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猕猴桃软腐病无损高光谱诊断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翟依晨 张林 +3 位作者 祝佳佳 龙艳 杨鑫睿 赵志博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78-86,共9页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实现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室内无损快速检测,以期为病果诊断、果实分选提供技术方案。在可见光-近红外波长范围内(400~1000 nm)采集病果与健康果的高光谱图像,并提取相应的感兴趣区域(ROI),获得样本128个波段的高光谱数据...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实现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室内无损快速检测,以期为病果诊断、果实分选提供技术方案。在可见光-近红外波长范围内(400~1000 nm)采集病果与健康果的高光谱图像,并提取相应的感兴趣区域(ROI),获得样本128个波段的高光谱数据,基于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特征排序算法,从中选择8个最优特征波段。使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方法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样本随机分配为测试和训练数据集,分别基于全波段和特征波段建立分类模型。同时,从自然发病果实分离软腐病菌,并鉴定其种类。结果表明:猕猴桃软腐病果实与健康果实的高光谱曲线存在明显区别。针对猕猴桃软腐病识别,可优化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效果最好,从发病果实分离到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甜樱间座壳属(Diaporthe eres)均为已知的猕猴桃软腐病菌,表明自然发病组分类结果可靠。本研究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能准确区分贵长猕猴桃软腐病果实与健康果实,可实现猕猴桃软腐病早期无症状时期的无损快速检测,为采后果实分选提供了可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高光谱成像技术 无损快速检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丽 侯珲 +3 位作者 涂洪涛 黄天祥 柳友亮 袁洪波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240,共8页
为探究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选用前期获得的3株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P2-1、耐盐芽孢杆菌PL7和多黏芽孢杆菌NL4)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猕猴桃软腐病接种和自然发病防治试验,并研究了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为探究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选用前期获得的3株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P2-1、耐盐芽孢杆菌PL7和多黏芽孢杆菌NL4)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猕猴桃软腐病接种和自然发病防治试验,并研究了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2-1、PL7和NL4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3.49%、74.82%和49.33%,P2-1的抑制效果最好,PL7次之,NL4最差;3株生防菌对接种猕猴桃软腐病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P2-1的效果最好,PL7次之,NL4最差;3株生防菌均能显著降低猕猴桃软腐病自然发病率,其中以P2-1处理的发病率最低;3株生防菌处理均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无影响;3株生防菌处理猕猴桃果实后,果实中基因PR1、PR5和SOD的表达显著上调。研究结果可为菌株P2-1、PL7和NL4开发为防治猕猴桃软腐病的生物制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生防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耐盐芽孢杆菌 多黏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图像波段融合的猕猴桃软腐病早期分类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宏盛 郭志强 +3 位作者 曾云流 丁港 王逍遥 李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49,共9页
软腐病是猕猴桃采后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真菌病害,其潜伏期长,在染病早期还未表现出明显病状时,依靠人工筛选很难将其分类。为此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470~900 nm)对软腐病的早期分类检测展开研究。采集了健康猕猴桃以及感染软... 软腐病是猕猴桃采后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真菌病害,其潜伏期长,在染病早期还未表现出明显病状时,依靠人工筛选很难将其分类。为此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470~900 nm)对软腐病的早期分类检测展开研究。采集了健康猕猴桃以及感染软腐病的早期和晚期猕猴桃共295个高光谱图像,并采用Kennard-Stone算法将样本按照7∶3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样本。首先对样本进行感兴趣区域的选择,然后取该区域的平均光谱作为样本的原始光谱曲线。对原始光谱曲线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连续投影算法(SPA)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进行光谱特征的提取。与此同时,对SPA求解过程中的8个特征波段使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进行波段融合获得融合图像,然后使用灰度共生矩阵法(GLCM)提取融合图像的纹理特征。最后将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融合并分别建立最近邻算法(KNN)、随机森林(RF)以及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模型进行猕猴桃软腐病的早期分类检测。此外,还与其他文献中使用主成分图像或特征波段提取的纹理特征进行了对比。该研究主要创新点为:使用NSCT对特征波段图像进行融合后再提取其纹理特征,既降低了特征维度,减少了特征冗余,又融合了不同波段图像的互补信息,提高了分类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SVM是最适合该研究的分类器,单独使用光谱特征或纹理特征进行分类的结果都不够理想,但两种特征融合后分类准确率最高可达到92.05%,多数猕猴桃软腐病早期样本得到了正确识别,这说明两种特征的融合获得了高光谱图像中光谱和图像的差异性信息,体现了高光谱图像的“空谱合一”。该研究对软腐病早期猕猴桃进行了快速、准确的无损检测,可为猕猴桃的采后品质分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高光谱图像 波段融合 空谱合一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谢文静 朱宇航 +6 位作者 徐菁 李治菲 姚凯凯 吴翠平 陈华保 马苗苗 龚国淑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35-2346,共12页
[目的]筛选对猕猴桃软腐病的最佳药剂,探明猕猴桃软腐病的化学防治方法,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室内毒力,开展了6种杀... [目的]筛选对猕猴桃软腐病的最佳药剂,探明猕猴桃软腐病的化学防治方法,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室内毒力,开展了6种杀菌剂的离体防效评价,选用毒力较强的杀菌剂评价田间和贮藏期的防治效果,并对贮藏期杀菌剂的残留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7%咪鲜胺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97.5%吡唑醚菌酯最弱,EC_(50)分别为0.1349μg·m L^(-1)、9.9987μg·m L^(-1);在室内离体防效测定中,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WG表现出较好的预防效果,防效达78.15%,而25%咪鲜胺乳油EC却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防效达89.38%。田间试验中,75%肟菌酯·戊唑醇WG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SC在田间喷施对软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92.30%和80.90%;贮藏期防效测定中,25%咪鲜胺EC在贮藏前浸果对软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贮藏90 d后,防效达95.98%,并且农药残留低于最大残留限量(MRL),未出现超标。[结论]综合室内、生长期及贮藏期药效试验结果,在猕猴桃生长期田间防治中可选用肟菌酯·戊唑醇、唑醚·氟酰胺交替使用,此外在贮藏期选用咪鲜胺对果实进行浸果处理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杀菌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软腐病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石浩 王仁才 +3 位作者 王芳芳 王琰 卜范文 周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25-2434,共10页
为探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长特性,2017年9月于湖南凤凰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软腐病症状的100个果实病样,取患病猕猴桃病健交界处果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菌株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同时分... 为探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长特性,2017年9月于湖南凤凰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软腐病症状的100个果实病样,取患病猕猴桃病健交界处果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菌株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同时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种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间座壳菌(拟茎点霉菌有性态,Diaporthe phaseolorum)。两种菌在PSA、YPGA、PDA、SDA培养基的生长速度均较快,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6.1~18.6 mm·d^-1和13.9~16.5 mm·d^-1之间,且菌丝密度均较稠密。淀粉、蔗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时,病原菌生长效果较好,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5.9~17.7 mm·d^-1和12.4~16.4 mm·d^-1之间。酵母粉、蛋白胨、甘氨酸作为氮源时,较适宜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两病原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1.0 mm·d^-1左右和9.5 mm·d^-1左右,但较未添加氮源培养基仅提高了7%左右。此外,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的最适pH值为5~7,最适温度为25~30℃,菌种致死温度为85℃左右。本研究结果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对猕猴桃贮藏过程中软腐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病原菌 分离纯化 鉴定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磷拮抗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猕猴桃软腐病的生防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卯婷婷 莫维弟 +2 位作者 赵玳琳 王廿 陶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8-1755,共8页
【目的】筛选可应用于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株,为猕猴桃软腐病生防制剂研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集有猕猴桃软腐病发生的猕猴桃种植园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利用解磷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解磷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菌落直径... 【目的】筛选可应用于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株,为猕猴桃软腐病生防制剂研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集有猕猴桃软腐病发生的猕猴桃种植园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利用解磷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解磷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菌落直径法、继代培养及发酵液抑菌试验等从中筛选对猕猴桃软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猕猴桃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35株解磷真菌菌株,通过对峙培养从中筛选出5株对猕猴桃软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且抑菌率超过50.00%的菌株,其中MHT0308菌株的抑菌效果最佳,对猕猴桃软腐病菌的抑菌率达87.71%,复筛抑菌圈也明显,抑菌直径达33.50 mm;MHT0308菌株的含菌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均对靶标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达88.13%和80.87%;猕猴桃果实经MHT0308菌株发酵液处理后对猕猴桃软腐病的离体防效达87.00%;根据MHT0308菌株形态学特征结合其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MHT0308菌株为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结论】MHT0308菌株对猕猴桃软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菌资源用于猕猴桃软腐病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解磷菌 抑菌作用 离体防效 木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药剂对猕猴桃软腐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复配效果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华保 甘松灵 +2 位作者 张国利 邓雪华 杨春平 《植物医学》 2022年第2期17-23,共7页
为了探究丙硫唑、咪康唑和异噻唑啉酮对猕猴桃软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本试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其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小新壳梭孢菌(... 为了探究丙硫唑、咪康唑和异噻唑啉酮对猕猴桃软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本试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其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了丙硫唑和咪康唑及异噻唑啉酮的复配制剂对以上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菌葡萄座腔菌、可可毛色二孢菌、小新壳梭孢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菌葡萄座腔菌的EC;值分别为20.355, 7.665, 3.759 mg/L;对可可毛色二孢菌的EC;值分别为6.551, 25.915, 0.839 mg/L;对小新壳梭孢菌的EC;值分别为15.484, 6.778, 0.568 mg/L.进一步复配试验发现,丙硫唑与咪康唑或异噻唑啉酮的复配制剂均能够提高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的防效,丙硫唑与咪康唑复配制剂抑制以上3种病原菌的最佳复配比分别为1∶1, 1∶1和1∶2;丙硫唑与异噻唑啉酮复配制剂抑制以上3种病原菌的最佳复配比分别为2∶1, 1∶2和1∶1.以上结果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丙硫唑、咪康唑和异噻唑啉酮单剂及复配制剂在生产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硫唑 咪康唑 异噻唑啉酮 猕猴桃软腐病 化学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杨雅惠 吴佳英 +2 位作者 任军 杨威 郑延丽 《植物医生》 2020年第3期67-71,共5页
猕猴桃软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致病菌种类较多.为明确贵州省修文县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致病菌种类,本研究对病果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得到8个真菌;经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引起修文县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为拟茎点霉... 猕猴桃软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致病菌种类较多.为明确贵州省修文县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致病菌种类,本研究对病果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得到8个真菌;经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引起修文县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为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帚状弯孢聚壳菌(Eutypella scoparia)、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致病性测定,发现拟茎点霉菌致病力最强,是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形态学 分子鉴定 拟茎点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软腐病防治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靖 宋佳奕 +1 位作者 何小娥 石浩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8期50-55,共6页
猕猴桃软腐病是猕猴桃果实采后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具有初期诊断困难、潜伏期长、根治难度大、传播途径多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影响猕猴桃采后果实贮藏品质和贮藏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猕猴桃软腐病不仅能直接造成果实腐烂变质,致使果农... 猕猴桃软腐病是猕猴桃果实采后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具有初期诊断困难、潜伏期长、根治难度大、传播途径多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影响猕猴桃采后果实贮藏品质和贮藏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猕猴桃软腐病不仅能直接造成果实腐烂变质,致使果农经济受损,还会在贮藏运输环节引发大面积感染。基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猕猴桃软腐病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3个方面系统综述了猕猴桃软腐病的防治情况,深入分析了当前防治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期为提高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品质提供参考,助力猕猴桃产业稳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农业防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BS-1菌株对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抑制和保鲜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奎 赵焕兰 +3 位作者 宗宁 李欢欢 刘永胜 苗敏 《保鲜与加工》 CAS 2021年第10期40-49,共10页
以徐香猕猴桃为试材,探究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BS-1菌液及其无菌体发酵液(FJY)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Diaporthe nobilis)的抑制效果以及对猕猴桃货架期保鲜的影响... 以徐香猕猴桃为试材,探究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BS-1菌液及其无菌体发酵液(FJY)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Diaporthe nobilis)的抑制效果以及对猕猴桃货架期保鲜的影响。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BS-1菌液及其无菌体发酵液能够显著抑制病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Diaporthe nobilis菌丝体外生长及果实致病能力。发酵液抑菌稳定性试验表明:其在温度范围37~100℃、紫外照射时间范围0.5~2 h和酸性pH 3~5、碱性pH 8~10范围内均有较好的抑菌能力。保鲜试验结果显示:BS-1菌液及FJY处理可显著延缓果实的软化,提高果实脆性和紧实度,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降低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从而提高贮藏性能,且FJY的保鲜效果显著优于BS-1菌液。本研究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猕猴桃采后贮藏保鲜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Bacillus subtilis 无菌体发酵液 生物防治 货架期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