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静荷载作用纤维-矿粉-聚苯乙烯混凝土吸能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于泽明 陈艳 +2 位作者 马嵘萍 胡晓辰 吕祥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669-677,共9页
地下空间工程常受动载作用后变形破坏,防护结构吸收动力能量可降低其破坏程度,然而有效吸收冲击能量的吸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力学性能仍不清晰。基于响应面法中心优化组合原理,采用动/静载联合同步声发射(AE)监测试验方法,借助高精度微观... 地下空间工程常受动载作用后变形破坏,防护结构吸收动力能量可降低其破坏程度,然而有效吸收冲击能量的吸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力学性能仍不清晰。基于响应面法中心优化组合原理,采用动/静载联合同步声发射(AE)监测试验方法,借助高精度微观电镜断口形貌扫描技术(SEM),研究聚苯乙烯泡沫(EPS)、矿粉(SP)、玄武岩纤维(BF)关键因子影响混凝土变形的能量蚕食过程,分析玄武岩纤维-矿粉-聚苯乙烯泡沫(BF-SP-EPS)与水泥基体桥连作用关系,得到动/静载荷作用下BF-SP-EPS混凝土微观吸能规律。研究结果表明,EPS颗粒改变混凝土孔隙结构分布状态,动/静载荷作用下BF-SP-EPS混凝土破坏模式均表现为由脆性破坏转向延性破坏,呈现出破碎压密和能量蚕食耗散特征,大幅度提高了变形韧性量,为能量吸收提供有效变形空间;BF-SP-EPS与水泥基体桥连作用对混凝土吸能性能提升显著,与未掺量同类混凝土相比吸能量达71 J,冲击吸收能量提升50%;建立渴求函数优化模型,得到以抗压性能和吸收能为响应目标的最优化BF-SP-EPS配比为:33.7vol%、17wt%、0.13vol%,并采用相同条件试验方法测试验证优化配比的正确性,研究结果为地下空间工程结构吸能防护安全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载作用 响应面法(RSM) 玄武岩纤维-矿粉-聚苯乙烯(bf-sp-eps)混凝土 力学规律 变形破坏特征 吸收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