幅减少玉米总供给。伴随着未来玉米深加工和饲用需求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玉米支持政策改革将导致供需缺口迅速扩大。因此,建议政府选择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每年根据上一年的情况微调补贴额,既能确保一定数量的种植面积以及大幅减少财政支出,又可以在降低玉米库存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供需缺口迅速扩大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收储改革 玉米 预测 供需模型 分离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粮食收获质量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宋亮 朱强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49,共7页
增加高质量粮食供给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2016年国家对玉米收储(最低价收购)制度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本文在政策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粮食收获质量的影响。研究显示... 增加高质量粮食供给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2016年国家对玉米收储(最低价收购)制度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本文在政策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粮食收获质量的影响。研究显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收获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其政策的溢出效应使得非政策区玉米收获质量提升效应与政策实施区是一致的。说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发挥了市场机制价格信号作用,通过优质优价效应调节了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提高了玉米收获质量。但是基于对比的继续实行最低价收购托市政策的稻谷、小麦的收获质量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最低价收购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质量价格对收入的影响作用。因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二是改变农业支持方式;三是建立一个相对“作物中立”的农业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储政策 分离政策 粮食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