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被引量:8
1
作者 陆翠 胡喜梅 +2 位作者 张娟 戴岷 胡大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020-2023,共4页
目的分析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LMV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9月上海仁济医院风湿科确诊的28例LMV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合并系统损害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1)主要临... 目的分析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LMV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9月上海仁济医院风湿科确诊的28例LMV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合并系统损害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1)主要临床表现:腹泻22例(78.6%),腹痛21例(75.0%),恶心和/或呕吐19例(67.9%),发热11例(39.3%)。(2)合并系统损害情况:单纯消化道受累4例(14.3%),合并1个及以上其他系统的损害24例(85.7%),其中血液系统受累16例(57.1%),14例行心脏超声检查患者中心包积液8例(57.1%),肾脏受累13例(46.4%),皮肤黏膜受累9例(32.1%),输尿管肾盂积水8例(28.6%),16例行腹部立卧位X线检查患者中假性肠梗阻(IPO)4例(25.0%),呼吸系统受累4例(14.3%)。(3)16例(57.1%)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24例患者行血脂检查,其中66.7%(16/24)载脂蛋白A(Apo-A)水平异常(14例Apo-A水平降低,2例Apo-A水平升高),37.5%(9/24)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异常(8例HDL水平降低,1例HDL水平升高)。补体C3水平下降24例(85.7%),补体C4水平下降14例(50.0%)。(4)4例合并IPO患者中3例抗SSA抗体阳性;8例合并输尿管肾盂积水患者中6例抗SSA抗体阳性;(5)23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肠壁增厚水肿15例(65.2%);(6)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6例(92.9%)患者给予中到大剂量激素治疗后有效,症状缓解,2例(7.1%)患者并发重症感染死亡。结论 LMV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常与其他系统损害并存,多处于疾病活动;大部分患者伴ESR增快、血脂异常、补体C3及C4下降;抗SSA抗体可能与IPO及输尿管肾盂积水有关;腹部增强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多数LMV患者对大剂量激素治疗的反应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晓蕾 毛琦 +3 位作者 王红 华冰珠 陈智勇 李幼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4-608,共5页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可导致小肠广泛坏死,且疾病早期极易误诊漏诊。文中旨在评估就诊首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在LMV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可导致小肠广泛坏死,且疾病早期极易误诊漏诊。文中旨在评估就诊首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在LMV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15例LMV患者(LMV组),非LMV患者23例(非LMV组)。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2组患者就诊首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一般情况、SLE活动度评分(SLEDAI)、增强CT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2组患者年龄、SLE患病周期及SLEDA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T可见LMV患者肠管扩张、肠系膜水肿及典型“靶”样征,大剂量激素治疗后,扩张肠管及肠壁显著缓解,出院前CT“靶”样征消失。LMV组患者就诊首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917(756,1848)μg/L]显著高于非LMV组[570(356,89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二聚体早期诊断LMV的临界值为624μg/L,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3%、61%,AUC=0.77。结论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LMV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D⁃二聚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狼疮肠系膜血管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国 周志轩 +4 位作者 侯俊 许瑛杰 李胜男 朱佳 王新宁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例反复复发的LMV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行文献复习。结果女,9岁。因"腹痛、呕吐及腹泻2个月"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逐渐加重,阵发性加剧,... 目的探讨儿童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例反复复发的LMV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行文献复习。结果女,9岁。因"腹痛、呕吐及腹泻2个月"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逐渐加重,阵发性加剧,严重时似刀割样。随后出现呕吐及腹泻。呕吐物为胆汁样。腹泻初期为黄色水样便;之后呈墨绿色水样便,每日数十次,每次10~100 m L,含黏液。无皮疹、口腔溃疡及脱发等。辅助检查:大量蛋白尿,ANA 1∶320(颗粒型),抗SSA、抗SSB和抗RO-52均(+++)。诊断儿童SLE、狼疮性肾炎,甲基泼尼松龙(MP)和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后予MP和羟氯喹口服,症状消失。治疗后2、12和14个月,出现腹痛、腹泻和呕吐,腹部CT均见广泛肠壁增厚,增强后见"靶形征"和"梳子征",双侧肾盂、肾盏扩张伴全程输尿管扩张及膀胱壁增厚,诊断LMV。第3次MP冲击效果不明显,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年,未再发现LMV。检索Pub Med、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7年12月30日,共检索到6篇英文文献,明确报告10例LMV,1篇文献报告12例次LMV(未提及病例数)。总结临床特征报告较为详细的6例和本文1例的临床特征。7例均为女孩,SLE和LMV诊断年龄9~16岁,均有腹痛和呕吐,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各3例,血液系统受累(包括WBC低、贫血及PLT减少)、肾脏受累各6例;均ANA高滴度阳性,抗ds DNA升高6例,抗SSA、SSB抗体阳性5例,抗Sm抗体、ACL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各2例,均有补体C3/C4下降;均予大剂量MP冲击治疗,6例予CTX冲击治疗,1例予利妥昔单抗;3例反复复发。结论儿童LMV罕见,多为学龄女童,可以SLE为首发症状,亦可在SLE持续缓解状态下突然出现,典型表现为剧烈腹痛、胆汁样呕吐及排大量墨绿色水样便,确诊依靠腹部增强CT;易合并泌尿系统受累,积极治疗可以恢复;建议早期诊断后MP冲击治疗,效果欠佳者延长冲击时间;极易复发,CTX冲击对于预防复发的效果有限,难治性病例可考虑用利妥昔单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狼疮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狼疮肠系膜血管炎起病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园园 匡新宇 +3 位作者 康郁林 孙利文 胡玉杰 黄文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44-949,共6页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作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首发起病的情况非常罕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易误诊。患儿,男,13岁,因腹痛伴呕吐2天就诊。入院体检示全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辅助检查血小板30×109/L...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作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首发起病的情况非常罕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易误诊。患儿,男,13岁,因腹痛伴呕吐2天就诊。入院体检示全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辅助检查血小板30×109/L,抗核抗体1:320阳性,抗心磷脂抗体IgM阳性,C3和C4降低,Coomb's试验弱阳性,24小时尿蛋白1.18 g;腹部CT示小肠肠壁明显增厚、水肿(靶征)。明确诊断为SLE、LMV,予甲基泼尼松龙60 mg及羟氯喹治疗,腹痛好转,但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先后予环孢素、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血小板仍下降,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小板逐渐升高,后续予贝利尤单抗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LMV可为SLE首发表现,腹部CT对LMV确诊有重要价值。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减轻病情,但LMV易复发,环磷酰胺冲击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能对复发患者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狼疮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