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巧霞 杨卓欣 +2 位作者 莘海亮 李源 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km和4.68km,走时残差为0.49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km、横向范围约20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余震 Hypo2000地震定位法 重新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0
2
作者 常利军 丁志峰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13-2619,共7页
本文对2010年玉树M_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 本文对2010年玉树M_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结果显示了NEE向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观测到了快、慢波到时延迟的趋势性变化,空间上,位于震源区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断裂上L6304和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位于南支断裂上的L6303的结果,同时YUS台的到时延迟又大于L6304台的;时间上,YUS台的到时延迟在主震后迅速增大,持续一段时间后又减小.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分布排列的微裂隙控制,本文结果揭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玉树地震主震区的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释放,地壳应力向东南转移,导致了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L6304台的;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断裂,而南支断裂对其影响较小;YUS台附近的地壳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增强,随着余震活动导致的应力释放,后期应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分裂 地壳应力 玉树ms7.1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巧霞 沙成宁 +1 位作者 杨卓欣 段永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14,共6页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玉树地震余震主要发震构造为倾向北东、倾角近乎直立的甘孜-玉树断裂带北支。隆宝西北的高密度余震群不仅与玉树-隆宝断裂有关,更主要是与近垂直于玉树-隆宝断裂的北东向"软弱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余震分布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齐文华 苏桂武 +3 位作者 魏本勇 达杰 尕松拉达 才旦卓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3-548,共16页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救援与重建难度的特点是: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害严重,灾区广大,重灾区集中;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城镇人口建筑密集,缺乏避难场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影响救灾效率。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的特点主要是:民众自有帐篷多且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便于安置,并能很快适应;宗教氛围浓郁,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抗震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将更加持久、深远。初步归纳总结了减轻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灾害的部分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震害现象 震害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ETAS模型参数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娜 蒋长胜 马玉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9-615,623,共8页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为考察其结果的稳定性,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和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分别进行序列参数估算。选用截止震级M_C=M_L...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为考察其结果的稳定性,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和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分别进行序列参数估算。选用截止震级M_C=M_L1.5对玉树M_S7.1地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拟合,计算获得α=0.948 2,p=1.059 6和b=0.817 3。与中国大陆M>7.0地震序列的平均序列参数相比较表明,玉树M_S7.1地震序列表现为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较弱,序列衰减速率较快。研究表明,截止震级M_C对α、k和p值有一定的影响。随截止震级逐渐增大,参数k值逐渐减小,α值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而对p值的影响较小。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ETAS模型参数中的p值和α值在震后14天内随时间的变化幅度较为明显,其后各参数变化相对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_S7.1地震时空破裂过程及与地表破裂带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白云 袁道阳 +1 位作者 陈继锋 牛延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15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资料,用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方式,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源破裂,并与震后调查地表破裂带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在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15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资料,用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方式,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源破裂,并与震后调查地表破裂带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在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即震源位置)开始向东南方向展开,破裂离震源20km处开始贯穿至地表,沿走向方向延伸了约50km,最大滑移量达2m。这些结果与震后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的特征十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地表破裂带 对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s7.1级地震甘达村段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雷 杜建国 +8 位作者 付碧宏 谢超 达杰 智美 周晓成 陈志 时丕龙 崔月菊 李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汞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246 Bq/m3和4.2 ng/m3。破裂带中Rn浓度变化幅度大,而Hg的浓度变化较小。断层主滑面附近Rn浓度相对降低,为地表破裂后断层气逃逸所致。泉水气氡观测发现,震前氡浓度增高,表明地震断层活动性增强。因此巴颜喀拉地块向东不均匀挤压,使深部气体沿地震断裂逃逸至地表,这也是造成断层带气氡、汞浓度的增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气 Rn和Hg 地震地表破裂 玉树ms7.1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 7.1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估计
8
作者 许力生 邸海滨 +1 位作者 冯万鹏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6-1373,共8页
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_s 7.1级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东南的玉树县城.我们利用反演远场地震波形得到的震源破裂模型和Crust2.0提供的当地的地壳模型,计算了... 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_s 7.1级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东南的玉树县城.我们利用反演远场地震波形得到的震源破裂模型和Crust2.0提供的当地的地壳模型,计算了近断层地面运动(速度场和位移场),再现了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地面运动图像.根据这个图像,震源的单侧破裂过程导致了明显的多普勒效应.地震波自震中向四周扩散开去,但沿着断层向东南方向传播的地震波的幅度更大、波峰更密.玉树县城恰好位于地面静态位移较大的区域,也位于较强烈的位移波和速度波穿越的地带.与实际的地面运动相比,虽然我们的计算还不够精确,但无容置疑,破裂过程导致的多普勒效应是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破裂过程 多普勒效应 地面运动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建筑物成像几何结构的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崔丽萍 王晓青 +1 位作者 窦爱霞 金鼎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2-282,329,共11页
传统的利用震后单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对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分析大多基于街区范围,很少基于其成像几何结构.本文基于高分辨率SAR影像上的建筑物成像几何结构,分析了建筑物单体的震害特点,建立了利用距离向线性灰度累加的方法提取规则... 传统的利用震后单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对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分析大多基于街区范围,很少基于其成像几何结构.本文基于高分辨率SAR影像上的建筑物成像几何结构,分析了建筑物单体的震害特点,建立了利用距离向线性灰度累加的方法提取规则未倒塌建筑物的叠掩区和阴影区及倒塌建筑物的倒塌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几何特征区域的纹理特征,如同质度、不相似度和熵的计算及其组合特征分析,由此建立了基于SAR影像建筑物成像几何结构的震害分析方法.采用该方法对2010年玉树MS7.1地震震后玉树县城区的高分辨率SAR影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叠掩、阴影和二次散射亮线是进行建筑物震害解译的有效几何结构特征,其中叠掩区和阴影区的影像纹理特征具有较好的震害识别能力;与传统的简单特征统计方法相比,考虑建筑物SAR影像成像几何结构的特征统计法,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震害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遥感 玉树ms7.1地震 建筑物 成像几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