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国科(领队/发掘/执笔) 杨谊时(发掘/绘图/执笔) +2 位作者 张鹏(发掘/绘图/执笔) 张奋强(发掘/绘图/执笔) 康禹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4,共11页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在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遗迹12处,其中房址6座、矿坑5处、岗哨1座。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类,一般由房址主体、门道、储藏坑、操作台、灶址、活动面等组成。出土有陶...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在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遗迹12处,其中房址6座、矿坑5处、岗哨1座。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类,一般由房址主体、门道、储藏坑、操作台、灶址、活动面等组成。出土有陶器、石器、铁器、玉料及石料、动物骨骼和木炭遗存等。聚落呈现出山顶岗哨、山体两侧矿坑、山麓底部低平处的房址和选料区的分布特征。其内涵划分为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和骟马文化两期遗存,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年。是目前国内已知开采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矿遗址,对探讨中国早期透闪石玉矿的开采利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峡玉矿 玉矿 遗迹和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玉石之路与《穆天子传》——第五次玉帛之路考察笔记 被引量:3
2
作者 叶舒宪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1,2,共6页
"玉石之路"是中国学界在20世纪后期根据考古发现的玉文化材料提出的学术命题,相对于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从欧洲人视角提出的"丝绸之路"。自2012年提出"玉石之路黄河道"理念,笔者近年来从事以实地调查为... "玉石之路"是中国学界在20世纪后期根据考古发现的玉文化材料提出的学术命题,相对于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从欧洲人视角提出的"丝绸之路"。自2012年提出"玉石之路黄河道"理念,笔者近年来从事以实地调查为主的探索工作,希望能够大致厘清玉石之路中国境内的具体路线和使用年代之变化情况。并在较为充分的学术调研基础上,将"中国玉石之路"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遗产。《穆天子传》一书体现的周穆王西行和东返的路径,是上古文献中最早涉及草原玉石之路的记载,可以运用文学人类学派首倡的四重证据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验证,给予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玉石之路 西玉东输 马鬃山玉矿 马衔山 《穆天子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草原玉路到草原丝路——万年玉路踏查的理论创新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叶舒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草原玉路指华夏的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玉文化传播路线,包括两条路径:一是玉文化中玉器生产传统的传播路径;二是玉矿资源输入中原的路径。20世纪学界对“玉路”的探索聚焦后一路径,即从新疆向东进入河西走廊,进而通往中原的路线,大... 草原玉路指华夏的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玉文化传播路线,包括两条路径:一是玉文化中玉器生产传统的传播路径;二是玉矿资源输入中原的路径。20世纪学界对“玉路”的探索聚焦后一路径,即从新疆向东进入河西走廊,进而通往中原的路线,大致吻合今人熟知的丝路中国段。一般认为这条玉路的存在历史是三千多年,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和田玉材料制成品为实证。文学人类学派组织的十四次调研认为,玉路绝非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围绕河西走廊两侧由多路径编织成的路网。其最初开发的玉种不是新疆玉而是甘肃武山的蛇纹石玉,对应文献所记“玄玉”;其时代在仰韶文化中期。欧亚大陆的史前玉文化之起源与传播,则始于两万年以上的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地区(以贝加尔湖透闪石玉为原料),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经蒙古高原进入我国东北,再一路向南传播,引出随后“玉成中国”的波澜壮阔之文化潮流。其在文献中留下的国家记忆是《管子》所云“尧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玉路 草原丝路 玉矿资源传播 玉文化传播 万年玉路 玉成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作坊、玉文化与“玉石之路”关系管窥——以甘肃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冯玉雷 刘海燕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大约距今四千年左右,中原地区基于对西北透闪石玉料的需求开辟了西玉东运的"玉石之路"。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玉料重要来源地在昆仑山一带,而河西走廊乃至甘肃是西玉东输的天然通道和中介区。齐家文化接受东方玉器崇拜观念,在我... 大约距今四千年左右,中原地区基于对西北透闪石玉料的需求开辟了西玉东运的"玉石之路"。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玉料重要来源地在昆仑山一带,而河西走廊乃至甘肃是西玉东输的天然通道和中介区。齐家文化接受东方玉器崇拜观念,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开启阶段东西文化交流及玉器向社会礼制转化过程中发挥过重要驱动作用,成为夏、商、周三代玉礼器重要源头,同时将西北地区透闪石玉料源源不断输入到中原地区。近年来考古学家、文化学者发现在祁连山、马衔山、积石山、武山等地都有玉矿或玉作坊遗址遗存。2011年以来,又在河西走廊西部陆续发现和考察发掘马鬃山河盐径保尔、寒窑子和敦煌旱峡三处重要玉矿和玉作坊遗址,为研究中原玉料来源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证据,河西走廊西部作为中国重要玉料资源区和战略地位因此得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文化 玉矿 玉作坊 齐家文化 玉石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paration of hematite from banded hematite jasper(BHJ) by magnetic coating 被引量:3
5
作者 Subhashree Singh H.Sahoo +2 位作者 S.S.Rath B.B.Palei B.Das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437-444,共8页
The separation of iron oxide from banded hematite jasper(BHJ) assaying 47.8% Fe, 25.6% Si O2 and 2.30%Al2O3 using selective magnetic coating was studied. Characterization studies of the low grade ore indicate that bes... The separation of iron oxide from banded hematite jasper(BHJ) assaying 47.8% Fe, 25.6% Si O2 and 2.30%Al2O3 using selective magnetic coating was studied. Characterization studies of the low grade ore indicate that besides hematite and goethite,jasper, a microcrystalline form of quartzite, is the major impurity associated with this ore. Beneficiation by conventional magnetic separation technique could yield a magnetic concentrate containing 60.8% Fe with 51% Fe recove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recovery of the iron oxide minerals, fine magnetite, colloidal magnetite and oleate colloidal magnetite were used as the coating material. When subjected to magnetic separation, the coated ore produces an iron concentrate containing 60.2% Fe with an enhanced recovery of56%. The AFM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coagulation of hematite particles with the oleate colloidal magnetite facilitates the higher recovery of iron particles from the low grade BHJ iron ore under appropriat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ded hematite jasper ore selective coating oleate colloidal magnetite magnetic separa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