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树Ms7.1级地震甘达村段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雷 杜建国 +8 位作者 付碧宏 谢超 达杰 智美 周晓成 陈志 时丕龙 崔月菊 李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汞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246 Bq/m3和4.2 ng/m3。破裂带中Rn浓度变化幅度大,而Hg的浓度变化较小。断层主滑面附近Rn浓度相对降低,为地表破裂后断层气逃逸所致。泉水气氡观测发现,震前氡浓度增高,表明地震断层活动性增强。因此巴颜喀拉地块向东不均匀挤压,使深部气体沿地震断裂逃逸至地表,这也是造成断层带气氡、汞浓度的增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气 Rn和Hg 地震地表破裂 玉树ms7.1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的大震长期平静及中国内地强震危险性研究
2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孟令媛 臧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山地震带长达31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天山地震带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花莲7.3级地震结束了中国台湾地区长达17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中国台湾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②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超过28年,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宁夏地区自195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已超过70年,这2个区域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云南地震地区,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地震 花莲7.3地震 地震长期平静 南北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Ms7.1级地震地表变形特征初步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闫纪元 冯军 +1 位作者 张雪华 李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8-402,共15页
对2024年1月23日02时09分05秒发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Ms7.1级地震的震中(41.26°N,78.63°E)及周边区域的地表变形特征进行调查。观测结果显示,引发本次地震的断裂在震中区域并未大规模出露,地表变形以张性... 对2024年1月23日02时09分05秒发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Ms7.1级地震的震中(41.26°N,78.63°E)及周边区域的地表变形特征进行调查。观测结果显示,引发本次地震的断裂在震中区域并未大规模出露,地表变形以张性裂隙为主,局部可观察到挤压鼓包、陡坎和砂土液化等现象,造成约5 cm的垂直位错,多条张性裂隙组成的裂隙带破坏公路、山体和房屋,在山区多伴随崩塌和滑坡现象。综合现场调查、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等信息,提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迈丹逆冲断裂东段。该区域未来的地震风险仍然较高,考虑到地表变形带来的潜在风险,建议加强牧区建筑的抗震能力建设以及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乌什县 Ms 7.1地震 地表变形:迈丹断裂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预测过程
4
作者 宋春燕 宋治平 +5 位作者 魏芸芸 聂晓红 高歌 张涛 艾萨·伊斯马伊力 钱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62,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202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新疆地震局划定的年度危险区内,震前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本文总结了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①震前地震活动性存在b值、震源一致性、...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202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新疆地震局划定的年度危险区内,震前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本文总结了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①震前地震活动性存在b值、震源一致性、地震平静、条带、增强、高频等异常,长、中、短期异常预测效果均较好;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存在洞体应变、地倾斜、基岩温度、温泉氢气、井流量、地磁等异常,中短期异常较为显著,时、空、强三要素对应较好。综合分析认为,乌什7.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定点观测中短期异常突出,对时、空、强均有较好的预测,地球物理观测在震前存在大幅度异常变化,异常具有逐渐向震中逼近的过程。根据异常变化,新疆地震局及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上报震情,此次地震取得了减灾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地震 异常特征 中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30
5
作者 秦松涛 李智敏 +3 位作者 谭明 胡伟华 侯建盛 夏玉胜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巧霞 杨卓欣 +2 位作者 莘海亮 李源 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km和4.68km,走时残差为0.49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km、横向范围约20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余震 Hypo2000地震定位法 重新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0
7
作者 常利军 丁志峰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13-2619,共7页
本文对2010年玉树M_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 本文对2010年玉树M_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结果显示了NEE向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观测到了快、慢波到时延迟的趋势性变化,空间上,位于震源区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断裂上L6304和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位于南支断裂上的L6303的结果,同时YUS台的到时延迟又大于L6304台的;时间上,YUS台的到时延迟在主震后迅速增大,持续一段时间后又减小.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分布排列的微裂隙控制,本文结果揭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玉树地震主震区的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释放,地壳应力向东南转移,导致了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L6304台的;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断裂,而南支断裂对其影响较小;YUS台附近的地壳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增强,随着余震活动导致的应力释放,后期应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分裂 地壳应力 玉树ms7.1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因素分析——以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阿颖 张朝 +1 位作者 史培军 刘晓菲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4期134-138,共5页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灾效率 多元素分析法 死亡人数 汶川8.0地震 玉树7.1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巧霞 沙成宁 +1 位作者 杨卓欣 段永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14,共6页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玉树地震余震主要发震构造为倾向北东、倾角近乎直立的甘孜-玉树断裂带北支。隆宝西北的高密度余震群不仅与玉树-隆宝断裂有关,更主要是与近垂直于玉树-隆宝断裂的北东向"软弱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余震分布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应急科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继 陈立春 +3 位作者 田勤俭 李志敏 孙鑫哲 张晓清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4-467,共4页
玉树7.1级地震断层同震地表破裂带由3条主破裂左阶组成,总体走向300°~320°,隆宝镇上见有约2km长的雁列式张裂缝,北侧主破裂长约16km,中间主破裂长约9km,南侧主破裂长约7km,总长约34km。各主破裂均由一系列支破裂雁列组成,支... 玉树7.1级地震断层同震地表破裂带由3条主破裂左阶组成,总体走向300°~320°,隆宝镇上见有约2km长的雁列式张裂缝,北侧主破裂长约16km,中间主破裂长约9km,南侧主破裂长约7km,总长约34km。各主破裂均由一系列支破裂雁列组成,支破裂表现为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或雁列式张裂缝,最南端禅古寺表现为垂直位错。破裂为左旋走滑性质,最大走滑位移量位于北侧主破裂上,约1.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地表破裂带 应急科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佳运 张茂省 +2 位作者 张成航 高波 冯卫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参与玉树7.1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数据,分析了震后玉树震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分布区域。... 在参与玉树7.1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数据,分析了震后玉树震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分布区域。结果表明,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左右,并以周期震荡式的衰减下降,最终恢复到震前水平;震后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将分布在巴塘河谷、结古镇周边山区与郭央烟宋多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地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持续时间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周、月频次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共12页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不符合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但周、月频次累积次数的对数与周、月频次之间呈线性关系,类似于G-R关系。分析了周、月频次的标准差σ、CV值、偏度Sk、峰度Ku和bm值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前,这些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周频次的分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似乎呈现出了某种周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地震活动 周频次 月频次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能量场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马禾青 杨明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490,597,共6页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和沿玉树断裂带地震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高能量释放的背景上。震中周围区域几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以平稳变化为主要特...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和沿玉树断裂带地震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高能量释放的背景上。震中周围区域几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以平稳变化为主要特征,但在地震发生前,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异常以尖点突跳为主要特点。第一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在震前3年出现大幅度异常,表现出相对于背景场能量增高的释放图像;其余典型场异常则表现出突出的短临异常特征,出现在震前1~3月,表现为大幅度短期异常变化。可能表明地震活动结构的变化出现得较早,而临震时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扰动。沿玉树断裂带主要典型场时间因子异常均出现在震前2~3年,可能表明孕震区场的异常变化也会较早出现。典型场时间因子异常特征与以往关于能量场方面开展的工作所得结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场 自然正交函数 时间因子异常 玉树7 1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什7.1级地震人口热力及其应急响应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环宇 李东平 +2 位作者 尹晶飞 李敏 孙海青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2-1000,共9页
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为快速了解震区人口分布情况,判定此次地震极震区范围,分别采集震区内2时及2时30分手机位置数据。利用核密度空间评估方法得到震前及震后人口分布状态与变化情况,并对变化的原... 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为快速了解震区人口分布情况,判定此次地震极震区范围,分别采集震区内2时及2时30分手机位置数据。利用核密度空间评估方法得到震前及震后人口分布状态与变化情况,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手机位置信息评估得到的震后人口热力数据在城市中心会出现与以往震例不同的“反常”升高现象;人口热力数据对地震诱发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有很好的响应;部分通信基站退服导致个别村庄人口热力“斑点式”减少,该现象有助于判别基站退服点的地震破坏程度。由于样本数据分布不均且地震发生在凌晨2时9分,人口变化率在刻画地震影响场的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人口热力数据可以在震后应急响应阶段快速获取灾区人口分布与动态变化情况,为灾情信息的获取及地震初期救援力量的科学分配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县7.1地震 人口热力 “反常”升高 应急响应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玉树M_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9
15
作者 孙鑫喆 徐锡伟 +5 位作者 陈立春 谭锡斌 苏桂武 王继 李智敏 张晓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8-344,共7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在甘达村西主要表现为张剪切破裂呈雁列状展布,在不连续的岩桥区分布了挤压鼓包,地表破裂带主要集中在古地震坳槽中,通过测量一个错断的围墙得到该点的位错量为1.4m;2)在果庆益荣松多,山前坡积物中展布的破裂带由斜列距约30m的次级破裂右阶斜列组成,而次级破裂则由一系列斜列距3~5m的单条破裂右阶斜列组成,单条破裂主要表现为挤压鼓包-张裂缝相间排列与裂缝带等2种破裂样式,在河谷中则表现为挤压垄脊和陷落塘,实测栅栏位错量为1.3m;3)破裂整体为左旋走滑性质,未见明显垂直错动分量,破裂样式为典型的走滑破裂特征,地表破裂带沿先存断错地貌分布,反映晚第四纪活动的甘孜-玉树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该断裂大震活动具有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7.1地震 地表破裂 甘孜-玉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小涛 陈化然 +3 位作者 马新欣 刘晓灿 姚丽 袁亚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38-42,共5页
对玉树地震周围台站电场资料,在消除来自空间的各种辐射和各种高频突变干扰后,利用电场矢量方位角和振幅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动态演化特征,讨论了玉树地震前电场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前4~35天成都、天水、拉萨、汉王、都兰... 对玉树地震周围台站电场资料,在消除来自空间的各种辐射和各种高频突变干扰后,利用电场矢量方位角和振幅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动态演化特征,讨论了玉树地震前电场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前4~35天成都、天水、拉萨、汉王、都兰、甘孜6个台站都出现了异常,而且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性较好,震前的7±3天之内有5个台站同步出现突变异常,异常幅度范围在15~400 mV/km。时间和空间特征异常在震前已出现,反映了异常来自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玉树7.1地震 断裂带 动态演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齐文华 苏桂武 +3 位作者 魏本勇 达杰 尕松拉达 才旦卓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3-548,共16页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救援与重建难度的特点是: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害严重,灾区广大,重灾区集中;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城镇人口建筑密集,缺乏避难场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影响救灾效率。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的特点主要是:民众自有帐篷多且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便于安置,并能很快适应;宗教氛围浓郁,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抗震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将更加持久、深远。初步归纳总结了减轻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灾害的部分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震害现象 震害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4月14日玉树M_S7.1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宋金 蒋海昆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6-402,共7页
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及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在考虑震源区附近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础上,由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最容易破裂的余震断层面,进而计... 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及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在考虑震源区附近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础上,由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最容易破裂的余震断层面,进而计算玉树主震在上述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态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应力变化图像与余震分布较为吻合,说明玉树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利用相同方法计算了玉树主震对周边更大范围内地震的应力触发影响,发现大部分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基本一致,中小地震大多发生在正向触发区域,但量值较小。对余震断层面与主震完全一致的情形进行了同样的计算,与前述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显示,考虑区域应力场的计算方式所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图像,能够更好地与余震及区域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分布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ETAS模型参数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娜 蒋长胜 马玉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9-615,623,共8页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为考察其结果的稳定性,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和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分别进行序列参数估算。选用截止震级M_C=M_L...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为考察其结果的稳定性,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和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分别进行序列参数估算。选用截止震级M_C=M_L1.5对玉树M_S7.1地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拟合,计算获得α=0.948 2,p=1.059 6和b=0.817 3。与中国大陆M>7.0地震序列的平均序列参数相比较表明,玉树M_S7.1地震序列表现为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较弱,序列衰减速率较快。研究表明,截止震级M_C对α、k和p值有一定的影响。随截止震级逐渐增大,参数k值逐渐减小,α值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而对p值的影响较小。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ETAS模型参数中的p值和α值在震后14天内随时间的变化幅度较为明显,其后各参数变化相对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_S7.1地震时空破裂过程及与地表破裂带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白云 袁道阳 +1 位作者 陈继锋 牛延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15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资料,用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方式,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源破裂,并与震后调查地表破裂带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在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15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资料,用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方式,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源破裂,并与震后调查地表破裂带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在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即震源位置)开始向东南方向展开,破裂离震源20km处开始贯穿至地表,沿走向方向延伸了约50km,最大滑移量达2m。这些结果与震后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的特征十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地表破裂带 对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